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监督的选题方向与操作手法
——《楚天都市报》监督报道的启示
2015-12-21张孺海
◎张孺海 舒 均 余 意
建设性监督的选题方向与操作手法
——《楚天都市报》监督报道的启示
◎张孺海 舒 均 余 意
舆论监督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各种资讯传播渠道多元、公众维权意识高涨,这些变化决定了新闻媒体不能再墨守成规、畏首畏尾,而应以更积极、开放的姿态去应对新技术带来的信息时代变革,以一种更健康、更具有建设性的姿态去进行舆论监督,更好地发挥社会引导能力,以惩恶扬善趋利避害,推动政府工作和社会建设。
如何在纷繁的报料中筛选有价值的线索,通过线索的确定、组织进程式的缜密采访,有理有序有节地推进,既在报道中体现媒体责任,又让老百姓能够拍案叫好。2014年,楚天都市报连续推出的“驾照高额试考费”、“武汉地下代孕市场调查”、“武汉地下钱庄调查”等舆论监督报道,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力,其操作手法值得剖析。
一、立足建设性是有效开展舆论监督的前提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的使命和功能之一。通过舆论监督报道,架起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使政府与群众产生互动,舆论起到了引导着政府和群众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走的作用,最后使政府的形象得以树立,群众的怨气得以释放,媒体的作用得以发挥,从而取得“三赢”的社会效果。在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过程中,按照中央相关文件精神,其原则是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要有领导的监督,监督必须在强有力的引导下进行。有效开展舆论监督,着力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也是一个新闻媒体,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担当的重要体现。
如楚天都市报调查采访的 “揭开武汉经济适用房6连号谜团”,以读者反映的,在经济适用房武昌余家头小区三期B座摇号中,摇中的124名市民,竟有6人的购房资格证明编号是连号,本报记者经过深入调查,锁定摇号中的作假问题,使得武汉市迅速启动问责程序,对5名国家工作人员进行查处,并出台相关规定完善经适房管理制度。
又如“江城酒楼鲜榨果汁”系列报道,关注的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江城武汉的一些酒楼,每扎卖价上百元的鲜榨木瓜汁、雪梨汁等“果汁”,其实际原材料成本仅7元钱。楚天都市报记者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发现,酒店现榨果汁暴利的背后,是不良商家在鱼目混珠、牟取暴利。报道层层深入,直接推动武汉率先出台了现榨果汁地方标准。
此外,楚天都市报的武汉客管处人员充当套牌的士“内鬼”、“免费来妇检,冤枉掏钱‘挨一刀’”、“神农架小水电之痛”、“打工仔缝合的手指又被拆线”、“记者卧底保健品公司,揭喜乐会营销黑幕”等报道,在社会上都产生强烈的反响。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通过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才能实现解剖问题、汇集民智、提出建议、推动工作的目的。对重大突发性的事件和群众诉求比较多的事情,楚天都市报的立足点不是炒作,不是引起大家对报纸的关注,而是着眼于推动问题的解决,所以相关报道,不仅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而且还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切实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以贴近现实为出发点 以公众利益为落脚点
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较多,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只抓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作为媒体,应更多地站在社会公众的立场上,选择那些贴近现实的、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监督,来维护社会基本的公平与正义,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监督效果,也才能体现媒体的责任担当。
2014年4月初,楚天都市报调查采访的“驾照高额试考费”系列报道,就是贴近现实进行舆论监督的生动案例。
2008年起,武汉驾驶员考试的考场陆续改由社会化运作,各大驾校成了考场的投资建设方,一些驾校考场即以占有的考场资源,向45万考生开放,推行试考服务收费。2014年3月下旬,楚天都市报记者通过市民了解到,目前社会上很多人抱怨参加驾照考试科目二试考收费高得离谱:市场上教练“一对一”陪练,一车1小时收费100元左右,可驾校试考收费竟达到1车1小时500元。
对这种高额的收费,学车人怨声载道,多认为交得比较冤,可为了考试,也没有办法。到底有没有办法呢?3月底,楚天都市报派出六路记者,对全市13个可进行科目二考试的驾校社会化考场中的6家进行了摸底,广泛与学驾照的学员、教练、考场等有关负责人,倾听民声民情民意,同时又走访了物价、运管、交管等多个主管部门,了解主管部门对该项收费的基本态度,采访形成的文字素材达2万多字,如实记录了武汉整个驾考市场收取高额试考费的情况。
随后,楚天都市报编委会迅速召开专题会,对这一线索进行研判认为:近年来有关驾校乱收费的投诉居高不下,因管理的不规范和缺位,使得一些胡乱收费的现象,渐渐成为司空见惯的“合理准则”被市民接受。作为媒体应主动地把握舆论监督的控制力,对这种乱象进行监督。同时,楚天都市报认为,试考收费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产物,此前是相应的红头文件规定,试考收费是禁止的,可实际上目前驾校学员又确实存在希望能够熟悉考场、用考试场地进行一些训练的需要。因此报道方向要既贴近现实,又符合公众利益,不能将问题的矛头指向迎合民粹的“取消考试”,而应将把报道的着力点放在规定规范试考收费上。
4月1日,楚天都市报推出的《驾校学员吐槽试考收费太贵》、《高额试考收费该由谁来监管》两个整版的的报道中,既反映当前现实,又理性呼吁希望能有部门来监管。次日的报道中,又继续追问物价、交管、车管、交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对试考费进行证明回应,还采访了法律、交通相关的权威专家,对这一事情的看法,层层推进立足试考收费太高问题的解决。
在报道的构架上,职能部门、法律法规、专家说法、读者意愿、评论员文章,这一多维度追踪报道形式,既呈现了这一现状目前管理的难度其实系“九龙治水”,又给职能部门进一步施压,既让广大读者明白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又介绍了外地对试考费管理的做法,使得整个报道更加立体化、多元化。
理性的探讨,强力的追问,形成了强大“舆论场”,报道进行到第三日收到了实质性效果。湖北省物价局召开紧急会议后下放通知,还要求各地物价部门要主动作为,维护广大学员的合法权益。湖北省市交管部门召集15家驾校考场负责人询问试考收费这么高,依据究竟是什么。目前,省市物价部门已明确表态,他们近期正在对试考收费等民生收费问题进行调研,在报省委通过后,将正式发布出台试考收费的指导价,使得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建立健全沟通机制 确保监督报道的有效性
一组好的舆论监督报道,它既要表达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愿望,又要准确地把落脚点放在党和政府的意志与人民群众呼声的契合点上,把指向引到党和政府有意解决且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上来,实现舆论监督社会效果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编辑部内部如何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来确保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楚天都市报内部,对重大的舆论监督报道,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工作框架与流程:即记者、部门主任与主要领导及值班老总 “面对面”沟通交流,发稿前小组讨论和发稿后部署下一步行动方案。这样,才能使报道既能理性建构、正确引导,又能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最后立足解决,达到预定的报道效果。
楚天都市报2014年推出的“武汉地下代孕市场调查”系列报道,是通过这种机制,进行监督的经典案例。
2014年6月28日,宁夏来汉女子黄晓敏拨打楚天都市报新闻热线求助称,3年前,她来汉做代孕妈妈,期间多次进行胚胎移植手术,一共有4次怀孕成功,但最终都流产,最后一次胎儿在腹中呆了6个月后仍旧流产,危及生命,最终不得不剖腹拿出死胎。此次遭遇对她打击很大,她希望站出来,曝光武汉地下代孕市场黑幕,通过自己的遭遇,给人以警醒,同时也希望记者能帮她讨要一些赔偿。
对此,根据楚天都市报编辑部指示,机动部、深度部迅速组成了报道小组,进行深入调查。随后,有记者扮演代孕妈妈,深入代孕公司内部,了解其内幕;有记者扮演雇主,与代孕公司负责人面对面详谈,了解其操作流程;有记者通过各种关系,找到重金求子的雇主,找到曾经营过代孕公司的负责人,从这些人中了解武汉地下代孕中介的重重内幕。
期间,报料人黄晓敏屡屡欲作出一些不利于报道计划的举动,楚天都市报了解到后,迅速指派记者帮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每天了解其思想动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在楚天都市报强力介入下,举报人最终顺利讨要得到赔偿,报道计划也得以顺利进行。
7月28日,楚天都市报以封面导读、A02版刊发消息以及3个整版的规模,刊发系列报道“武汉地下代孕市场调查”。7月29日、7月30日连续两日,每天也3个整版的规模,深度剖析武汉地下代孕市场的各个“生态”:代孕妈妈期盼生个孩子获利10余万元,不愿香火失传的雇主花重金求子期盼“把根留住”,代孕中介以网络为平台、依靠违规医疗机构牟取暴利,政府有关部门因种种原因打击存在极大难度。
这组系列报道刊发后,得到众多读者、广大网友的热议。人民网、新华网、新浪、腾讯、搜狐、凤凰网等百余家知名门户网站纷纷予以转载。大楚网转载的该组报道,超过千余名网友留言点评,数十名读者还拨打本报热线,对这一事件发表看法。省有关部门表态,将对武汉地下代孕市场进行专项调查、查处、打击与整治。9月28日,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会员向本报通报,在本报记者搜集的情况基础之上,经过多方调查与取证,他们与省公安厅、省工商局、省通信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办案,查获了武汉672医院出租科室给商业公司,有关人员在此科室内非法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及代孕的违法事实;查实武汉672医院、武汉张喜生中医门诊部和省内外7名医务人员涉案,并以此为线索,对案件进行深挖,一举捣毁了武汉市开展非法代孕的特大窝点。纵观整组报道,基调把握准确,客观介入事件,深度调查,凸显了社会良知,再次彰显了责任媒体的担当。
在这种工作机制下,楚天都市报还成功的推出了“武汉地下钱庄调查”系列报道。
2014年7月底,汉川来汉务工青年周黎(化名)给楚天都市报编辑部来信说,母亲爱打牌借了高利贷,最终不堪高利贷逼债选择了轻生。周黎希望本报曝光地下钱庄的黑幕,并通过母亲的不幸遭遇警醒世人。
因无力偿还高利贷,走上轻生之路,或者因此家庭破裂的案例时有见诸报端。2014年8月9日,硚口一栋居民楼3楼,一名女子想跳楼轻生,原因也是高利贷找到家中。2014年8月,一名大学生因要还高利贷,就算是卖肾,也没能偿还债务……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记者对于高利贷的危害引起高度重视。
接到周黎的来信,楚天都市报安排多名记者组成报道组,对武汉的地下钱庄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调查。地下钱庄的交易都是暗中进行,无论是找寻高利贷的受害者,还是找寻放贷者,都非常艰难。借贷者往往担心放贷者报复不愿说。通过各种渠道,记者最终联系到多位借高利贷的市民。记者发现,他们向高利贷借钱多半是受到放贷者的虚假宣传而上当,借钱之后,又因为放贷者的催债而痛苦不堪。催债时,地下钱庄无所不用其极。在门上泼油漆、跟踪、尾随、骚扰,这些都是地下钱庄惯用的讨债伎俩,还有一些地下钱庄与黑恶势力相互勾结,对欠债人动粗、非法拘禁。
调查中,记者发现武汉不少公司名义上打着投资咨询公司的旗号,而实际上则从事非法放贷业务。记者多次暗访发现,对外放贷时,放贷者极其谨慎,警惕性很高,不仅要盘问借款人各种详细信息,还要查验各种资料。为了获取一手资料,暗访记者冒着危险用真实的身份证和户口信息来获取放贷者的信任。一个多月的调查中,记者通过对借钱市民、地下钱庄从业者、各类专家、主管部门等多方位的采访,全面了解了地下钱庄对借贷人的危害,对金融秩序的影响,有关部门监管的漏洞。与此同时,报道组也采访了多家正规小额贷款公司、银行等机构,为普通市民、商户等借钱、融资打听途径,介绍融资流程,做好服务。
9月2日开始,楚天都市报《武汉地下钱庄调查》系列报道,连续4天对武汉的地下钱庄进行强力聚焦。报道刊发以后,陆续有读者向记者诉说受地下钱庄坑害之苦,更多读者致电报社,称这组系列调查对地下钱庄揭露深刻,监督强力。在网上,众多网友留言,赞誉称这组报道,是媒体社会良知和责任的有力体现。
实践表明,楚天都市报一系列涉及民生的舆论监督报道,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就在于紧紧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大局,以新闻舆论监督的方式,对违背科学发展的做法和现象进行批评,进而引起了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作出迅速反应,促成了问题的解决。在进行舆论监督报道策划过程中,既保证选题的贴近现实性、又符合公众的切身利益,是采访能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在采访过程中,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使得编委会、部门、记者能向同一个方向发力,是报道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保障。
(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