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村民当好拉车的“牛”
——肇州县二井镇实现村党总支引领群众致富侧记
2015-12-20张云卿王铁石
□张云卿 王铁石
为村民当好拉车的“牛”
——肇州县二井镇实现村党总支引领群众致富侧记
□张云卿 王铁石
村民手捧大蒜,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冬日的阳光下,白雪覆盖的实现村如同一幅生趣盎然的水彩画——一栋栋楼房银装素裹,一条条街道宽阔笔直。企业车间里,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赶订单;温室大棚中,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应季蔬菜;牛羊满圈的现代化养殖场,不时有运输的车辆进进出出……
有着1002户人家、3800多名村民的实现村远离城区、无江无河、交通不便,按说资源禀赋等条件并不优越,但先天劣势并没有挡住他们发展的脚步——如今,全村拥有七家生产加工企业、三家大型养殖场、“三大一小”种植基地近万亩……2014年全村生产总值达1.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1万元。实现村的发展是怎样得来的?从村办公室墙上悬挂的“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先进典型”“黑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五星级示范村”“大庆市基层党组织百面红旗”等奖状、锦旗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让党员“九牛爬坡都使劲”
走进实现村,你会真切感受到谋发展、讲奉献、争先进的浓烈氛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实现村,党总支就是那个带领群众奋力前行的“火车头”。全村60多名党员分布在务农、务工、流通等各个领域。多年来,村党总支把带好队伍、提高素质、当好榜样、做好服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提升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闯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
根据经济发展要求,村党总支在工业、蔬菜业、养殖业、运输业等专业协会和罗家屯、兴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分别建立了党支部,通过党员的带动作用,推进经济组织的发展。其中,运输业协会党支部推行的以“支部+协会+科技致富示范工程”为主的“三位一体”党建模式,使物流产业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联合社党支部通过构建龙头带基地、合作社联农户的新型生产模式,成立了万寿菊加工、养鸡、板蓝根种植、奶牛养殖等12个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规模经营达到1.5万亩,使农民驾驭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增。
村党总支通过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温暖民心。为解决“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蔬菜运不出,百姓直喊苦”的路况,他们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组织村民自力更生,有人出人、有车出车,仅用20天就铺就了全县农村第一条红砖路,节省人工费50多万元。近年来,通过一件又一件实事,村党总支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支持。在连续多次的“两委”换届选举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于英龙都是满票当选。
让村民“守家在地就挣钱”
实现村有1800多个劳力,农闲时,90%的劳力外出打工。因为留守在家的老人、孩子得不到照顾,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为此大伤脑筋。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村党总支提出“把企业引进来,把村民接回来”,让村民在家门口务工挣钱。
已经投产的兴和现代化蛋鸡养殖场,是当初村里与十几家单位竞争赢来的“奖杯”。为了能在项目竞争中占得先机,村党总支一方面积极创建优良的投资环境,一方面争取一切洽谈机会。跑项目过程中,他们披星戴月、废寝忘食,饿了就吃碗方便面,困了就找个招待所眯一会儿,村党总支书记于英龙因此瘦了十几斤。投资方终于被他们一心为民的执着劲头所打动,投资实现村,一下子就吸纳了200多村民就业。
“我和我爱人都在这儿上班,守家在地的挺省心,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俩人一个月能挣6000多元。”在兴和现代化蛋鸡养殖场上班的村民费向丽,一脸笑容地说着心中的喜悦。
而后,村党总支又相继引进万寿菊颗粒加工厂、富美佳标准化养鸡场等七家企业,又拉动全村800多人就业。
坚持多条腿走路,增加村民收入,是村党总支致富群众的一个根本办法。多年来,村里将发展运输业作为重要产业。如今,全村共有运输车106台,其中载重50吨以上的车辆80台,平均每10户村民就有一户搞运输。运输大户罗文路有四台解放挂车,一年能挣60多万元。他兴致勃勃地说:“你看我家的大砖房,都是靠搞运输盖起来的。”
在特色种植上,他们抓住一个“特”字,在“三大一小”(大蒜、大葱、大白菜、小菇娘)上做文章。全村推行的大蒜套种大白菜高效种植模式,亩均收益达4500元,是传统大田种植的五倍。
在向土地要效益的同时,村里还投资建设了养殖园区,实现了猪牛养殖基地、蛋肉鸡养殖场的规模化。
罗忠仁是最早入住园区的养牛户,利用村里搭建的平台,短短两年时间内,他养的奶牛数量由30多头猛增到260多头,年创效益500多万元。在实现村,像罗忠仁这样的养殖大户有200多户,拉动全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让小村“管理走向社区化”
住上楼房以后,没事儿就侍弄自己养的花、看看电视,闷了就下楼到活动室或者广场上唠唠嗑、散散步,这是72岁的朱德金老人的新生活。“没想到,干了一辈子农活,住了一辈子平房,到老了还能这么享受。”朱德金一边拿着喷壶浇花,一边讲述着搬进楼房后的幸福感受。
2010年,村党总支抓住全省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立足村情实际,按照“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有序推进整村改造。最初,在准备建设住宅小区时,一些村民心存疑虑:楼房能买得起吗?农用车往哪儿放?粮食往哪儿存?物业费、取暖费能交得起吗?面对群众的诸多疑问,村党总支首先统一了班子的思想,接着又组织全村党员三次去外地考察,看样板、学经验、找差距,很快达成了建设住宅小区、实施社区化管理的共识。然后,村“两委”成员、老党员深入各家各户解疑释惑,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一个人说不通就多去几个人……渐渐地,绝大多数村民的心活了。
一位老党员提起签搬迁协议那天的事儿,依然记忆犹新:“村里通知早上8点签协议,但不到7点,村部就挤满了人。看到村民的热情这样高,村里就将签约时间提前了一个小时。这说明啥?村民信任党总支!”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儿却急坏了以于英龙为首的村党总支——村民的房子拆了,但省里划拨的建设款还没到位。村民等不起,村党总支更等不起——事关党组织的诚信!于是,村“两委”成员拿出自家积蓄,向亲戚朋友借钱,筹集资金600多万元,使住宅楼得以及时开工建设。
为了让村民住上高质量的楼房,村党总支书记于英龙带领班子成员,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就到达施工现场,整天蹲守在工地,仔细检查每一批建筑材料,成了“专职”的建筑施工监理,保证了建筑质量100%达标。2011年秋天,村民喜迁新居,幼儿园、学校、卫生所、健身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配套跟进,绿化、美化、亮化也一步到位。
对于今天的变化,于英龙远未满足:“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村民住上新楼还只是第一步,今后我们要给村民更多的实惠、更大的幸福感。”
[编辑:张清电子信箱:zhangqing68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