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苗侗体育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2015-12-21刘文燕李勇周建平
刘文燕李 勇周建平
(1.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贵州 凯里 5560111;2.凯里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黔东南州苗侗体育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刘文燕1,2李 勇1周建平2
(1.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贵州 凯里 5560111;2.凯里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运用态势分析法对影响黔东南苗侗体育旅游开发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客观准确地呈现出黔东南苗侗体育旅游开发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旨在为相关部门在黔东南苗侗体育旅游开发战略目标的制定和战略决策的选择中提供参考。
民族体育旅游;黔东南州;旅游开发; SWOT分析
黔东南州(全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的东南部,占全省总面积的17.2%,是“多彩贵州”的主要区域之一,是贵州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州内有苗、侗、汉、水、布依、土家、畲族等33个民族,其中以苗族和侗族最多,约占74%,被誉为“世界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业正以高于旅游业总体发展速度的10%快速增长,并在旅游业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1]民族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是特色旅游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对黔东南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的现实情况进行SWOT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决策和规划提供参考。
1 黔东南苗侗体育旅游开发的内部条件分析
1.1 优势分析
黔东南苗侗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特别是原始的自然生态、原生的多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为黔东南苗侗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了优越的内部资源优势。
1.1.1 自然风光神奇秀丽
黔东南州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推荐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圣地之一,与西藏一起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全球“生态文化保护圈”,州内海拔在2178米至137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沟壑纵横,山峦延绵,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黔东南州生态保存完好,素有“森林之州”称誉,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山等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达62.78%;境内分布着大小河流2900余条,以北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阳河、中部苗族母亲河——清水江和南部侗族母亲河——都柳江为主干,呈树枝状分布,号称“水做的黔东南”;拥有优越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在14-19℃之间,雨热同季,是不可多得的避暑休闲胜地,常年雨水充沛,年平均无霜期有270-330天之长。
表1 黔东南国家级旅游资源一览表
黔东南拥有丰富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是贵州东线“真山、真水、真情”旅游胜地,如表1所示国家级旅游资源有近二十处,是开发民族体育旅游宝贵的基础资源。
1.1.2 人文资源绚丽多彩
黔东南州是我国人口数量和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自治州,其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黔东南州人民用聪明的智慧创造出美好家园的同时也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它是祖国的一颗璀璨明珠,资源丰富,主要有民族村寨和建筑资源、民族节庆和原生态文化资源、民族服饰和歌舞资源等。
作为苗侗体育旅游的重要载体的黔东南民族村寨风格多样,苗族村落多雄踞于高山,侗族村寨多座落于河谷,现有50户以上的民族村寨3900多个(苗族村寨1500多个,侗族村寨1100多个),保存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比较完整的有800余个,有全国最大的西江苗寨和最大的肇兴侗寨。独木龙舟施洞、反排木鼓舞之乡反排村、最后枪手部落岜沙苗寨、侗族摔跤的发祥地四寨村等承载了活态的特色民族体育文化。
黔东南全木质结构的民族建筑,以吊脚楼、鼓楼、风雨桥等为主,它们不仅本身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享誉海内外,也为黔东南苗侗体育旅游提供了活动场所。如图1所示,苗族吊脚楼精美别致,竿栏式结构,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誉为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侗族鼓楼建筑揉合了亭、阁、塔、殿等诸多形式,以杉木为料,不用一钉一铆,造型别致,牢固美观,黔东南增冲、肇兴和从江鼓楼都是我国鼓楼建筑中的精品;侗族风雨桥上建桥楼,覆以青瓦,建筑别致美观,被称为“民族建筑艺术之宝”。
图1 黔东南苗侗标志性民族建筑图
黔东南素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说法,当地民族节庆十分多样,一年有200多个[3],是展现黔东南民族风情和灿烂文化的百花园。民族节庆是对外传播苗侗体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平台。近年来,黔东南以此为突破口,举办了直接以苗侗体育为主题的节庆旅游活动有:花炮节、漂流节、龙舟节、摔跤节、独木龙舟节、斗牛节、爬坡节、芦笙节、民族体育旅游节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充分展示了黔东南苗族和侗族多姿多彩、丰富厚重的民族体育历史文化,大大提高了黔东南旅游知名度。
在文化多样性理论的强大支持下,原生态文化一改过去无足轻重、不登大雅之堂的地位,成为时尚用语,进入人类文化的高端,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黔东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至今一直保持着“唐朝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的风格和习俗。正是由于历史及地理等原因,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黔东南州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因此其民族文化保存的比较完整,各民族原生的文化种类繁多,精彩纷呈,成为世界苗侗原生态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原生态文化也成为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旅游发展的核心品牌,也为黔东南发展苗侗体育旅游提供了人文优势。
黔东南民族服饰种类繁多,苗族服饰不下200种,侗族服饰约100种,被称为“苗侗服饰博物馆”。服饰上各种图案中蕴含着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浓厚的生活气息,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黔东南州苗侗人民能歌善舞,苗族飞歌、侗族大歌享誉海内外。民族舞蹈多姿多彩,有奔放豪迈的苗族反排木鼓舞,庄重典雅的踩鼓舞,纯朴活泼的芦笙舞,还有多耶舞、锦鸡舞、铜鼓舞、水鼓舞、板凳舞等。这些舞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中华民族众多文化瑰宝中的一朵奇葩,丰富了黔东南人民的日常生活,对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也是民族体育舞蹈产品开发的重要资源。
1.1.3 苗侗体育文化别具特色
黔东南苗侗体育活动与民族习俗联系紧密,项目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苗乡侗寨的各类民族体育活动有80多种,其中一直延续开展的达50余种[4]。根据体育活动开展形式不同,可将黔东南苗侗体育活动分为苗拳、侗拳、侗族黑武、芦笙拳、板凳拳、勾林、月牙铛、牛尾棍等武术类项目;独木龙舟、赛龙舟、抢花炮、侗族摔跤、苗族摔跤、赛马、斗木牛、抢花灯、抢鸭子、多高贝、哆毽、高脚马、多达能、舞龙嘘花、板凳龙、草把龙、水龙、竹龙、花脸龙、虾公舞、舞狮、猴儿鼓、舞龙、接龙等竞技类项目;木鼓舞、芦笙舞、锦鸡舞、水鼓舞、板凳舞、铜鼓舞、给哈舞、接龙舞、斗牛舞、竹杆舞、踩鼓舞、哆耶舞等舞蹈类项目;岩鹰高跷、爬花竿、跳火绳、捞油锅、捞稀饭、捧斧、捧铧、踩铧、爬刀梯、过刀桥、踢钢刀、下火海等绝技类、苗族露天浴、药浴、剑河温泉浴等养生类、三三棋、牛角棋、夹桃棋、马棋、母猪棋、动三棋、裤裆棋、转棋、天棋、五行棋等智力类;斗牛、斗狗、斗鸡、斗鸟、斗虫、斗鱼等游戏类七大类,这些苗侗体育活动多在民族节庆或生产生活中开展,是黔东南苗侗体育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和核心产品,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开发各类旅游产品。目前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有麻江和镇远的赛龙舟、台江的反排木鼓舞和舞龙絮花、施秉和台江的独木龙舟、从江的抢花炮、榕江的木鼓舞、凯里和施秉的苗族斗牛、黎平的侗族摔跤、麻江的苗族武术、施秉的水龙、天柱的勾林和月牙铛、黄平的岩鹰高跷以及锦屏的新化舞狮等。
1.2 劣势分析
黔东南苗侗体育旅游开发的优势虽然十分突出,但目前为止,仍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在现实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1.2.1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投资主体单一
过去,黔东南受地理条件、交通和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限制,区域经济落后,全州所辖16个县市,除凯里市和镇远县外,其余14个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属于典型 的“老、少、边、穷”聚集区。因此,资金匮乏成为制约当地民族体育产业化和旅游开发的主要劣势。目前,黔东南苗侗体育旅游经费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大规模引进外来资金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具备。而旅游收入以财政劳务补偿、表演报酬为主,也有少量赞助和自制体育器材出售。投资主体单一制约着民族体育市场的开发和体育消费的发展水平。
1.2.2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黔东南州区位优势虽明显,州内交通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改观,但其旅游吸引物与交通路网间的连接程度仍处于中低级水平,且旅游吸引物丰富县市的交通营运能力有待提高[5]。黔东南州整体旅游业的相关基础设施、景观设施和项目开发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使其无法提升各个景区的品质以及层次,景观的包装美化和设施配套仍然相对滞后,旅游资源价值没有得到提升,不能满足游客们的需要,大部分游客参与体验不足,逗留的时间短,消费支出低,从而制约了整个旅游产业的发育成长水平。
1.2.3 体育旅游人才匮乏
苗侗体育旅游不同于一般旅游活动,也不是旅游业的一个普通分支,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它具有专业性强、时效性突出、社会效应显著和存在安全风险等特点,因此始终离不开体育方面的参与、组织与指导。目前,该地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民族体育旅游指导员严重缺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不足,服务管理不够完善,服务质量较低,制约了该州苗侗体育旅游发展。
1.2.4 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合
黔东南苗侗体育旅游目前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前期资源普查和科学规划不足,导致后期旅游资源系统开发难度大,旅游产品仅以简单观光型产品为主,还有许多宝贵的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开发,更缺乏点、线、面的旅游产品框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目标旅游市场需求已不仅停留在表层的旅游感官上了,对目的地的选择和旅游产品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所以,要不断转换卖点,从需求出发,深入分析苗侗体育旅游现状,将涣散的苗侗体育旅游资源重新整合开发,实现有效供给,打造出黔东南苗侗体育旅游品牌。
2 黔东南苗侗体育旅游开发的外部环境分析
2.1 机会分析
2.1.1 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推进,人们的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手头剩余的财富越来越多。同时,社会的不断进步促使人们的闲暇时间不断增多。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的需求开始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6]。而在最近的一次预测中特别将这一时间提前了五年,即2015年中国便会达到这一目标[6]。我国各省、自治区纷纷将旅游产业作为经济优势产业和重要产业。
2.1.2 西部旅游业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亮点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蕴藏着非人力所能为的灿烂的古代原生态民族文化和非技术力量所能再造的宝贵的自然资源,珍藏着内涵丰富的民俗民情,其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垄断性,是旅游业开发的重要资源,是西部地区参与国际旅游业竞争主要优势。
2.1.3 黔东南投资环境良好
在第七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国家旅游局局长强调:要推进贵州旅游业科学发展,需抓住建设文化旅游创新区的机遇,使旅游业与体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黔东南州委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为了进一步扩大黔东南苗侗体育旅游市场,黔东南州加大了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黔东南州的区位,改善了投资环境,形成了多元化的旅游投资格局,旅游收入逐年上升,为黔东南苗侗体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2 威胁(Threat)分析
2.2.1 区域竞争激烈
贵州旅游业比云南、广西、四川、湖南等相邻省份有不少差距,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竞争的威胁更大。黔东南州是贵州最靠近珠三角的一个州,具有不言而喻的区位优势,但与我省著名旅游区安顺黄果树、遵义会址、黔南荔波等相比,知名度还存在一定差距。虽然黔东南旅游资源丰富、民族特色突出,但其在旅游市场上的宣传推广十分薄弱。周边省区相似的体育旅游产品对其形成夹击之势,必将加剧区域内旅游竞争,使黔东南苗侗体育旅游面临巨大挑战。
2.2.2 替代产品增多,游客偏好易改变
黔东南苗侗体育旅游属于民俗型体育旅游,它的特点是需求弹性大、需求敏感度强、需求扩展性大、需求的季节性明显等。而随着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旅游产品种类不断增多,可替代产品逐年增多,如垂钓、徒步等休闲型体育旅游,登山、自行车、滑草等健身体育旅游,攀岩、蹦极、探险等刺激体育旅游,狩猎、滑翔、射击等野战体育旅游,奥运会、全运会、邀请赛、对抗赛等竞技体育旅游等,游客的选择空间和时间更加多样。
2.2.3 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苗侗体育旅游产品自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随着民族融合加快,原有的民族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族特色,很多少数民族的习俗、节日和体育活动得不到传承,随时间的流逝而濒临消亡。但不注重保护民族体育文化,而一味急功近利的片面开发,也必将使旅游产品缺乏民族精髓,所以要提高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解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威胁。
3 结语
从黔东南苗侗体育旅游业的内部条件来看,黔东南具有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的人文资源、别具特色的苗侗体育文化等开发优势,但也存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投资主体单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体育旅游人才匮乏和资源开发缺乏整合等开发劣势;从黔东南苗侗体育旅游业的外部环境来看,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西部旅游业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亮点、黔东南投资环境良好为其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但区域竞争激烈、替代产品增多、游客偏好易改变、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等开发威胁不容忽视。所以,弥补自身劣势,避开面临威胁,充分利用发展机遇,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巨大潜力,打造苗侗体育旅游精品是今后黔东南打“差异” 牌、走“特色”路的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1]梁峰.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苏珊娜·特纳.管理者的管理工具[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
[3]黔东南州人民政府.黔东南州情简介[EB/OL].
http://xinguizhou.com/a/xgz/ html, 2013-3-05.
[4]刘文燕,黄平波.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优势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院报,2012,28(3):42-45.
[5]李亚娟,陈田,王婧.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J].资源科学,2013,35(4):858-867.
[6]刘锋.以旅游统领贵州全省经济规划 打造“国家公园省”[EB/OL].
SWOT Analysis of Sports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Miao and Dong Nationalities in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LIU Wen-yan, etal.
(The Pro-ecology National Culture of Guizhou, Kaili,556011,Guizhou, 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SWOT method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condition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Miao and Dong Nationalities Sports tourism in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and accurately presents its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levant departments for setting the strategic goals and choosing the strategic for the Miao and Dong Nationalities Sports tourism developmen.
national sports tourism;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tourism development; SWOT analysis
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4GH064、12ZC201);凯里学院社科重点项目(s1401)。
刘文燕 (1979-),山东泰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