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式排球传球技术教学探析
2015-12-18孙遥先
孙遥先
【摘 要】 通过在体育教育排球实践教学中,采用软式排球辅助教学手段进行传球技术动作教学,来分析该辅助教学手段对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传球技术动作时,与标准排球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区别和作用。
【关键词】 :软式排球;传球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01
软式排球是继沙滩排球后又一新成员,软式排球是一项健身娱乐价值高推广性强的运动,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其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手段,突破难点掌握重点,促进形成正确的基本技术,提高学习兴趣。
1、特点明确化
相对于硬式排球具有轻柔软的特点,练习中不会出现手臂肿痛,消除了初学者怕受伤的心理负担,更适合初学者和高校的女生学习,软式排球的球体软、轻、易变形,飞行速度衰减大,安全,易学易练。其规則宽松、灵活,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在具有与硬式排球同样技法的基础上,单臂击球技术和非正式动作多种多样,趣味性强。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宽松灵活的规则、趣味性强的特点。
2、课堂设计要优化
一个“好”的的设计,不但能很好解决学习的重点,还能很好的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对排球兴趣。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需要一个过程,有时一个动作要几节课,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去重复单一的练习,很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抑制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考虑技能掌握的规律,巧妙的设计,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进行传球教学时,先讲授动作要领示范动作方法,结合易犯错误动作的比较,进行自传、一抛一传,对墙练习等,当学生基本掌握动作时候,体力有所下降,兴奋转向抑制,要灵活的变化传球的条件,引入比赛和游戏的方法,重新把学生的兴奋集中到基本技术动作上来。
方法一、传球投篮比赛。两人一组,站在篮下的适当的位置,用传球的方法,向篮圈投篮,在规定的时间,进球多者为胜。
方法二、传球投篮接力。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或几组,每人一次轮换进行,进球多者为胜。法一,法二,旨在提高学生控制传球方向的能力。
方法三、移动传球投篮。两人一组,面对面,边传球边向篮下移动,到篮下后一人向篮圈传球“投篮”,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移动中传球的技术,提高移动传球的质量。
以一个技术动作为中心,将讲授示范,练习和游戏相互结合,有效避免重复练习的单调和枯燥,调节情绪,提高学习热情,学、练、玩结合,利用了技能形成的规律,符合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特点,能高效的到达教学设计的效果。
3、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具的合理使用是进行直观教学的有效方法,软排也不例外,特别是基本技术教学中,教师适当的运用教具讲授要领,用教具让学生体会动作,往往效果更好。
例如:在初学传球动作时候,很多同学手型不对,其中常见的的有:由于紧张造成五指并拢,手指僵硬,包不住球,两个拇指不能成“一”字型,而是朝前成“八”字型,或以掌心触球,手指发力不等,这样很容易措伤手指,还容易造成持球,但是由于排球较轻,手型不对的同学也能将球传出,因此这些毛病往往不能为他们所意识到,针对这种情况,可让学生改用篮球进行自传和近距离的互传(距离不易太远,以免挫伤手指,一般4米以内),因为篮球比排球大而重,进行传球练习时,手感比较明显,容易体会动作要领。如果不把是不把手指分开,形成半圆,以拇指、食指和中指托住球的后下部就无法将球顺利的传出,能很好的帮助纠正错误动作。采用这种辅助手段时候,要特别的强调保持正确的手型,通过反复的练习,找到正确手型的感觉,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再改用排球时候,动作就显得的轻松、省力、协调了。再如:基本掌握传球动作后,易出现传球后仰的情况。可采用两人对传,球传出后,立即用手触及地面,然后再起身再传,如此反复。此法对克服上体后仰的现象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4、课外练习合理化
高等师范学校的体育排球选项,一般是一周一次课,两次课之间,间隔的时间较长,如果课后不能得到练习和巩固,应有的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为了提高对排球的兴趣和教学效果。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安排以排球为兴趣的小组活动(两次),旨在复习提高动作质量、制造氛围和激发兴趣。兴趣小组根据实际情况,规定练习的时间和地点,以小组为纽带,基础好的和学习快的,就会积极主动的帮助后进者,帮助的过程也是强化的过程和拓展的过程。小组负责考勤,保证每个人的参与活动的时间,个人亦可在自由时间自由结伴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学习小组进行阶段测试,通过测试的同学,可参加教学比赛。用“比赛”的方法进一步评价学习的情况和完善学习目标,并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己的广阔空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肖德生.软式排球教学与改革[M].潍坊市新闻出版局.2001
[2]李斌,吕利平;四人制"软式排球与硬式排球的比较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3]邓光庆;宋元平;软式排球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发展的特点、前景及策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