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哪些表征应当警惕?
2015-12-20薛万博
□薛万博
官员哪些表征应当警惕?
□薛万博
贪腐线索张浩
防止“带病提拔”现象出现,最重要的一点是提前发现“带病”的官员。作为干部管理和干部监督部门,必须在日常工作和干部考察过程中加强对干部是否“带病”的甄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抓早抓小,基础在下面。要上下联动,把问题化解在地市和县一级,有效防止‘带病提拔’。”
通常情况下,一个官员是否“带病”,往往并不容易被发现。但就“带病”官员日常行为而言,必有某种问题表征可按图索骥。
负面“外号”流传,坊间口碑不佳。“有些官员的绰号,往往是腐败的信号。”福建省社会法学学会会长汤黎虹认为,一些腐败官员的绰号并非案发后才有,而是早就在民间流传。比如,人称“许三多”的浙江省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在案发后就被证实——果然钱多、房多、女人多。
一位纪检部门的办案人员曾向新华社记者透露,在日常监督和案件侦办过程中,办案人员收集的大量信息中就包括官员的绰号、官员在单位的声望、官员在主管领域的口碑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官员是否清廉、是否经得起各种诱惑的有力佐证,也是深度侦办案件的关键因素”。
家人移居海外,独居国内为官。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14年年底,结合开展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全国共有3200余名副处级以上干部报告了配偶或者没有配偶但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情况。有分析人士指出,实际上的“裸官”数字要远远大于目前官方记录在案的数字。
随着一些“裸官”的落马,“裸官”群体已被民间舆论称为“贪官预备队”。尽管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但也间接说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值得关注。反腐专家邵道生指出,当官员夫妻一方移居国外长期不归、又不离婚,或是其无正常资金来源的子女能在国外买豪宅、开豪车、进赌场、穿名牌,这个领导干部就很可疑了。
热衷封建迷信,乐与“大师”交往。近年来,一些腐败官员案发之后,其在岗期间从事迷信活动的内幕也常常被揭露出来。有评论指出,这些官员无非是为求个人升迁而迷信“大师”、因做贼心虚而祈求神灵保佑、为保个人权位福祉而四处许愿还愿。
2014年4月,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被移送司法机关,其涉嫌罪名包括“滥用职权进行封建迷信活动”。据报道,李春城将亲人的坟墓迁至都江堰后,为请风水先生做道场等事宜就耗资近千万元。此外,在一个重大投资项目接连出现突发事件后,他特意安排道士作法驱邪。
生活作风不正,追求低级趣味。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官员形象危机2012报告》称,被查处的贪官95%有情妇,腐败官员60%以上与“包二奶”有关。前些年,一些胆大妄为的官员甚至在比较私密的朋友圈中携带情人出现。在正风肃纪的新形势下,尽管这类行为可能已经收敛,但在坊间也会有所风传。
还有一些官员业余时间时常出入高消费娱乐场所,或热衷于赌博、网恋、色情活动。这样的“带病”官员总会露出蛛丝马迹。
社会关系复杂,消费水平异常。据报道,2012年北京市检察机关查办13起发生在美容会所里的系列贪污、受贿案件,其中12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为女性,另一起是国企高管为情人出资美容的共同贪污案。13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多为局、处级干部,涉案人员之多、波及行业之广,均为京城历史上所罕见。
近年来,官员与私企老板勾肩搭背、与黑社会势力称兄道弟的现象并不鲜见。在已查结的此类案件中,大多存在利益输送关系。一些官员在穿戴上或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或展现“低调雅致的奢华”,往往超出其正常收入水平,应当留意观察。
家人管教不严,社会影响恶劣。一些官员是否“带病”,往往从其家人身上就能发现端倪。2014年,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调查梳理发现,频频落马的官员腐败案件大多具有“家族腐败”的特点。一人当官,全家受益;一人“落马”,牵出“全家”。
由此倒推,一些官员的家庭成员及亲属在当地飞扬跋扈、仗势欺人、擅权干政,在官员从政区域内经商、借官员的影响力获利,都是这些官员的“问题”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