关于我国目前耕地保护的博弈分析
2015-12-21张德元王胜男
张德元,王胜男
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601
关于我国目前耕地保护的博弈分析
张德元,王胜男
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在耕地保护过程中,随着各主体的利益博弈加剧,耕地保护效果不断减弱。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博弈分析法研究耕地保护中三大主体的目标和行为:中央政府参与耕地保护的目标主要是保障粮食安全,地方政府参与耕地保护的目标主要是发展本地经济、增加自身政绩,农户主要是保护自己的资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三大行为主体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三者在参与耕地保护和不参与耕地保护时获得的期望收益和投入的成本。结果表明:中央政府为了让地方政府积极参与耕地保护要加大对地方政府的奖惩力度,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积极性要增加对农户的补贴。
关键词:耕地保护;博弈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户
1 问题的提出
耕地保护早已成为社会和政府甚为关注的问题,耕地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尤其在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耕地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生产粮食必须依赖耕地,耕地的质量好坏、规模大小直接影响到粮食产量,耕地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13亿人的吃饭问题非同小可。其次,耕地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大面积农作物可以调节气候,也能进行水分循环,改善环境。最后,耕地影响经济发展,农户从耕地中获得经济收益,农户获得耕地越少,社会矛盾可能越激烈,社会稳定也会受到影响[1]。
中央政府始终把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维持我国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以保障粮食安全,并兼顾耕地质量与生态环境保护,使社会群体公共福利最大化;地方政府对耕地的态度是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农户则主要是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户三方耕地保护主体由于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不同,在对耕地问题作出决策时存在差异。本文具体分析三个主体间的博弈行为,确定在什么样的策略组合下能使耕地保护效果达到最佳[2]。
2 耕地保护主体的行为目标
2.1中央政府参与耕地保护的行为目标
中国人口数量在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保障粮食安全需要耕地数量的稳定作为前提,所以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央政府实施耕地保护的目标[3]。此外,中央政府作为耕地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承担着使社会群体公共福利最大化的责任,因此,中央政府实施耕地保护的主要目标是维持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和保障粮食安全。
2.2地方政府参与耕地保护的行为目标
地方政府实施耕地保护的目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追求地区和领导者的利益而不是全国性的公共利益,他们同样会考虑机会成本,如果履行中央政府耕地保护政策带来的利益比较高,那么他们就会放弃其他选择,否则选择不参与耕地保护的做法[4];二是地方政府官员追求个人绩效,地方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选择是否参与耕地保护,最终实现增加自身政绩或者获得升职机会的目标。
2.3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行为目标
农户与土地保护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市场经济中,农户进行耕地保护属于一种经济理性行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如对化肥和农药的最佳投入量等。同时,农户也会考虑参与耕地保护的机会成本,如果外出打工或经商带来的收益大于从耕地中获得的收益,他们可能会放弃耕地保护而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二是我国土地实行的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户可以较长时间地使用土地,在思想意识上农户已经把土地当作是自己的资产,并且这份资产能带来长期稳定的收入,所以农户参与耕地保护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资产[5]。
3 耕地保护中有关各方行为的博弈分析
3.1农户与农户间的博弈
3.1.1基本假设
假设参与耕地保护的农户为A和B,他们可以选择“参与耕地保护”和“不参与耕地保护”,设定他们的耕地规模和地质是不变的。在进行选择时,农户A和B都是理性经济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3.1.2参与者
农户A和农户B,参与者集合I={A,B}。
3.1.3策略空间
表1 农户间的策略组合
3.1.4博弈分析
设农户参与耕地保护获得的总收益为E,耕地面积为S,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为C,当期粮食价格为P,则E=S×C×P。考虑到机会成本,设农户选择不参与耕地保护的总收益为I,当E≥I时,农户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会选择参与耕地保护;反之,当E
在策略选择过程中,每个农户参与者都会意识到如果不参与耕地保护,耕地面积可能会减少,粮食供给量随之降低,从而当期粮食价格上升。假设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概率为q,不参与耕地保护的概率的为1-q,那么参与耕地保护的预期收益为R1=q×(E/2)+(1-q)×E,把E=S×C×P代入得①式R1=S×C×P-(S×C×P/2)×q;不参与耕地保护的预期收益为②式:R2=q×I+(1-q)×(I/2)。在①式中,当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时,收益R1是随着S的增大而增大的,所以农户会意识到粮食供给量随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最终使粮食的价格下降,此时农户参与者可能选择放弃耕地,反之,耕地面积缩小时,粮食价格会处于上升状态,农户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又会参与耕地保护,这种博弈行为反复进行时,农户选择就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动[6]。
3.2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间的博弈
3.2.1基本假设
假设两个参与者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同时中央政府要维护社会长期稳定,保持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绩效的提高,增加财税收入。中央政府的行为有“监督耕地保护”和“不监督耕地保护”,地方政府的行为有“参与耕地保护”和“不参与耕地保护”。
3.2.2参与者
地方政府L和中央政府C,参与者集合={L,C}。
3.2.3博弈分析
(1)设C1为中央政府的投入监督成本,B1为中央政府参与耕地保护获得的收益,B1主要体现在粮食安全、社会长期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两个参与者都进行耕地保护时,地方政府履行了职责,所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会进行奖励,设奖励为S1,地方政府进行耕地保护的成本为C2,从耕地保护中获得的收益为B2,B2主要表现在自身绩效方面,地方政府总收益为B2+S1[7]。
(2)如果地方政府没有按照规定实施耕地保护政策,中央政府会对其进行罚款,设罚款为D,在这个博弈中,中央政府参与保护耕地的收益为罚款D。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它的成本也是D,获得的收益是耕地非农化对租赁者收取的土地租金,设为F。
(3)设C2为地方政府参与耕地保护的成本,B2为从耕地保护中获得的收益。因为土地受到了地方政府的保护,所以即使不参加耕地保护,中央政府也是获得收益的,即上文提到的B1,成本为0。
表2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策略博弈
(4)参与者地方政府不进行耕地保护,就没有成本投入,F为收益,即上文提到的土地租金[8]。同理,中央政府的成本和收益也为0。
由博弈分析得中央政府监督的期望收益Y1=ε×(B1-C1-S1)+(1-ε)×(D-C1),不监督的期望收益Y2=ε×B1,其中p和ε分别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参与保护耕地的概率。地方政府实施耕地保护政策的期望收益π1=p×(B2+S1-C2)+(1-p)×(B2-C2),不实施耕地保护政策的期望收益π2=p×(F-D)+(1-p)×F。
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当Y1>Y2时,会选择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即ε×(B1-C1-S1)+(1-ε)×(D-C1)>ε×B1,化简不等式得:D-ε×(S1+D)-C1>0,用ε表示为:ε<1-[(C1/S1+1)/(1+D/S1)]。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当π1>π2时,地方政府会实施耕地保护政策,即p×(B2+S1-C2)+(1-p)×(B2-C2)>p×(F-D)+(1-p)×F,化简不等式得:p×(S1+D)+B2-C2-F>0,用p表示为:p>(F+C2-B2)/(S1+D)。所以,当ε<1-[(C1/S1+1)/(1+D/S1)]时,中央政府会监督地方政府的耕地保护行为,从不等式得出中央政府的策略行为与监督成本密切相关。同理,当p>(F+C2-B2)/(S1+D)时,地方政府会按照规定实施耕地保护政策,从不等式中得出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行为主要与保护成本、上级奖惩力度以及耕地非农化时获得的土地租金有关[9]。
3.3地方政府和农户间的博弈
3.3.1基本假设
假设地方政府和农户都是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只有一级。地方政府和农户的选择行为包括“保护耕地”和“不保护耕地”。
3.3.2参与者
农户和地方政府,参与者集合={农户,地方政府}。
3.3.3博弈分析
(1)设C2是地方政府对农户耕地保护的监督和检查成本,B2主要是地方政府从耕地保护中获得的政绩以及中央政府给予的奖励S2。设地方政府进行耕地保护的概率为ε,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概率为α,地方政府获得的期望收益为α×(B2-C2)。设农户进行耕地保护的成本为C3,获得的收益为R,C3主要是农户改善土地质量的投入成本,R主要是耕地带来的农作物收益H和政府给予的补贴,农户获得的期望收益为ε×(R-C3)。
(2)设C2仍为地方政府参与耕地保护的投入成本,主要是对耕地保护的监督和检查成本,获得的收益是中央政府给予的奖励S2,地方政府的期望收益为(1-α)×(S2-C2)。农户不参与保护,成本和收益都为0,获得的期望收益也为0。
(3)设C3为农户保护耕地的成本,获得的收益为农作物带来的收益H,农户的期望收益为(1-ε)×(H-C3)。地方政府不保护耕地,获得的收益为B2-S2,表现为从耕地保护中得到的政绩,没有中央政府的奖励,地方政府的期望收益为α×(B2-S2)。
(4)当农户和地方政府都选择不参与耕地保护时,地方政府和农户两大主体都不存在成本和收益。同理,地方政府和农户的期望收益都为零[10]。
表3 农户与地方政府间的策略博弈
由博弈分析得出,地方政府进行耕地保护的期望收益为α×(B2-C2)+(1-α)×(S2-C2),不进行耕地保护的期望收益为α×(B2-S2);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期望收益为ε×(R-C3)+(1-ε)×(H-C3),不参与耕地保护期望收益为0。农户保护耕地的前提条件是ε×(R-C3)+(1-ε)×(H-C3)>0,化简得ε>(C3-H)/(R-H),其中(R-H)为农户从地方政府获得的补贴,所以农户是否参与耕地保护和政府的补贴是息息相关的。地方政府应加强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认知,对农户进行耕地保护知识传播,让农户认识到耕地保护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用耕地补贴调动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积极性[11]。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博弈分析得出,耕地保护三个主体间的利益目标是存在差异的,三者作出的策略选择有所不同。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两个主体间的博弈分析得出,为了让地方政府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耕地保护,中央政府可以适度地增加对地方政府的奖惩,加大耕地保护的成本投入量。从地方政府和农户两个主体间的博弈分析得出,为了让农户更积极地参与耕地保护,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相关补贴政策,适度增加对农户的补贴。
参考文献:
[1]何爱霞,苏姝冰.安徽省耕地数量与粮食生产安全分析及预测[J].宿州学院学报,2014(4):1-3
[2]钱忠好.中国农地保护:理论与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2003(10):60-70
[3]唐在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土地调控中的博弈分析—诠释宏观调控中政府间关系协调的一种新尝试[J].当代财经,2007(8):24-29
[4]郭贯成,汪勋杰.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动机、能力、约束与效应:一个分析框架[J].当代财经,2013(11):25-35
[5]张德元.应强化农民在耕地保护中的主体地位[J].农村工作通讯,2012(13):37
[6]康岚.失地农民被征用土地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经济,2009(8):53-62
[7]周全绍.农村土地抛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06(4):15-19
[8]段岩燕,申静.从各利益主体间博弈关系谈我国耕地保护制度[J].城市发展研究,2010(10):107-112
[9]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土地问题》课题组,张曙光.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J].管理世界,2010(7):66-85
[10]许恒周.耕地保护:农户、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1(4):65-68
[11]张德元.农民工城乡流动的“海绵效应”[J].中国乡村建设,2009(3):125-130
(责任编辑:胡永近)
作者简介:张德元(1963-),安徽舒城人,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和完善研究”(08AJY04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政府主导型农地大规模流转问题研究”(12CJY052)。
收稿日期:2015-07-15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5)10-0001-04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5.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