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克强:与外国专家“聊”中国经济

2015-12-21文/王

国际人才交流 2015年3期
关键词:万众李克强创客

文/王 泱

李克强:与外国专家“聊”中国经济

文/王 泱

2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与外国专家座谈(王泱摄影)

2015年2月10日下午5时。

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

总理与外国专家座谈会。

穹顶上挥洒着金色灯光的水晶吊灯,围成马蹄形的亚麻色沙发,覆盖整个地面的红色地毯,墙上气势恢宏的《幽燕金秋图》,座谈会现场显得庄重而肃穆。而沙发间茶几上盛开的鲜花及名为“碧玉”的绿植,又给庄重而肃穆的现场增添了一抹轻松。

“在座的有不少是老朋友,也有一些新朋友。老友新朋相聚,大家都感到很亲切。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即将来临,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所有长期或短期在华工作的专家和家属致以中国新春的问候,并感谢你们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坐在马蹄形会场中间的沙发中的李克强总理话语真诚。原本安静的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没有过多且华丽的话语,总理的新春祝福顿时点燃了在座的60余位外国专家心中的热情,所有人都沐浴在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中。

经济中高速发展“新常态”

“过去很多年,中国的经济增速达到了9%、10%,现在保持在大约7%左右。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增长速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作为第一个发言专家,首先关注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他认为,中国正处在一个转型的过程中,6%-7%的经济增长率将是中国未来几年能够达到的最好目标,虽然这和过去两位数的增长相比降低了很多,但并不奇怪,是正常现象,在这里他用了一个时下非常时髦的词来形容这种状况——“新常态”。

斯宾塞认为,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取决于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生产力的提高,但从短期或者中期来看,需求的缩减会制约经济增长,即使依然强劲的中国经济也无法逾越这道藩篱。如今,在全球都深陷总需求不足泥潭的情况下,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的刺激和推动作用不再像以前那么强烈,这就意味着中国必须依靠加大国内需求来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克服源于全球大环境造成的障碍。提升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加大公共和私营部门的投资以及加大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消费,是提高国内需求,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有效方式。

斯宾塞发言时,李克强总理听得很专注并且不时点头,也许是因为原汁原味的英语更便于准确的理解,他并没有戴上准备好的同声传译耳机。对于斯宾塞提到的“新常态”,李克强总理深表同意,他的回应充满自信:中国经济追求的不仅是要保持中高速的增长,而且要着力改变中国处于世界经济产业链中低端的现状,向中高端迈进。也只有向中高端迈进,才能够保持中国经济长期中高速的增长。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我去年收到了你给我的两本书,一个中文版,一个英文版,你的英文版的书我也读了,当然我改了你的词,我说了一个叫作大众创业,而不是简单的大众创新,你用的是‘Mass Innovation’。”李克强总理笑着对82岁高龄的老朋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说。后者曾在2014年9月30日参加总理会见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外国专家活动时将自己的著作《大繁荣》赠送给李克强。在这本书中费尔普斯指出,大众参与的创新带来了庶民的繁荣兴盛,即物质条件的改善加上广义的“美好生活”。

在此次座谈会上,“使创新型经济在草根得以发展,实现大众创新”是费尔普斯谈的话题。他认为发展创新经济能够带来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方面的巨大好处:不仅可以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经济的增长;还可以让身处创新事业中的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最终获得创新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希望。

同时,费尔普斯也清醒地看到,在发展创新型经济当中需要克服来自保护主义、守旧主义、物质至上主义以及过度救助行为的阻力。他提出,为了打破保护主义,应当禁止“圈内人士”限制“圈外人士”竞争的行为,让创新型企业顺利进入行业充分竞争;应该突破守旧主义的禁锢,帮助年轻人走向不同的道路,标新立异;让社会摆脱物质至上主义的观念,对创造者和探索者的努力给予充分的尊重,感谢他们的发明创新。他认为只有这样,创新型经济才能健康发展,而对于一直强调创新的中国来讲,“完全可以扫清这些障碍,从而走向大众创新型的经济”。

对费尔普斯提出的“大众创新”,李克强总理从更广的范畴做出了回应。他指出,中国的就业压力是巨大的,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劳动力有一千五六百万人。经济增长首先是要保就业,所以必须鼓励“大众创业”。在新的形势下,要想冲破固有的利益藩篱,必须推动“万众创新”,“万众创新”可以促进“大众创业”。“中国人是有智慧的,如果这种大众创业的局面能够形成,万众创新的态势能够发展,那么它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新的引擎。”李克强总理坚定地表示。

提升创新“软环境”

芬兰赫尔辛基艺术和设计大学名誉校长约里奥·索达曼在发言中提到了“创客”,这个新名词引起了李克强总理的兴趣。因为“创客”正是李克强总理一直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具体缩影,意义非凡。“30多年前,中国有很多人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激励下淘到了第一桶金,现在我们要创造新的第一桶金。我讲的这个新的第一桶金不是搞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李克强总理放下手中做记录的纸笔笑着说。2015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视察深圳华侨城,在柴火创客空间第一次了解了什么是“创客”,他兴致勃勃地体验了创客团队的作品后,连赞5个“好”,并表示:“应该让更多的人可以创业,从创客变成创族。” 2015年1月,这位大国总理用成为柴火创客空间2015年第一位新入会会员的实际行动表明了他对“大众创业”的全力支持。

“创客”是个引子,索达曼在发言中关注更多的是中国的创新软环境的改善。“我注意到,最近中国对于‘创客’还有年轻的孵化器以及初创公司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我想中国可以考虑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开放的人才政策,建立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让市场和用人单位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而政府要做的是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完善的服务。”索达曼认为,包括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开放度以及创新的人才在内的软环境是推动创新的关键。他以芬兰为实例,佐证了自己的观点,芬兰是个很小的国家,只有500万人口,市场和自然资源并不丰富。芬兰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就是因为芬兰有开放的社会和对奇思妙想有着巨大的包容度,而且诚挚地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在他看来,中国的硬件环境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创新的软件环境,特别是在创新生态系统以及支持年轻人发展方面还应得到进一步改善,这种改善可以通过高等教育和创新学习文化以及对于失败的宽容来加以推动。中国完全有潜力、有能力、有必要实现基于创新的战略性转型。

对于“创客”及其成长壮大所依赖的软硬环境的构建与完善,李克强总理有着更为广泛且深刻的认识:推动中国发展,应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当中建设法治经济,在鼓励竞争的过程当中营造公平竞争的平台。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放宽市场的准入。同时,我们又要加强政府应有的监管,保护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打击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而创业的企业,也应该在这个过程当中加强对社会的责任,培养自己的诚信,实现创业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座谈会结束后,李克强总理(左)与外国老专家伊莎白亲切交谈(中国日报供图,武治义摄)

打造经济和社会发展“双引擎”

“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体,如果能够长期保持中高速的发展,10年甚至20年,那么实现现代化就是完全可能的。为此,我们必须实施结构性的改革。要做的就是培育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打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引擎’。”李克强总理说到他最为关心的中国经济增长问题时,坐直了身体,目光炯炯有神。此次座谈会上,斯宾塞对中国经济增长“新常态”的预期、费尔普斯对中国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建议以及索达曼对中国创新软环境的关注,让李克强总理产生了很强的共鸣,他再一次使用了那个形象的比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和改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双引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第一个引擎如今已经深入人心。2014年9月10日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经济每一回破茧成蝶,靠的都是创新。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本身就是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今后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仍然蕴藏在体制改革之中。要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打破一切体制机制的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全体人民中蔚然成风。“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对于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引擎”——“增加和改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打造过程,李克强总理看到了“短板”也看到了“潜力”,“举措”已经在他心中形成。他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公共产品与服务不足仍是“短板”。目前,中国人均公共设施资本存量仅为西欧国家的38%、北美国家的23%;服务业水平比同等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比发达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提升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巨大“潜力”。增加这方面供给,是政府分内的职责,是改善民生的必要“举措”,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推手:“我们要推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不再唱‘独角戏’,而是通过深化投融资改革,打破垄断,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采取政府和民营合作(PPP)、中外合作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放大投资效应。”

在李克强总理看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引擎”不仅能释放民智民力,增加社会财富,增进大众福祉,更重要的是能让所有人都有平等机会和舞台实现人生价值,推进社会纵向流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增加和改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个“引擎”能够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特别是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制定新政策,保障“纳群言”

“中国有一句古话,海之所以为大也,因其纳百川。”在听完发言专家的建议后,李克强总理面对着座谈会现场的60余位外国专家说出了他的心声,“中国需要多方面的人才,需要纳群言”。他说,中国正处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之中,虽然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是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中国的人均GDP还在世界80位以后,中国还存在着城乡、区域巨大的不平衡问题,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和国外加强合作,也需要引进国外的智力。也正因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先例,这又是一个巨大的舞台,为各位专家在这里提供可以显示才智的机会。”说到这里,李克强总理张开双臂,热情而真诚。

人类已进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各国间不应是你输我赢、“零和博弈”,而应是双赢多赢、互利共赢。中国倡导开放公平的全球统一大市场。中国将坚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也将不断地优化和规范营商环境,在继续吸引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的同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兼容并蓄、消化吸收。“纳百川”“纳群言”离不开完善的政策与制度支持。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国政府正在研究加强引进国外智力的新政策,目的就是要更多地吸引外国的人才到中国来,并且提供更多的便利。“我记得我去年讲过,我们在‘绿卡’方面给专家要提供更多的方便。”看着2014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费尔普斯,李克强总理再一次提起了去年9月与获奖外国专家见面时谈论的话题。“我们现在正在采取措施,而且我们会有新的政策出台,希望外国专家们能够来去自由地在中国工作,也能够和你们合作的单位按照合同实现你们工作的目标,我们还希望也愿意为你们的生活包括家属的生活提供便利。”李克强总理的话掷地有声,从国家层面给出了明确的承诺,掌声再次热烈响起。

初春的北京,春寒料峭,没有风也没有霾,长安街已经华灯初上,远处天安门城楼深红的宫墙已被彩灯勾勒出金黄色的轮廓,在墨蓝色背景的映衬下清晰且无比庄严。人民大会堂北门巨大的廊柱下,外国专家们正在陆续登车,清冷的夜风没能降低他们讨论的热情,“纳群言”和“双引擎”成为了他们话语间出现最频繁的词语。在他们看来,李克强总理的话不长,却言之凿凿,在向外国专家传达信息的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政府的一贯态度:中国会用“海纳百川”的胸怀“纳群言”。

60多位外国专家出席了座谈会,图为专家在会场交谈(王泱摄影)

猜你喜欢

万众李克强创客
万众期待
李克强强调:抓好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
李克强特别关心这两件事
中华圆梦 万众同心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清明有感
“小创客”有法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简历
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