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日经济账

2015-12-18王雅洁

商周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苏青礼品传统节日

王雅洁

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撑,重商业而少人情,这种狂欢式消费的热度终究会褪去。若想节日经济健康长久的发展,就不能任凭消费走在文化传承的前列。

恰逢中秋和国庆双节,80后小夫妻周磊和苏青已经早早地备下了回老家探望亲友的物资。结婚第一年,这对刚组建的小家庭便要开始独立面对亲友来往的礼数。烟酒糖茶、各类特产将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虽然花去了近一个月的工资,但是失礼显然比破财后果更为严重。几天后的国庆假期,小两口决定出去走走,他们选择了浪漫之都大连,迎接他们的除了山海美景还有黄金周旅游的翻倍价格。漫步大街小巷,景区和商场绝对是节日氛围最为浓郁的地方。双节过后,周磊和苏青一盘算,发现过节着实成为了甜蜜的负担。

味道变迁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个节日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含义。经过代代相传,凝汇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然而,“传统节日变味了”却成为近几年人们最为深刻的感受。原本象征阖家团圆美满的节日越发失去了人气。在周磊和苏青回家的两天里,每天忙着走亲访友送礼还礼,手拎肩扛的两天下来,小两口觉得比上班还累。

苏青跟母亲抱怨说:“为什么中国人要搞得自己这么累呢?一边要思考送什么礼,另一边还要思考人来了还什么么礼。”

母亲答:“这是多少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过年过节走亲访友。”

苏青反问:“可是现在大多数时候,大家都是放下东西打个招呼就走了,因为还有下一家、下下家等着跑呢,坐下来唠唠嗑反而成了附属品。”

这次母亲没有回答。

民俗专家认为,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农耕文明作为主导。这是由中国大面积的内陆领土和统治阶级“重农抑商”的统治政策等原因决定的。所以中国传统节日也打上了农耕文明深刻的烙印。如今,现代化的城市文明逐渐成为时代主角,快节奏的生活和便利的交通将家族分裂疏远。老人开始感慨节日味道的淡化,年轻人开始抱怨过节的琐碎麻烦。2007年,国家将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意在促进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

另一方面,传统节日的变味还因着消费经济的入侵。没有了庆祝丰年、祭祀祈求等需要后,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传承似乎只能用消费来表达。

相对于年轻人对于传统节日消费项目的喊累,新节日却有着让年轻人心甘情愿掏腰包的魅力。作为洋节日,圣诞节、情人节等成为了商场吸金大户。双十一光棍节、520表白日等新造节日更是成为了消费黑马。仅在2014年11月11日,天猫“双十一”网购节当天交易额便突破571亿元,其中移动交易额达到243亿元,物流订单2.78亿份。

关于节日,百度百科的解释为“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如今,不得不说节日的味道已然发生了变化。

消费点迸发

显然,节日效应在经济领域得到了极大发挥。以周磊和苏青小两口为例,礼物的购买和旅游消费已经成为最普遍的节日消费。

中国人尊崇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物在古代本意是敬鬼神的祭物,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制度化和程式化的礼制。礼制具有道德意义和政治意义,有很强的强制性,违反礼制的后果十分严重。比如,春秋时代,楚王不向周天子进贡茅草,引起了诸侯围攻。后来,礼物逐渐商品化和世俗化,变成了逢年过节全民参与、不约而同的习俗。虽然礼物已经没有了从前那样严肃的政治意义,然而因着这种文化和理念的传承,送礼在现代中国社会仍然具备着无形的强制性,成为一种生活必需。

根据有关部门2014年的统计显示,我国个人年礼品需求在5055亿元,团体年礼品需求在2629亿元,整体市场接近8000亿元。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等措施的实施,商务礼品需求虽然急速下降,但亲朋好友及同事之间用以构筑感情交流的个人礼品需求却在逐步扩大。其中,节日是礼品消费的集中爆发点,也是商家每年必争之时。

每逢节前,拥堵的交通会最先反映过节送礼的火爆。业内早已有“前半年看春节,后半年看中秋”的俗语。商场会提前特设礼品柜台,除了烟酒糖茶油蛋奶等传统礼品外,元宵节的元宵、中秋节的月饼等特色礼品更是销售热点。加上年轻人新潮节日的盛行,商家努力将礼品营造成过节的标配,推动礼物消费成为节日的重要内容。

此外,因着节日与假期的结合,人们经济条件和生活理念的变化,旅游逐渐成为节日消费的另一重头戏。每周的双休日,再加上春节、十一、五一等节假日,仅在2015年,我国公民普通假日已达115天。这就是说,我们有1/3的时间都在休假。这为假期旅游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证。过节要固守家中迎亲送友的传统理念已逐步被打破。据中国国家旅游局和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在今年春节的7天长假中,赴境外旅游的中国人达到518.2万人,相比上一年春节增长10%。同程旅游发布的《同程旅游2015年春节出游预订报告》显示,同程旅游产品预订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约三成,其中超过七成的比例为家庭出游。

节日出游热的升温也带来了旅游成本的升高。一位旅行社的工作人员介绍:“每年的黄金周都是旅游旺季,各大旅行社都会对部分线路做出调价。相比淡季的旅游价格,旺季一些热门线路的价格会有所上涨。以国庆黄金周为例,价格会上涨30%到50%。主要原因来自交通、住宿等成本的上涨。”

周磊说:“虽然节日期间旅游成本高涨,景区游客爆满。但是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过节期间出游确实是大家普遍选择。”

看似个人的出游意愿却对经济影响深远。节假日旅游业的火爆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旅游对住宿业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同时,旅游业对国际商务、影视娱乐、会展博览、文化创意、信息咨询等新型的现代服务业,也都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节日为大众消费、休闲度假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和充裕的时间,从而也奠定了节日经济坚实的基础。节假日诱发了旅游、休闲、购物、娱乐的消费高潮,并且在商家的推动下不断爆发新的消费点,带动了诸如交通、通信、银行等相关行业的消费,对于拉动内需有着重要作用。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因为有一部分^休息,而使另一部分人获得工作的机会。

热经济的冷思考

以节日为载体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固然有效,但是回归节日本身的意义、增加节日文化底蕴对于现代人来说十分重要。人民日报时评说:“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借助节日而建构的集体记忆中只有寥寥的‘花钱二字,我们又将如何去锚定自己飘忽不定的身份呢?”

事实上,十一黄金周的背后不仅有休闲娱乐还有着老一代革命者浴血奋战换来的新中国成立;中秋节背后不仅有吃喝送礼还有着月圆人团圆的美好祝愿。市场繁荣掩盖不了文化焦虑,节日的载体应该回归文化。节日的目的原本在于传承,集中爆发式的节日消费容易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越发同质化的过节内容值得反思,唯有依靠文化的支撑才能使我们的消费更具理性和深度。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曾提出尖锐批评,中国的传统节日纷纷被商家包办,沦为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冯骥才认为,尽管过去中秋节吃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朴素,但负载的美好愿望和生活理想却很珍贵;现在的月饼虽然被包装得精美、豪华,却渐渐变成了纯礼品,而这些礼品又被负载了另外的内容,比如利益、交换等。这些世俗的东西融入月饼中,自然把中国传统节日那种朴素的、美好的东西冲淡了。

类似的问题更为典型地表现在洋节日和人造节日中,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需要传统和仪式感。即使是西方的情人节,也是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绝不等于互相赠送鲜花和巧克力这样简单。

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撑,重商业而少人情,这种狂欢式消费的热度终究会褪去。若想节日经济健康长久的发展,就不能任凭消费走在文化传承的前列。接下来该如何过节,如何让节日的账本更具内涵,值得我们深思。

猜你喜欢

苏青礼品传统节日
一封八年才送出的信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情人节的礼品玫瑰花不要吃
藏在俄罗斯套娃里的爱
一代才女苏青的悲剧人生
订阅专享
订阅专享
包装礼品等
两个女人的相互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