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诗嗣音集》目录订误——兼论《嗣音集》收方外、闺秀诗

2015-12-21茶志高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滇诗嗣音集》目录订误——兼论《嗣音集》收方外、闺秀诗

茶志高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滇诗嗣音集》目录在统计过程中存在疏漏,所标收诗数与实收诗数不符。《滇诗嗣音集》卷二十附收方外、闺秀、补遗三种,体现出黄琮在搜集、编选文献过程中的识见和总集内容的丰富性。

关键词:黄琮;《滇诗嗣音集》;僧诗;闺秀诗

《滇诗嗣音集》,黄琮辑。琮,字象坤,号矩卿,昆明人。生于嘉庆三年(1798年),卒于同治二年(1863年)。[1]《滇诗嗣音集》是继保山袁氏《滇南诗略》后的云南诗歌总集,对保存滇中诗人诗作贡献巨大,仅以保存清著名诗人师范的诗作来看,可窥一斑。正如袁嘉谷在《卧雪诗话》卷四第三十一条云:“吾滇文献大家,当以荔扉先生为冠。《通志》称先生著作等身,今惟传《滇系》与《荫春屋诗话》。其诗文集亦无全本,仅凭《嗣音集》诸书搜补之。”[2](P611)袁嘉谷《重刻〈滇诗略〉序》又云:“黄氏琮主讲五华,尝集《滇诗嗣音集》续袁氏书后。诗较《诗略》稍逊,而存古人以传至今,功则一例。枣梨久灭,欲窥嘉、道间滇人之性情,舍《嗣音集》而无从。”[2](P295)《卧雪诗话》卷六第三十二条又引萧善选称黄琮云:“《嗣音集》发吉光幽,心契苏亭识更优。近体唐人奉韩杜,古风邺下溯曹刘。精心隶事锤炉化,拥鼻微吟格调遒。取殿六家独凭吊,高文大节炳千秋。”[2](P705)萧氏之论,可说明黄琮在《嗣音集》正文二十卷之后附“方外”“闺秀”“补遗”三种的卓识。

一、《滇诗嗣音集》目录订误及诗人诗作统计

《滇诗嗣音集》按照序、总目、作者小传、正文的顺序进行编排,与《滇南诗略》不同,《滇诗嗣音集》各卷没有子目。《滇诗嗣音集》的总目中的诗歌数量在统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错误,现根据各卷的情况予以纠正。

卷一:收录作家35人,诗作87首;卷二:收录作家1人,诗作50首。卷三:收录作家1人,诗作99首,与总目统计之数量少1首;卷四:收录作家1人,诗作79首;卷五:收录作家7人,诗作80首;卷六:收录作家1人,诗作77首;卷七:收录作家23人,诗作80首,与总目统计之数量少2首;卷八:收录作家9人,诗作55首,与总目统计之数量少2首;卷九:收录作家1人,诗作58首;卷十:收录作家16人,诗作61首;卷十一:收录作家9人,诗作63首;卷十二:收录作家7人,诗作56首,与总目统计之数量少2首;卷十三:收录作家1人,诗作79首;卷十四:收录作家17人,诗作100首;卷十五:收录作家13人,诗作104首;卷十六:收录作家18人,诗作97首;卷十七:收录作家11人,诗作98首;卷十八:收录作家13人,诗作103首,与总目统计之数量少1首;卷十九:收录作家37人,诗作99首;卷二十:收录作家25人,诗作77首。

《滇诗嗣音集》除上述二十卷外,另附有“方外”“闺秀”“补遗”三部分,其中“方外”收录作家9人,诗作25首;“闺秀”收录作家5人,诗作12首;“补遗”收作家9人,诗作23首。综合二十卷加“方外”“闺秀”“补遗”三部分,《滇诗嗣音集》共收录作家268人(卷二、三均为刘大绅诗),诗作1662首。现将各卷总目统计数量以及实际所收录诗人诗作数量列出,如表一:

表1《滇诗嗣音集》各卷所收诗人诗作统计表

《滇诗嗣音集》卷二十附录“方外”“闺秀”“补遗”三部分,尤其体现黄琮对“方外”“闺秀”两种不同诗人角色的创作的重视。另外,《滇诗嗣音集》作者小传较为简略,基本按照字号、籍贯、官爵、履历、著述几个部分进行介绍。如卷一迟奋翮小传:“字鹏南,昆阳人,贡生。有《履斋集》、《家训》、《滇南文献辑略》。”有些地方甚至更为简略,如卷一范启仲小传:“号弗如,昆明人,布衣。有《希希堂稿》。”如卷十四:“万本龄,号香海,昆明人,监生,官县丞。”也有一部分小传相对详细,如卷四:“师范,字端人,号荔扉,赵州人。乾隆甲午举人,官望江县知县。有《金华山樵前后集》、《二馀堂诗稿》、《文稿》、《滇系》。”又如卷七许宪:“字丹山,赵州人,乾隆庚子举人,□乡人,著作有集者元自不少,而半未付梓。兹广为搜访,十得六七,亟事采入,终以不克多收为憾也。录《丹山孝廉诗》附识于此。”这类小传能在介绍作者的同时,又说明作品的流传、存佚情况,殊为难得。以下将对“方外”“闺秀”诗人诗作进行一番考察。

二、《滇诗嗣音集》所收方外作家作品略论

《滇诗嗣音集》“方外”部分收录诗僧性宽、正定、净岸、行瑞、元位、画先、妙明、净乐、岩栖9人的诗作25首。如表二:

表2《滇诗嗣音集》收方外作家及诗作数量表

诗僧性宽正定净岸行瑞元位画先妙明净乐岩栖诗作数量112191415

性宽,字幻梦,康熙间慧光寺僧。《滇诗嗣音集》收录其诗《登太华山》云:“振衣直上太华巅,万壑千峰到眼前。郁郁山岚晴似雨,茫茫海气暮涵烟。城楼隐结寒云外,村舍依稀夕照边。危坐松根不知倦,梵钟响彻泬寥天。”[3](P362)此诗首句开头不凡,气势自生,逼人眼目;颔联、颈联为诗人在太华山顶所见之苍茫景象。正定,昆明人,官渡妙湛寺僧。《昆明县志》卷六:“正定,字方中,杨氏子。祝发妙湛寺,亦墨而儒者。父母没,庐墓尽哀三年。丧毕,乃遍游三迤,参访名师,归开坛宜良宝洪寺。既又设戒聚仙山,著有《三坛外集》。”[4](P126-127)《滇诗嗣音集》收录其诗1首,《宿进耳寺》云:“何年开梵宇,乘暇好登临。云匝诸峰敛,天塞万木阴。群生都是梦,古佛本无心。我自禅堂宿,安眠到晓禽。”[3](P362)净岸,号郢雪,五华寺僧。《滇诗嗣音集》收录其诗《香海庵》:“古刹凌风顶,崔巍接斗牛。月明先到地,云起不遮楼。密树晴疑雨,寒泉夜带秋。为贪清趣好,竟夕只淹留。”[3](P362)又《重登狮山》:“不尽登临兴,重来到上方。云迎前度客,诗觅旧时廊。峭壁草犹绿,闲庭花又芳。岩园与林鸟,早已识机忘。”[3](P362)行瑞,字解中,湖广人,禹门寺僧。《滇诗嗣音集》收录其诗1首,《春日写怀》:“春暖携锄且学耕,衲衣初减觉身轻。往来惟喜无车马,疏懒翻嫌有送迎。鱼堰平添昨夜雨,菊苗分记去年名。放怀独立长松下,听得黄鹂三两声。”[3](P362)正定、净岸、行瑞三人之诗,多表现登临远眺之景致并抒写自己之感受,或写自身僧侣生活的体验,其中净岸之《香海庵》与行瑞之《春日写怀》较有特色。

元位,号以端,寻甸人。元位有《净檀诗萃》六卷续一卷。《滇诗嗣音集》收录其诗《永丰寺同雨庵夜话》《宿法云山玉龙庵用杜奉先寺韵》《钟灵道中口占》《宿灵凤山圆通寺》《宿云岩山海印寺》《同入九峰山西华寺》《客云岩山静乐庵》《对镜》《雨宿朗目山天峰庵》9首。《同入九峰山西华寺》云:

有约寻芳到九峰,西华精舍寄行踪。

流莺并坐池边柳,老鹤双栖岭外松。

满院溪声经雨壮,半山云气带烟浓。

吾侪有志师灵药,得旨无分南北宗。[3](P363)

灵药,自注“本寺开山和尚”,为西华寺的开创者。元位之诗多写寄宿山寺的见闻,表现内容虽有些狭小,但诗境清幽俊逸,佳句不断,如“听残岩瀑声,踏碎庭花影”“静展蓬经披月殿,高搘竹榻睡云窝”“满院溪声经雨壮,半山云气带烟浓”“静聆枝上呼风鸟,细数池心掉尾鱼”“林间何物惊人梦,半是溪声半雨声”等,思妙入微。

画先,《滇诗嗣音集》无作者小传,收诗1首,《冬杪过朝真庵》:

只园烟霭里,行尽远山垂。

老瓦留残雪,颓廊依断碑。

山寒梅蕊绽,水净竹阴垂。

趺坐长松下,斜阳影渐移。[3](P363)

此诗寥寥40字,就写了只园、烟霭、远山、老瓦、残雪、颓廊、断碑、梅蕊、水竹、长松、斜阳、老僧12个意象,作者有随意擒摹物态之本领,其似欲囊括眼前之所有景物,并为竭力写老僧入定忘物、忘我、忘时之情状。此诗颇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之影。

妙明,号雪峰,丽江人,黄山寺僧。黄琮注:“妙明及下净乐、严栖二僧皆见在者,以僧无声气可言也。附卷末稍为变例云。”可见黄琮在录僧诗时体例上采取了灵活变通的方式。《滇诗嗣音集》收其诗《栖云庵访通周上座》《丽江寺早行》《沙坪》《登峨眉山顶》4首。其中,《登峨眉山顶》写得颇有气势:

群山曾踏遍,独立最高峰。

人语半天上,松声万壑中。

高怀明月抱,赤足白云从。

舒啸真成适,来携八尺筇。[3](P363-364)

妙明诗风与元位较似,如《栖云庵访通周上座》:“鸟啼花影碎,雨滴盘声寒”,与元位之诗《宿法云山玉龙庵用杜奉先寺韵》:“听残岩瀑声,踏碎庭花影”神似。《丽江寺早行》之“深林双屐雨,破衲一肩云”亦为佳句。《登峨眉山顶》极写峨眉之高耸入云,“独立最高峰”说明诗人所处之位置在山顶。“人语半天上,松声万壑中。高怀明月抱,赤足白云从。”此二句绝妙,写听觉和触觉。声音源自从上往下者,以为人在半天之上;从下往上者,来于山峡沟壑之中,乃万顷松涛之声。又因诗人足踏白云,怀抱明月,仿佛已置身仙境。故亦人亦仙,如梦如幻,何其快哉!所以诗人结句云:“舒啸真成适,来携八尺筇。”愿优游期间而不知返。

净乐,昆明人,白马庙僧。《滇诗嗣音集》收其诗1首。《只林》:衹

只林地僻称幽居,出世生涯淡有余。

寄兴爱弹水仙操,忘怀懒答山人书。

几棱瘦石连云供,半亩荒畦带月锄。

时倚柴关舒倦眼,翩翩野鹤快何如。[3](P364)

净乐之诗《只林》,写恬淡之僧人生活,颇似陶渊明“带月荷锄归”之意,亦从此诗可见清滇中诗人多从事产业,躬耕之余,优游山林禅寺,诵经论禅,不失为乐。

岩栖,昆明人,葵向寺僧,曾居华亭寺。袁嘉谷《卧雪诗话》云:“昆明岩栖上人,名吕云。从马子云学诗,居华亭寺。寺壁嵌石,刊诗甚多。卒葬寺侧。吴和甫题诗十首,以当塔铭,雅僧也。其《怀妙高上人》诗云:‘片云出寒石,来往似无心。一钵杳然去,春山何处寻?路盘萧寺远,门掩落花深。定有怀人兴,空堂对雨吟。’虽非精湛之思,饶具清淑之气。《西泾》云:‘桂殿插天高,岩云锁幽户。窗虚啸闻猿,路险迹见虎。重重树杪泉,风吹落如雨。上方随老僧,山北踏花坞。’较为完璧。七言如‘月明旷野砧声急,霜落空山雁语哀。数点晴沙分鹭立,半湾春水养鱼肥。’五言如‘惊禽入夜啼,卧犬隔云吠。’不愧苍雪遗响。”[2](P542)“吕云”,误,当作“昌云”。李坤《思亭文钞》中有《昆明华亭寺僧昌云小传》云:“昌云,字庆友,一字岩栖,昆明丁氏子也。幼聪颖,性寂诤雅,不居尘寰。生八岁,遂概然曰:‘家有兄弟,承祧有人矣。人各有志,不能相强。’请于父,祝发三义庙为僧,戒行清善,于书无所不读,平日服膺《心经》,极有心得,且性耽吟咏,所交游皆当代名流,涵濡陶育,集益无方。故其为诗也,蕴藉秀丽,追踪唐人。与林少穆、宋小墅、仓少坪、吴和甫诸人均有唱和,迄今读华亭诗碣,犹想见当时韵事。一日参禅罢,辄取曰:‘浩劫临头,哀哀众生,将罹大难。’未几,回乱起。时僧众群集问道,请诣钟云山说法,因戒持诸僧曰:‘此后佛法必有能继之者,尘缘已了,请从此辞。’未久,旋化去。岩栖生平以儒家之学识研佛理之精深,其衣钵殆传自苍雪、担当诸高僧者。岩栖之后其徒月谷亦以诗鸣于时,故今印行于世者,有《岩栖梅庵诗合刻》。”[5](P361-362)又《释岩栖月谷诗合刻序》:“余郡多诗僧,前明自古庭振声,本无嗣响。若读彻若普荷类,皆以绝智大慧继踵飙起,与中原文士相角逐。香光称担当为求之六馆,不得其人。渔洋称苍雪为释子第一。信乎!其能诗也。清朝受命,此风未沫。保山袁氏辑《诗略》得方外者十一家,而曰超远,曰宗庆者,皆吾邑产,皆清朝之诗冠也。余生也晚,见其人不得。思得如其人者,见之亦不得意者。迭经丧乱,斯道坠矣。丁丑游华亭,读岩栖诗碣,乃知传嬗庚续犹有人在,访之则化去。丙戌,结吟社,愿得如慧远者,为之主佥。曰:‘月谷哉。’时方远出不可致。比归,又化去。所为诗草,其弟子甚閟之。盖岩栖者,吾犹得读其诗,若月谷则并诗亦未见也。壬寅将游洛,往辞陈丈,出所刻二僧诗属序,读之竟,叹曰:‘诗不必释而工,亦不必释而传。’而释之易工易传者,何哉?岂不以其人能遗外,世俗凡物举不足累其心,欤其居多山水佳处,足以浚发其神智,藻雪其性灵欤?又其所与游者多贤士大夫,为之拂拭推挹,足附之而名益彰与。不然,世之为诗者,何限其人。其居不皆逊于释,何工之不易,即工亦不易传也。岂不系乎时哉?国家隆盛,俊咸登。士大夫之好贤者,虽极之山林俑贩、黄冠浮屠,犹阴求而下交之,所以示甄拔之无遗也。若夫晚季步愈蹙乱愈剧,才愈少知愈希,士之怀奇报异思,得一当以济时艰者,尚蔽于谗慝娟忌,老不得邀显贵之一盼,奚有及于方之外哉?苍雪、担当亦幸值明乱之未剧,而香光、渔洋犹有承平士大夫之习也。不然,古庭坛坫与明社俱屋矣。乌能至于今!岩栖从林文忠游稿即不椠,人故知重其碣也。月谷交游无贵显,丁时非隆盛,虽产吾邑而为僧诗即工,传不易也。然则陈丈之在今日又乌可少哉?丈名鹍,山阴人。”[5](P352-353)袁嘉谷、李坤都认为岩栖承续了苍雪、担当的衣钵,以儒研佛,从对岩栖诗风的评价看,袁嘉谷所谓“饶具清淑之气”和李坤所言“蕴藉秀丽”大概一致。《滇诗嗣音集》收岩栖诗《怀嵩如上人》《访立庵和尚遗迹》《古竹林访问友》《赠言居士》《黄山寺怀马夫子》5首。《访立庵和尚遗迹》:

名僧已不见,曲径芳草深。

逶迤空谷口,时闻山鸟音。

松风吹我带,流水清我心。

我来瞻遗迹,第抱枯桐琴。

何人为我弹,惆怅此空林。[3](P364)

《滇诗嗣音集》所收岩栖诗均为五言,诗风较为一致,俱佳。如《怀嵩如上人》:“秋林夜读书,山月照泉石。无人访幽居,远山空黛色。”《古竹林访问友》:“相逢无一言,阶前落飞瀑。岁月浑已忘,萧萧坐空谷。”《赠言居士》:“山影庭前落,书声竹里闻。”《黄山寺怀马夫子》:“心同秋水净,人与白云间。”可与摩诘之诗媲美。

元位、妙明、净乐、岩栖4人之诗,以元位诗最多,且诗歌所展现的禅意以及景物细节的描绘、心理活动的展现都比其他3位诗人技高一筹。《滇诗嗣音集》所收上述9人的作品,诗风均有“清淑之气”,诗境清雅旷淡,无疑丰富了云南诗僧群体的创作,保存了优秀的僧人诗歌文本。

三、《滇诗嗣音集》所收录闺秀诗考论

据文献资料所载,滇中女诗人以段功妻高氏为最前,清代云南诗论家袁嘉谷《卧雪诗话》卷二第七十条:“滇在唐时,诗已成卷,宋时最为寄寄。因玉斧一挥,蜀道遂阻。滇人欲购书通聘,均道邕州,李观音‘远隔江山万里多’之句,遂为仅见。至于元时,则段功及妻高氏、妃阿盖、女羌奴、子宝臣、杨智,皆能诗。《滇诗略》选高氏、阿盖、宝、羌奴、智之作,陆梅垞《历代名媛诗选》选阿盖妃作,朱竹垞《明诗综》选元末童谣,皆本于《南诏野史》。余检王乐山订《野史》阅之,智尚有《上功诗》云:‘功深切莫逞英雄,使尽英雄智亦穷。窃恐梁王生逆计,龙泉血染残西风。’诗虽非工,然元时滇人之作,不可不表而出之。”[2](P543)又卷五第二十条云:“滇中女诗人以羌奴、盖妃为首,味其诗境,颇似升庵之作,姑无深辨。晋宁奎氏兰贞,著《繁香草》,上掩唐宋,海内称之,洵为闺阁大才。漱秋才清笔秀,长于散文,诗追古作。《古柏》五绝:‘老干孥云立,风动虬龙舞。只此耐寒心,阅尽今与古。’《绣球花》五绝句云:‘嫩绿丛丛叶,绯红叠叠花。绣成一明月,只是照儿家。’《春郊》七绝云:‘石径幽深转折多,蒙茸春草少人过。一帘撑出青林外,卖酒人家在对河。’《春夜》七绝云:‘碧天如水夜迢迢,卷起湘帘弄玉箫。一枕春寒人不寐,满庭花影月轮高。’句如‘野花幽径冷,老树断岩悬’,‘二分无恙月,一片有情天’,皆饶神韵。其以《繁香草》为师者乎?”[2](P662-663)袁嘉谷注意到了段功文学家族,其中段氏之妻高氏、妃阿盖、女羌奴均能诗,并认为以羌奴、盖妃之诗为滇中女诗人之首,后有晋宁兰贞,著有《繁香草》。对羌奴、盖妃的评价,王思训亦有之,其云:“金枝玉叶,羌奴解咏珊瑚;云片波粼,阿盖长吟吐噜。”[6](P938)有此表扬,二妇可以不朽。

《滇诗嗣音集》之前的滇诗总集,《滇南诗略》卷四十七收录清女诗人李含章之诗124首,其咏物、拟古诗最为出色,在云南历代女诗人中为翘楚。李含章之诗自然灵秀,其论诗云:“好诗如佳人,何必炫奇服”“好诗如好鸟,应节喧百族”,重“朴实自然”“直抒胸臆”。现对滇中闺秀诗人之研究,以李含章为首。*关于清代云南女性诗人李含章其人其作的研究,有杨开达《从李含章〈论诗〉看其审美倾向》,《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雷声普《清代云南女诗人李含章诗歌选注与赏析》,《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隐括两晋笔意纵横——李含章〈读晋史十四首〉鉴赏笺析》,《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试论李含章的诗论和诗》,《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黄琮继袁氏之后,又辑录清代云南女诗人诗作,单列“闺秀”一类,数量不多,但足见其重视,亦为吉光片羽。《滇诗嗣音集》卷末附王氏、丰姬、周馥、沈梦兰、王玉如5位闺秀诗12首。

王氏,大理人。胡司马蔚继室,胡死王回省守墓。《滇诗嗣音集》收录王氏《志哀》诗3首云:

思美人兮得合欢,谁知凤逝腾孤鸾。此身未许轻相殉,总为无儿拜扫难。

自大归时泪雨纷,点苍山起望夫云。妾身亦是骚人妇,忍弃新阡宿草坟。

拜扫清明泪满腮,怜君空自负多才。文章词赋勤搜辑,封禅书还待使来。[3](P364)

王氏《志哀》诗第一首写丈夫去世思念和悲痛欲绝,有时想尾随丈夫而去,却又想起没有后人给丈夫和自己祭奠扫墓而未果;第二首同写丈夫去世时的痛楚,每念及此,苍洱变色,这里化用了望夫云的传说;第三首写自己拜祭丈夫后决心以整理他的遗作来消解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诗歌感情真挚,用典贴切。

丰姬,大理人。丰君升额宦滇纳之,后失官,将北返,时丰在省垣,念姬,勿俱北,致讯遣姬。姬回书,启视之,则斩焉,双耳也。其词云云。丰君感涕,乃迓。于俱归。《滇诗嗣音集》收录丰姬此此《双耳来》诗,云:

君今欲北返,不与妾俱回。妾誓从君去,先将双耳来。[3](P364)

周馥(1750-1816),号雁沙,太和(今大理)人。贡生赵廷玉室。《滇诗嗣音集》收录周馥诗4首,分别为《示懿儿》:

有暇方读书,夸父日不及。有余方尽养,季路风不息。

开卷期益广,仰天见景昃。胡然我年之,惕若惊堕魄。

况君子远行,承荷居室责。昔人重寸阴,自维爱驹隙。[3](P364)

又《训孙仁麟》:

长孙逾十岁,寝食不相离。□□□□月,驰驱父苦饥。

尔父敦孝弟,抚尔忍弗慈。床上连星笔,是先世所遗。

伊吾诲汝读,寸阴勿荒嬉。成名待他日,□或知不知。[3](P364-365)

《书司马相如传后》:

长卿病免居,书犹时时着。使来求遗书,子未见嫡庶。

白头吟何益,独对岁忠语。若是茂陵女,容为小妇娶。

岂不宁馨儿,接踵擅词赋。太息才人遭,内妒甚外妒。[3](P365)

《紫笈夫子就馆中甸话别》:

唐破吐蕃地,夫君有远征。铁桥江漭荡,石鼓雪峥嵘。

翁殁新阡表,姑哀宿疾萦。家贫无一可,辛苦砚田耕。[3](P365)

前两首诗是对子孙的训示,劝其多读圣贤之书,修身躬行,珍惜光阴,不忘家风;第三首写自己对读《司马相如传》的见解;最后一首写安贫乐道、自力更生的心态。大理有两大赵氏家族群体,均以能诗文闻名。太和赵廷玉家族尤其以一门四代六诗人而广为当地人所知,学界对太和赵氏家族的研究及其作品的整理研究也最为热衷。*如周锦国《清代白族赵氏作家群作品评注》及相关论文,寸丽香主编《白族人物志》等。周馥是清代大理著名白族诗人赵廷玉的妻子,《赵母周孺人传》:“孺人为郡庠周孔潜公长女。幼读书如夙得者,诗词绘画,占卜医药,无不通晓,尤精于女红。”又王厚庆《〈绣余吟草〉序》云:“余既与山谇谷相识,见其所为诗,得力于母氏教者居多。”刘大绅也在《〈绣余吟草〉序》中称:“孺人诗,安贫苦忘,乐道无忧,率性而言,真情自在。若不矜为诗者,而其诗乃独至。今试取其诗,如《课子》、《督子》、《哭慧》、《吊珥彤》、《示懿儿》、《训孙仁麟》诸作,置之古贤人君子集中,能辨其为妇人诗乎?盖虽班婕妤、王夫人亦不是过,下此者不足言矣。”[7](P323)周馥的诗,曾由其子修订,存百十余首。周氏死后,又由赵廷玉重新删选,编为一卷44首,是为《绣余吟草》。

周馥天赋甚高,又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视野开阔,才思敏捷,见解超群,因此刘大绅赞其诗歌不逊于男性诗人的诗作。有研究者认为周馥的诗歌不仅思想深刻,艺术技巧高超,情感真挚,感受能力敏锐、富有哲理,而且在诗歌的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8](P51-53)需要指出的是,周馥诗歌的内容和题材也较广,这与她的卓识有关。周锦国在《一门四代六诗人——清代大理“赵氏诗人之家”》一文中指出,周馥处在一个夫妻、兄弟、父子、祖孙相互学习酬唱的特殊家庭,[9](P103-112)这样浓郁的学习氛围和严格的家训之下,造就了一门六诗人。单就《滇诗嗣音集》所选周馥《示懿儿》、《训孙仁麟》、《书司马相如传后》、《紫笈夫子就馆中甸话别》4首,我们可以看出,赵氏家族是有良好的家风的家庭,而且也不难看出周馥诗中对历史看法的不凡。周馥根据地方史实和民间传说写成的诗歌也独具民族特色,如《叹阿南夫人》等,有学者对此特点与同时期壮族、土家族女诗人的诗歌进行了比较研究。[10](P107-109)周馥的诗歌近年来一直有学者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也是周馥作为白族女性诗人特有的魅力以及其诗歌优秀品质的体现。反观黄琮《滇诗嗣音集》选辑此四首,可以看出黄琮的学养、家风、见识。后之读者,均能从中获得教益。

沈梦兰,金陵人。副贡赵桂室。《滇诗嗣音集》收录沈氏诗《含凄》云:

侍奉双亲饮,含凄独泪涟。蹉跎悲白发,零落恨髫年。

霜冷三秋菊,鸿飞十月天。遥知堂上意,儿女梦中牵。[3](P365)

王玉如,云南人,杭州孙令宜廉使簉室。《滇诗嗣音集》收录王氏诗3首,《春阴》:

东皇爱惜牡丹深,费尽量晴较雨心。雨恐太寒晴太暖,为花连日作春阴。[3](P365)

《画菊》:

□□丛桂正合香,篱菊先开不待霜。暂向毫端借秋色,何妨八月写重阳。[3](P365)

《夜坐》:

炉烟细袅碧窗纱,人静天空北斗斜。满院虫声一帘月,夜深风露落桐花。[3](P365)

沈梦兰、王玉如的诗歌较之周馥的诗歌,眼界、视野相对来讲要窄小了许多,所流传下来的诗也较少。

《滇诗嗣音集》在所选诗歌上较为精慎,袁嘉谷云:“保山二袁选刊《滇南诗略》,心最精,功最伟,惟批评稍滥耳。余校《时畲堂诗集》十一卷中,有六十余首为黄矩卿《嗣音集》所选,见识独高。惟《与陶村》一首,黄删去八句,余仍存之,见其兄弟友爱,不减轼、辙对床也。”[2](P508)这与黄琮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以及严格的评选标准有关。黄琮除编纂《滇诗嗣音集》外,有《知蔬味斋诗钞》、《蜀游草》,许印芳辑《滇诗重光集》时卷六、卷七收其诗共166首,对研究黄琮其人及当时云南社会状况极有帮助。“五华五子”之首的戴絅孙与黄琮同年,戴氏称他们“廿载相依駏与蛩”,又称“君才眎我且十倍”,其《味雪斋诗钞》共有14首唱和诗,可见交谊之深和对黄琮的推崇。黄琮掌教五华书院,虚怀若谷,爱士怜才,其道德文章,言传身教,多所成就。

参考文献:

[1]茶志高.黄琮生年考[J].昆明学院学报,2013,(4).

[2]袁嘉谷.袁嘉谷文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3]黄琮.丛书集成续编:集部151册·滇诗嗣音集[M]上海:上海书店,1994.

[4]戴絅孙.昆明县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5]李坤.丛书集成续编:集部144册·思亭文钞[M]上海:上海书店,1994.

[6]袁文揆,张登瀛.丛书集成续编:集部第152册·滇南文略[M]上海:上海书店,1994.

[7]《云南丛书》处辑.丛书集成续编:集部第153册·滇文丛录[M]上海:上海书店,1994.

[8]赵淑琴.清代大理白族女诗人周馥诗歌的艺术魅力[J].名作欣赏,2009,(8).

[9]周锦国.一门四代六诗人——清代大理“赵氏诗人之家”[J].大理文化,2010,(10).

[10]祝注先.清代白族、壮族、土家族的妇女诗歌[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责任编辑王碧瑶)

Corrections to the Concise Edition of Dian Shi Si Yin Ji——Also on the Monk Poems and the Young-lady Poems

CHA Zhigao

(SchoolofEthnicCultures,YunnanMinzuUniversity,Kunming, 650500,YunnanProvince)

Abstract:The contents of DianShiSiYinJi in the statistical process are leaky,the number the poetry poems and paid-in by discrepancy.Volume 20 transmitter monks poems,yong lady poets, addendum attached three, manifests the HUANG-Cong super-knowledge and in the process of collecting literature collection the richness of content.

Key words:HUANG-Cong; DianShiSiYinJi; monks poems; yong-lady poets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7406(2015)08 - 0047 - 07

作者简介:茶志高(1986—),男,彝族,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民族古籍文献与明清文学。

收稿日期:*2015 - 07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