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习近平看到”

2015-12-21孙献涛供图新华设计孙星

留学 2015年19期
关键词:林肯中学教育

记者_孙献涛 供图_新华 设计_孙星

“让习近平看到”

记者_孙献涛 供图_新华 设计_孙星

2015年9月22日至2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就任以来的首次正式国事访问,其中“习近平参访林肯高中”是中美教育交流领域的亮点。该事件的价值和意义为何,以下为《留学》记者的解 读。

打前站

习近平主席访美之前,《留学》杂志记者先去了趟美国。

当然不是去打前站,记者还有更重要的公务—应美国厚仁教育、新绿洲国际教育、Findingschool、麻州国际教育等一众在美华人教育机构之邀,横穿美国,考察低龄留学市场。期间参观访问了约二十所中学,初高中都有,公(立)私(立)参半。

记者回国之际,正赶上习主席一行出发。看媒体报道:习近平于繁忙的日程之中,特别安排了一次学校参访,位于华盛顿州塔科马市的林肯高中中了大奖。这条新闻让记者使命感倍增,二十天舟车劳顿的探校之旅,似乎真的是在“打前站”。

从时代、历史、大国关系的宏大视角看,习近平此行,是在给十三亿中国人打前站。按美国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共同主席里克·拉森的说法:“这是一次在十分重要时刻进行的十分重要的访问”。作为人口第一、经济第二的大国领袖,习近平在美期间的任何一个安排和动作,都绝非偶然,必定充盈着价值和意义。

“习近平参访林肯高中”是中美教育交流领域内刚刚发生的重大事件,对此应如何解读,价值和意义何在?

首先,中美两国的官方教育交流,将由高等教育阶段向基础教育阶段下移,相关扶持和促进政策,有可能次第推出。习近平一改此前领导人多参访美国高校的惯例,来到一所普通、小型、公立高中,这体现了他对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成果和经验的重视。同时此举也与现实相符,契合民间诉求,低龄赴美留学潮正方兴未艾。

参访的作用是双向的,习近平对中美之间低龄教育交流的认知高度,就是官方制订相关政策的指导和遵循。

其次,这是一次最高级别的探校之旅,校方的展示,双方的互动,教师的作为和学生状态,将一个真实的美国普通高中的日常生态,完整地呈献在中国学生、家长和机构面前。有心人总能从热闹中看出门道。

做功课

全球媒体都在关注习近平访美,不错过他的每一句公开表达,他随时都在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第一畅销书籍,国内发行量突破两千万册,全球发行量也已经超过四百万册,扎克伯格把它当作枕边书。

习近平治国理政,离不开历代领导人的经验积

1979年2月2日,正在美国访问的邓小平在休斯敦观看马术竞技表演时挥动牛仔帽,向观众致意。

从时代、历史、大国关系的宏大视角看,习近平此行,是在给十三亿中国人打前站。累和智慧结晶。此前的三十多年间,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曾到访过美国,也都曾参访过学校。这些都是前人为习近平做下的功课。

1979年邓小平首访美国,此时“文革”之后不久,国门刚刚打开,恢复高考之后第二年入学的李克强也才是“大二新生”。期间邓小平应邀前往位于宾州费城的天普大学参访(Temple University,又译作坦普尔大学),这座1884年建校之初即秉持平等教育理念的巨型州立大学,授予邓小平荣誉法学博士学位,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领导人在美国高校获得的唯一荣誉博士学位。这一殊荣包含众多意义,其中特别体现出美方人士对邓小平举重若轻、敢想敢做、大刀阔斧改革的尊重。正是在这一历史性访问前不久,邓小平和卡特总统之间有过一次著名的关于互派留学生人数的对话—

“我能不能派五千留学生去美国留学?”

“你可以派十万人过来。”

很难说如今每年超过二十万中国人赴美留学,跟这次邓小平和卡特之间随性而为、脱口而出的对话没有关系。

十八年之后的1997年,江泽民赴美进行为期八天的正式国事访问。十八年间中国和世界上发生了太多重大事件,1997年又正值中国“入世”谈判的关键档口,横亘在中美之间的“不了解”、“不友好”、“不合作”比比皆是,这些都是影响中美教育交流的因素。

江泽民此行参访和演讲的学校,首选哈佛大学。所谓缺什么补什么,面对场内一千二百名听众,江泽民用流利的英语发表了题为《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的公开演讲。标题很温和,现实很严酷,虽然两边的政府一直在对话和交流,但两边的社会和民间却充斥着误解、反感和敌意。从江泽民首次踏上夏威夷开始,反华抗议者的高音喇叭就一路跟随,从未间断。

局面有点紧张。包括基辛格在内的中外人士,都建议江泽民取消哈佛演讲。和华莱士谈笑风生的江主席不为所动,从容应对—“对付这些噪音的最好办法,就是继续演讲,用我的声音压倒它。”

江泽民访美期间遭遇的不和谐,在一年后的1998年克林顿访华时原样奉还给了对方。作为对应安排,克林顿来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讲。一位叫马楠的女生,利用提问机会,当面质疑克林顿—为何要借胡适之口,向中国年轻人宣扬“不要为了国家的自由而牺牲自己的自由”这一理念?

马楠的尖刻和流利的英语,让国人积郁了一年的块垒顿消;至于当时克林顿是如何回应的,倒成了次要。

此后马楠为了“自己的自由”,赴美留学,然后嫁人、入籍、生子。再以后,美国人马楠与丈夫离婚,双方公开争抢儿子的抚养权。自由的马楠,渐次进入一地鸡毛的中年人生阶段,“国家的自由”或许已是陌生词汇。

马楠的人生是那一代留学生的缩影,政治因素、意识形态,或多或少地左右着他们的学业规化、事业发展和生活方式。

领导人继续互访着。2011年,胡锦涛出访美国。此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第四名德国、第三名日本,排名第二,紧跟美国。有作为就有地位,奥巴马首次用国宴招待来访的中国最高领导人。

硬实力突飞猛进之后,软实力在国际间的输出和培育,成了中国外交突破的新方向。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设立,代表了这一野心和努力。胡锦涛此行参访的学校,由大学转向了中学,芝加哥佩顿中学,这是全美唯一一所允许在校园内设立孔子学院的中学。

佩顿中学成立于2000年,是一所新建的公立学校,在校学生900人。对胡锦涛这位超级大人物的到访,规模小、底子薄的佩顿中学上下都有点手忙脚乱诚惶诚恐。互动环节,有学生提了一个情感无比纠结、内涵无比丰富的问题—

“您为什么(选择)来我们学校呢?”

一向威严的胡锦涛笑了,略带自嘲地回答:“你们的校训说‘我们培养领袖’,所以我就来了。”

从应对“留学逆差”的角度看,中国政府在全球推广设立孔子学院(孔子学堂),效果显著。外国人来华留学意愿不足、困难很大,中国就把自己认为值得推广的好东西搬出去,搬到对方家门口,主动为他们服务。目前,身处海外的孔子学院已经多达500家(另有孔子学堂700个),在柔远怀迩、教化人类的同时,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对方未必领情,有时还会遭遇反感和抵触。

“让习近平看到”

8月23日下午,林肯高中因为习近平的到来而沸腾。

首先形成互动的,是中美两国的“国球”。

习近平最先来到林肯高中的室内运动馆,该校的男子橄榄球队正在训练。校长埃尔文称,想用这种方式,向习近平展示橄榄球在美国高中校园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普通中国人都知道,橄榄球是美国的“国球”。

训练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上,两名橄榄球男孩送上印有习近平姓氏的1号球衣。他们希望橄榄球运动在中国也能流行起来。

橄榄球男孩的愿望短期内很难实现,虽然都叫football,但毕竟不是中国人熟悉的足球。另一名男孩送上一只训练用的橄榄球,这一次习近平没有当场秀脚法,他微笑着接下礼物,与男孩握手致谢。2012年习近平作为国家副主席访问爱尔兰时,绿茵场上一脚专业范儿的漂亮开球,技惊四座。

作为回礼,习近平向林肯中学赠送了一只乒乓球桌,附带球和拍子。选择乒乓球作为礼物,是对上世纪打破中美外交坚冰的“乒乓外交”致敬。橄

2015年9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参观美国塔科马市林肯中学。这是习近平夫妇走进教室,同师生们交流。

外国人来华留学意愿不足、困难很大,中国就把自己认为值得推广的好东西搬出去,搬到对方家门口,主动为他们服务。榄球和乒乓球的互动,也折射出中美基础教育阶段校园运动形态方面的差异,大球和小球之间虽难分优劣,但毕竟大不相同。

联想到《留学》记者走访的二十所美国中学,无论公校还是私校,无论地处城市中心,还是远在郊外,每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一是数量众多的紧凑型教室,便于小班教学和师生沟通;二是形态各异宽阔的运动场地,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许多中学的运动场馆门前,张贴着历年因为运动成绩优秀而升入名校的毕业生名录,“金榜题名”的显摆和得意洋洋,跟国内炒作高考状元和北大、清华录取通知书很像。

虽然两国的中学都在狂热追逐名校,但路径截然不同,这源于中美教育体制的截然不同。简而言之,彻底分权到位,这是美国教育制度的基石。一方面,联邦政府无权干涉各州的教育事务,《纸牌屋》第一季拿教育讲故事,但也只能编排教师工会与联邦政府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每一个镇、郡、市都可以完全主导本区域内的教育事务,区域内房产税的一大半直接投向公立学校,所谓学区,不是政府官员拍脑袋划出来的,而是本地居民拿房产税养出来的。这也解释了美国所谓“公立学校”的性质,不是国立、州立,而是镇立、郡立、市立。

再回到习近平和林肯高中。在这个市立中学里,美国人试图让习近平看到,中国正在成为课堂内容,他们也很关注中美之间的差异。

看过橄榄球训练,校方为习近平安排了一堂政治与人文地理公开课。黑人教师鲍林为学生讲述中国国家主席和美国总统这两个职位的异同。这样的课程安排,体现了校方的深意,他们并不奢望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会改变这位大国领袖的政治信仰和执政理念;校长埃尔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宣称,他们很想让习近平看到最为典型的、原汁原味的美国中学课堂教学模式。

“让习近平看到”显然已经成为鲍林老师职业生涯中的顶峰,这位2014年全美米尔肯教育大奖的得主,在习近平到来时,和他的学生一样激动得几近狂热,“就好像是上世纪60年代粉丝和披头士乐队见面一样”。

把中国领袖当成了美国明星,这说明普通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已经有了改变。无论如何,拿着大喇叭追着抗议,对双方来说都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让习近平看到”对于中国的学校、学生以及老师和家长而言也都很重要。囿于国情和特色,或许短期之内国内的中学政治课堂上,不会出现鲍林老师讲授的那些内容;但几位来自福州教育学院附中的中国交换生,可以有机会在林肯中学的课堂上听到讲授并参与讨论。这样的机会,在塔科马市、在华盛顿州、在美国各地,都不鲜见,而且越来越多。

这种“越来越多”局面的形成,部分包含了习近平早年间的心血。塔科马市这所普通公立学校与中国越来越近的缘份,就是习近平亲自牵引出来的。1993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率团访问华盛顿州,并造访塔科马市;1994年,福州市与塔科马市签署缔结姐妹城市的协议;2008年,林肯中学与福州教育学院附中成为友好校。

越来越多的中国小留学生正在通过民间渠道来到美国,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习近平对此应是了解的。他希望越来越多的美国中学生到中国去,邀请该校的一百名学生明年访问中国,体验乒乓之旅。习近平当众宣布之际,整个林肯中学一片欢腾,秋日里宁静的塔科马市,瞬间成了交织着荣耀和喧闹的希望的田野。

荣耀终究会过去的,喧闹也将很快平息。中美之间的教育交流,在邓小平时代被重新开启;在江泽民时代获得了收益,同时展示了分歧;在胡锦涛时代官方针对偏差和问题,开始给予补偿和救济。习近平时代,虽然两国教育之间的体制性鸿沟依然存在,而且没有缩小的可能,但差异促进需要,鸿沟也造就商机,中美教育交流有望在已经实现的巨大规模的基础上,走得更加平稳一些,看起来也更加正常一点。

新惊喜

“邀请100名林肯中学的学生访华”,在习近平的访美盛宴中,这只能算是一道餐后甜品;在一天前出席西雅图当地政府和团体联合举办的欢迎晚宴上,他公开宣布:“中方支持未来三年中美两国互派五万名留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另外中美将在2016年举办‘中美旅游年’”。这才是大餐、硬菜。

三年时间里,官方互派留学生的总人数达到十万,即便是在留学路径已经足够多元、留学人群已经足够庞大的今天,这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它既昭示着留学的常规化、常态化,也展现出中美政府之间的彼此重视和相互包容。

西雅图开篇之后,华盛顿成为此访的重头。在24号的夜幕之下,奥巴马打开白宫大门,接习近平入内,开始了长达三个小时的小范围会谈。

这三个小时里都谈了什么?外界所知有限,但习和奥都在会谈中提到了2013年6月的安纳伯格庄园会晤,那是习近平刚刚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奥巴马再次当选总统之后,双方的首次会晤。此后的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发展和进步,都跟这次不打领带的庄园会晤有关。

特别是2014年11月,来华参加APEC会议的奥巴马突然公开宣布:开放面向普通中国公民的、长达十年的旅游签证。此举让太多国人只感觉到震撼,而忘记了惊喜。这一震撼签证政策的发布,一定也跟那次庄园会晤有关。仿佛一夜之间,浩瀚的太平洋成了一池可以吹皱的春水,一条可以趟过的河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知道,十年签证期里的美国,完全不同于一年签证期里的美国,它不只是纽约和华盛顿,也不只是洛杉矶和旧金山,两国要把2016变成“中美旅游年”,也是发端于此。而对于留学而言,虽然同为美国,但它已经是另一种选择。

再次回到习奥会,我们希望—

将来,因此,还会有新的震撼和惊喜。

猜你喜欢

林肯中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林肯的自嘲
林肯的幽默
林肯航海家Nautilus加州海岸限量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