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海造陆工程中的防渗研究
2015-12-19庄志农
庄志农
(晋江市围头湾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福建 晋江 362200)
0 引言
当前国内围海造陆的建设项目比较多,在围填海整体布局上,采取人工岛式、分离式、多功能区块组合、曲折岸线形态等的新型围填海方式居多,如此会形成一定面积的内河(水域),如何保持内河(水域)的常水位,不受外海涨落潮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维持内外水体交换和海洋生态系统,成为围海造陆的研究新课题[1]。
福建省某典型的填海造陆工程,造地面积约42 km2,其中形成陆地面积33.64 km2,保留内水域面积8.5 km2(见图1),回填陆地标高为+4.3 m(85国家高程),水系包括内水域和内湖区,其中内水域设计底标高为-1.5 m,水面常水位高程为+1.5 m;内湖区设计底标高为-7.0 m,与外海通过口门连通,水位随外海潮位涨落而变化。为了形成常水位,在内水域连通外海的出海口建水闸将内水域与外海隔断。外护岸(包括水闸)是形成内水域常水位的重要防渗屏障,外护岸采用袋装砂被斜坡堤结构。陆地吹填材料分为砂、淤泥和混合料,均具有一定的透水性,渗流会造成内河水量损失,难以保证实现常水位要求,同时,渗透变形还会造成流土和管涌,因此,需通过防渗计算,考虑采用合适的防渗措施,将渗流流量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
1 防渗专题研究内容
图1 工程平面布置图Fig.1 Layout of theproject
引起渗透破坏的内在因素是渗流的作用,需要通过计算分析或试验和探测来查明渗流场的分布。渗流控制的任务要求可概括为:控制水头或浸润线、渗流坡降或流速、渗流量三者在允许值的范围内[2]。结合本工程的特点,防渗研究的主要内容:确定防渗计算的边界条件和计算工况;进行无防渗措施下的渗流计算,论证发生渗透破坏的可能性,并获得渗流场水头分布、浸润线位置以及24 h的渗流量;分析拟定的防渗措施和方案;进行有防渗措施下的渗流计算,以渗透破坏和渗流流量为控制条件,确定防渗方案。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渗流进行计算,实际上,ANSYS软件中并没有渗流场分析功能,但鉴于渗流场与温度场具有极大相似性,在ANSYS分析中通常采用热分析功能对渗流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中只需将温度场介质换成岩土介质,热传导系数换成渗透系数,温度换成渗透水头,热流速度换成渗流速度,边界条件相应地变为已知水头分布及渗流速度,即可采用温度场功能对渗流场进行分析计算[3]。
2 防渗计算工况和计算模型
1)正常工况:内河常水位1.5 m(85国家高程),外海按照多年平均潮位24 h过程线进行非稳定渗流计算,模拟正常潮位涨落情况,主要计算渗流流量,并得到内河水位随时间变化规律。多年平均潮位24 h对应外海潮位见表1。
表1 多年平均潮位24 h对应外海潮位Table1 The average annual tide level of open seasin 24 h
2)不利工况:内河水位1.5 m,外海按照20 a一遇低潮位-3 m进行稳定渗流计算,模拟可能出现的极端潮位。主要计算渗流场水头、流速以及渗透坡降的分布情况,判断发生渗流的主要区域,为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提供依据。
3) 计算参数:原有陆域天然土层渗透系数k=1×10-5cm/s,陆地回填残积砂土渗透系数k=8×10-5cm/s,回填砂渗透系数k=1×10-2cm/s,回填粉质黏土渗透系数k=7×10-6cm/s,回填淤泥渗透系数k=3×10-7cm/s,闸门渗透系数k=1×10-8cm/s(赋予渗透系数极小值模拟不透水),防渗体渗透系数 k=1×10-7cm/s(渗透系数达到 1×10-7cm/s量级即可认为相对不透水)。
4) 计算模型:建立ANSYS三维实体模型,进行网格划分。
3 无防渗措施渗流计算分析
对渗流场水头进行不利工况下的稳定渗流计算,内河总水头1.5 m,外海总水头-3 m,渗流方向从内河流向外海。整个渗流场内水头成梯度变化,渗流从水头高处流向低处,在各闸门两侧水头变化梯度较大。
渗透坡降分析:无防渗措施情况下渗透坡降较大值出现在各个闸门的两侧,其次是在内湖区北侧的狭窄陆域,渗透坡降越大,渗流越集中,闸门两侧是渗流发生的主要区域;渗流流速较大值出现在2号闸门东侧、3号闸门西侧以及4号闸门西侧,最大流速1.75×10-5cm/s。本工程可能发生的渗透变形类型为管涌型,土体颗粒级配不连续,允许坡降值取0.1,经计算,整体渗流场内渗透坡降最大值为0.098,内湖区北侧的狭窄陆域渗透坡降值为0.015,均小于允许坡降,所以发生渗透破坏的可能性较小。
渗透流量分析:进行正常工况下30 d非稳定渗流计算,可得到内水域水位下降值,并得到内河水位变化规律[4]。在无防渗措施情况下,渗流量损失较大,导致内水域水位下降迅速,第1天水位下降14.9 cm,水位降至1.351 m;渗流发生5 d后内河水位基本稳定,保持在1.1 m左右,这是由于此时的内河水位与外海平均潮位基本持平,渗流流入和渗流流出相互抵消所致。
4 防渗方案的拟定
根据上述分析计算,2号闸门东侧、3号闸门西侧以及4号闸门西侧是渗流发生的重点区域,即是需要采取防渗措施的重点区域。考虑水平防渗措施的防渗效果只有垂直防渗措施的1/3左右,且本工程存在双向渗流,因此采用常规的混凝土垂直防渗墙,按照布置范围的不同分成4个防渗方案。在渗流主要区域即各闸门两侧设置长100 m的防渗体,以此定为A方案,A方案可以有效减小闸门两侧的集中绕渗,作为建议必做方案。在渗流重点区域即2号闸门东侧、3号闸门西侧以及4号闸门西侧分别设置长200 m、400 m、600 m的防渗体,以此定为B1、B2、B3方案,此方案可以进一步增大渗流路径,减小渗流量。
5 防渗方案计算分析
对渗流场水头进行不利工况下的稳定渗流计算,有防渗措施的情况下防渗体改变了闸门两侧的水头分布,渗流路径随防渗体的增长而变长,防渗效果也随之更好。
渗透坡降分析进行不利工况下的稳定渗流计算,防渗体可以有效减小闸门两侧的渗透坡降值,防渗体越长防渗效果越明显。
对渗流流速进行不利工况下的稳定渗流计算,有防渗措施的情况下,防渗体可以有效减小闸门两侧的绕渗,通过增加渗流路径长度来减小渗流流速值。A方案最大流速2.77×10-6cm/s;B1方案最大流速2.27×10-6cm/s;B2方案最大流速1.89×10-6cm/s;B3方案最大流速1.50×10-6cm/s,都比无防渗方案明显降低。
渗流流量分析结果:A方案第1天水位下降10.1 cm,B1方案第一天水位下降7.9 cm,B2方案第1天水位下降5.1 cm,B3方案第1天水位下降3.8 cm。防渗体长度越长,防渗范围越广,则防渗效果越好。相比较无防渗情况,A方案及B1、B2、B3方案内河达到稳定水位所需的时间也依次延长,A方案第7天水位降至1.134 m,B1方案第7天水位降至1.189 m,B2方案第7天水位降至1.238 m,B3方案第7天水位降至1.282 m。
6 结语
根据无防渗工况下的渗流场水头、渗透坡降及渗流流速分析,确定了各闸门两侧为渗流发生的主要区域,2号闸门东侧、3号闸门西侧以及4号闸门西侧为渗流发生的重点区域,在此区域采用垂直防渗措施,并根据防渗范围分为4个防渗方案。综合分析,A方案可以有效减小闸门两侧的集中绕渗,为建议必做方案。具体防渗措施需根据内河水位计算结果,并结合内河常水位要求及换水方案来确定经济合理的防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