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血压昼夜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对策

2015-12-21余朝萍徐新献朱承玲梁晓琴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同年龄组器官心血管

余朝萍 徐新献 谢 瑜 张 燕 朱承玲 梁晓琴 刘 佳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病科 重庆 400062

基于血压昼夜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对策

余朝萍 徐新献△谢 瑜 张 燕 朱承玲 梁晓琴 刘 佳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病科 重庆 400062

高血压;昼夜节律;护理

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真实客观反映血压水平以及血压变异性,能更好地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预测心血管事件危险性,还可指导合理应用降压药物及评价降压药物的疗效,目前在临床中已得到广泛应用[1]。我们对251例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其血压昼夜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老年病科2013-01—12住院患者中进行24h动态血压检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51例,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2]。排除高血压急症患者、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有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受损及一些心排血量增加的患者,如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重度贫血等。入选患者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3组:老年1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60~69岁。老年2组88例,男23例,女65例,年龄70~79岁。老年3组113例,男43例,女70例,年龄80~96岁。

1.2 监测方法 全部病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监测前1d停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药等影响血压的药物。采用袖带式自动血压监测仪,袖带缚于受试者左上臂。设定昼时间段(06:00~22:00),夜时间段(22:00~06:00)。测量间隔:白天30min,夜间30 min。记录24h平均收缩压(24hSBP)与24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与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动态血压的正常参考值: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2]建议的正常参考值:24h<130/80mm-Hg(1mmHg=0.133kpa),白天<135/85mmHg,夜间<120/70mmHg。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表示,即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白天平均值-夜间平均值)/白天平均值×100%,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10%~20%为杓型;<10%为非杓型,>20%为超杓型,反杓型为夜间血压高于日间血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s(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Least significant ranges,最小显著差异法)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R×C表格的χ2检验(Chi-square);多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2×2表格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ABPM参数 不同年龄组24hABPM,结果见表1。多重比较的结果是nSBP老年3组高于老年1组(P<0.01),24hDBP老年3组和老年2组均低于老年1组(P<0.01),d DBP老年3组和老年2组均低于老年1组(P <0.001和P<0.05)。结果表明,从不同年龄段来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nSBP表现为升高,24hDBP和dDBP呈现降低趋势。

表1 不同年龄组ABPM结果比较(mmHg,±s)

表1 不同年龄组ABPM结果比较(mmHg,±s)

注:a为老年1组与老年2组比较,*P<0.05;b为老年1组与老年3组比较,**P≤0.01;c为老年2组与老年3组比较,***P≤0.001

组别24hSBP dSBP nSBP 24hDBP dDBP nDBP老年1组 132.56±2.06 133.32±2.06 129.88±2.50b**74.55±1.22b*a*75.22±1.26a*b***71.98±1.44老年2组 135.05±1.68 134.92±1.67 134.50±1.97 70.58±1.19a*70.79±1.21a* 69.01±1.27老年3组 136.13±1.30 135.66±1.32 137.83±1.52b**69.20±0.93b*69.10±0.93b***69.71±1.07

2.2 不同年龄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比较 在不同年龄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多数表现为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组血压昼夜节律比较[n(%)]

2.3 3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比较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老年1组与老年2组比较,老年2组与老年3组比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老年3组高于老年1组(P<0.05)。表明随增龄变化,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率增高,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比较[n(%)]

3 讨论

我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组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nSBP表现为升高,24hDBP和dDBP呈现降低趋势;同时不同年龄组(年龄分别为60~69岁,70~79岁,80~96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多数表现为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分别为78%、89.78%、92.04%,随增龄变化,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率增高,且提示增龄可能是影响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认为,动态血压的节律变化与人体内各个系统、器官发生病变关系密切,特别是心、脑、肾等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有研究表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与杓型高血压患者比较,靶器官损害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3]。认识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特征,这对有效的预测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及更好地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纠正昼夜血压节律异常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在降压治疗中,不仅要重视控制血压达标,还要重视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控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从而更好地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及靶器官的损害。

基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应有新的认识和思考。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规律采取以下护理对策:(1)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应加强宣教动态血压监测的必要性和意义,以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模式。(2)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应结合患者年龄特点,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和血压昼夜模式特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干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个体化的给药时间及剂量,可能是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有效办法。对于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要注意给药时间,指导患者适时用药和合理用药。(3)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加强巡视,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如脑卒中、心力衰竭、冠心病等)早期先兆,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危险。(4)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科学指导患者行为和生活方式。注意非药物治疗是老年高血压治疗的基础,如限制食盐摄入、进行有氧运动、调整饮食结构、限酒、戒烟、适当减轻体质量和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情绪波动等。

[1]徐新献,李鑫,姚武位.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认识及临床意义[J].科学咨询,2014,(374):38-41.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3]Ohkubo T,Hozawa A,Yamaguchi J,et al.Prognositic significance of the noctunral decline in blood pressure in individu als with and without high 24-h blood pressure:the Ohasama Study[J].J Hypertens,2002,20(11):2 183-2 191.

(收稿2014-06-13)

R473.74

B

1673-5110(2015)05-0132-02

△通讯作者:徐新献,E-mail:xxxmed@163.com

猜你喜欢

同年龄组器官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类器官
不同年龄组人群接受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途径的分析
ORGANIZED GIVING
皮肤是个大大的器官
长期坚持八段锦锻炼的老年男性体质和身体成分特征分析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