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2015-12-20李秀丽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昆山215332
李秀丽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昆山215332)
LI Xiu-li (Silicon Lake College, Kunshan 215332, China)
发展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满足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1]。高职教育要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应用性人才,必须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为目标,它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在授课方式上,把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与直接获得实际工作能力为主的生产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校企合作打破了学校封闭办学的弊端,促使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建设、招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1 基于校企合作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改革
1.1 课程改革思路。《运输管理实务》是学院面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与专业必修课,学院与合作企业昆山柯尔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此课程,按照“校企合作、教学做合一、产学研相结合、理实一体”的改革理念来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依据市场对运输岗位群相应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该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工作项目与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2]。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增加实习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能最终解决物流教学及物流企业发展问题,以实现双赢。
1.2 课程内容改革。该课程按照“市场—产业—专业—课程”逻辑进行课程内容设置,以货物运输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分解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以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从而实现技能培养的有效性。例如:作为运输企业,首先要了解运输市场,为货物制定运输价格;当货主决定托运,要为货主选择运输方式,通过讲述五种运输方式的功能以及特点,结合货物本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从起点到终点有多条线路可供选择,选择最短的运输线路,计算运输费用;签订运输合同,组织运输,与保险公司办理运输保险业务避免出现运输风险。到此,完成整个货物的运输,整个工作过程是以货物运输为主线展开的,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将课程分为五大模块14 个项目进行工作任务式的训练,如表1 所示。
1.3 教学方法改革。在进行《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习情景和具体的项目任务,灵活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主要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3.1 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一种将抽象的理论讲授生动化、形象化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增强了教学效果。比如学生对于完成企业运输市场现状调研这一任务,调研成果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上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分析学生在运输市场调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运输市场涉及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展示给学生,加强学生的理解。
表1 《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具体模块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1.3.2 角色模拟法[3]。角色模拟法就是根据学生今后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相似的任务,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例如在水路运输合同签订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题目设计情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定不同的角色,比如托运人、承运人、货运代理,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托运单的填写、合同洽谈直到最终签订合同的全过程。学生明确自己在模拟企业中承担的角色,通过亲身实践整个运输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来验证所学理论,积极探究没有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所需的各种职业能力。
1.3.3 案例教学法。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少参与,听没听懂、听懂多少,要到期末考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知识很难与实际结合。在案例教学法中,对于教师提供的案例,学生先要进行消化,通过查阅书中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这一过程学生是主动进行的。经过缜密思考,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给出答案的过程由教师给以引导,也使得教师加深思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比如各种运输费用计算这一任务,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问题深入剖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1.3.4 团队项目教学法[4]。整个课程分解为若干项目,在讲完每一个项目后,根据项目涉及的多个任务,教师设计综合实训项目,以团队小组的方式完成,小组完成布置的任务后,由小组代表将成果做成PPT 向全班展示,各小组之间就最终成果进行交流,此教学法即可以检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能增进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和竞争意识。
1.3.5 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就是将课程教学内容由教室搬到实际工作场所的一种教学法,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进行知识的学习,在完成相应的学习或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可以达到使学生提前接触企业,了解岗位工作的目的。首先由企业兼职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向学生演示整个项目执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重点介绍项目的任务是什么,工作完成后需要达到什么效果,然后边操作、边解释,使学生对实际工作岗位流程有所了解。然后学生对有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教师答疑。最后根据教师的讲解过程,由学生进行现场操作,教师在一旁观察,评价学生执行的成果。
1.4 评价方式改革。课程评价是以科学的方法,通过一定的途径对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活动及其结果作出价值评判的过程,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反馈作用。在课程评价过程中,首先坚持高职教育的评价理念,树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评价过程中,重视过程性评价,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形成让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等多方真正参与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5]。具体标准如表2、表3、表4、表5 所示。
2 校企合作方式
该课程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平台,调整教学方向以及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更合理、更系统、更适用,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使学校转变成自己的人才“供应商”,以确保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符合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学生则可以通过该企业平台,增加实习机会与工作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为物流教学与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双赢。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专业课程教学与校企合作方式如下:
表2 考核方式与标准
表3 项目考核标准
表4 独立实践或综合项目实训考核标准
表5 笔试考核标准
2.1 对企业物流运输部门调研。以昆山柯尔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调研企业,了解从事相关岗位必须具备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及技能要求。调研通过调查表及召开座谈会形式完成数据采集,在调研基础上,理清物流运输工作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及技能项目。
2.2 深度开发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物流实训室建设,从人才培养到具体课程安排,全方位的开展校企合作。
借助校外实训基地的资源条件,由专任教师在合作企业任职,进一步提高专任授课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教学条件建设与管理,安排一名以上兼职实践指导教师,每年组织兼职实践指导教师培训一次。
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安排学生进企业物流运输部门进行实习,由实战经验丰富的名导、名师进行辅导,使学生了解行业人才标准,全面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6]。
2.3 加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1) 在明确了课程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实训指导的兼职教师集体备课,集体研究并制定《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教案,并组织公开课,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2) 组织校内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每学期不少于一次,每次至少一周以上,增加专任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
(3) 组织兼职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共同探讨教学模式,并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每学期不少于一次。每学年邀请行业专家为专业学生开设专业讲座二次以上。
(4)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扩大兼职教师比例,构建专兼对接的教学团队[7]。
3 总 结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符合物流管理应用性的特点,也符合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是我国物流管理教育成功的有效模式。通过对《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开发尝试,学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本课程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首先强调的是改变传统的以专任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以掌握理论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极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课程在内容选取及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企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近距离对接。与此同时,教师在备课、教学设计等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使其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8]。
[1] 马岩.“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辽宁高职学报,2008(1):62-63.
[2] 黄晓娟. 高职《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改革实践与成效[J]. 商场现代化,2011(32):79-80.
[3] 艾小玲. 高职《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改革探讨[J]. 教学研究,2011(12):106-107.
[4] 王荣,胡子云. 运输组织管理实务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J]. 教育论丛,2013(1):157-158.
[5] 韦瑞. 高职《物流运输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J]. 价值工程,2014(3):270-271.
[6] 赵圆圆,周静. 运输管理实务[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7] 李庆,吴理门. 运输管理实务[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8] 黎红,吴健雄. 从运输管理课程教学的角度看产学结合[J]. 物流技术,2009(5):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