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对急性脑梗死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5-12-18吴建军周期兴颜季华王超先李小军
吴建军 周 晅 周期兴 颜季华 王超先 李小军
江西永新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永新 343400
急性脑梗死高发于老年人群的脑血管疾病,发病后致残率极高,严重威胁着老年人身心健康者。其发病机制中血液成分变化、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过量增多、高脂血症和纤维蛋白原的增加可促进血栓形成[1]。我院对他汀类药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对急性脑梗死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作了深入研究,为临床防治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01-2014-01我院收治的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1996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发病时间均在72h内,并全部经头颅CT 或MRI证实脑梗死,排除脑出血者,排除有出血性疾病者及心肝肾等严重并发症及血液系统疾病者,严重意识障碍及溶栓者除外。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69例,男38例,女31例,年龄(59~76)岁,平均(62.03±7.29)岁;对照组69例,男39例,女30例,年龄60~76岁,平均(61.58±8.01)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采用均给予一般性的常规治疗及基础病治疗,但不使用影响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其他中西药物。研究组患者口服辛伐他汀片10mg/d,拜阿司匹林片100mg/d;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片100 mg/d。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1)2组临床疗效比较:参照1996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标准评定。(2)治疗前后血脂的检测:采用日本希森美康全自动生化仪。(3)治疗前1d和治疗14d后抽血查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济南美医林全自动血液流变仪MEN-C100型。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 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选用Spearman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 2组治疗前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TC、TG、HDL-C、LDL-C、LP(a)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脂情况比较 (±s,mmol/L)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脂情况比较 (±s,mmol/L)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观测指标对照组 研究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TC 7.23±1.95 5.19±1.76 7.57±2.03 4.41±1.80*2.574 0.011 TG 2.53±1.02 1.93±1.21 2.19±0.79 1.42±1.24* 2.445 0.016 HDL-C 1.98±0.51 1.08±0.27 2.03±0.69 0.78±0.36* 5.538 0.000 LDL-C 4.58±1.06 3.26±0.93 3.97±1.01 2.39±0.89* 5.614 0.000 LP(a) 2.98±1.08 1.19±0.75 2.19±0.85 0.78±0.68*3.364 0.001
2.2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2组治疗前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2 组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s)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观测指标对照组 研究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全血黏度(高切) 6.51±1.71 4.823±0.513 6.53±1.69 4.379±0.413*5.600 0.000全血黏度(低切) 14.74±7.58 10.268±1.121 14.61±7.49 9.139±0.813* 6.772 0.000血浆黏度 1.58±0.22 2.001±0.283 1.59±0.21 1.814±0.374* 3.312 0.001红细胞比积 0.51±0.16 47.786±5.131 0.47±0.17 44.015±5.271* 4.258 0.000纤维蛋白原 3.57±1.32 4.618±1.032 3.63±1.45 3.467±0.145* 9.174 0.000血沉方程K 值 28.517±24.43 28.517±20.43 27.198±21.19 21.132±19.58* 2.168 0.032红细胞聚集指数 2.432±0.521 2.432±0.521 2.192±0.473 1.792±0.155*9.780 0.000
2.3 2组治疗2周后疗效比较 2组患者治疗2周后对照组有效率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2周后疗效比较 [n(%)]
3 讨论
在脑梗死的发病因素中动脉粥样硬化、微循环障碍及血液高凝状态时脑梗死的病理基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因素的增高可降低脑血流速度,而脑血流速度的降低可使血黏度成倍增加而致血栓形成,使神经细胞受到损伤而引起肢体的功能障碍。国内学者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检查显示,40%的患者有一个或多个黏滞因素异常,如红细胞比积、全血比黏度、血浆黏度等项目增高,且血黏度的增高往往出现于脑卒中前,既是多种疾病的病因,又可促进疾病的发展和恶化[3],因此,从改变血液黏度的角度探讨增加脑血流量,尤其是缺血性损伤区的脑血流量方法,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他汀类药物能够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同时该药物还能加快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有助于机体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的快速清除。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4]。近年来研究证实这类药物除调脂作用外,还能有效地防止动脉粥硬化,改善内皮功能,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增加斑块中胶原蛋白的含量,抑制泡沫细胞形成和抗炎、稳定斑块等[5]。以上研究说明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时还具有保护脑和血管的作用。在缺血性脑损伤时,血小板的体积增加,聚集性增强,他汀类药可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溶解纤维蛋白的活性,降低血小板的活性,起到抗血栓的作用;这与Undas等[6]研究发现,辛伐他汀可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含量及血黏度的结论相印证。而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能不可逆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使前列腺素G2和H2合成受阻,从而间接地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2,阻止血小板的功能而发挥抗血栓作用,用于防止血栓栓塞性疾病。本研究通过对2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对比情况可以看出,两药的联用可以改变血液流变学中成分的降低,从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高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血沉方程K 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与唐瑞先等[7]的报道一致。
本组研究显示他汀类药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较常规治疗更有效降低全血的血液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及纤维蛋白原,这表明他汀类药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对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情况较单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更好,改善了血液黏滞性,增进全血的可塑性,使血流速度加快,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显著增加脑血管灌注,保护和促进脑神经的恢复。本组患者临床症状好转,与血脂和血液流变改善相吻合。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对急性脑梗死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善较单一药物效果更好,可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血液向低凝状态发展,预防和治疗血液的高黏滞状态,不仅减少或消除缺血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还可协助疾病的治疗,而达到减少病死率、致残率和并发症,提高生存率的目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34-735.
[2]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徐艳丽.78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血改变的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8):1 082-1 083.
[4]胡靖超.吴士尧.他汀类药物对非ST 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及炎性指标的短期影响[J].山东医药,2014,48(46):10-12.
[5]王成章.马丽苹.他汀类药物防治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6,4(3):174-175.
[6]Undas A,Brummel KE,Musial J,et al.Simvastatin depresses blood clotting by inhibitingactivation of prothrombin,factorⅤ,and factorⅫby enhancing factorⅤa inactivation[J].Circulation,2001,103(10):2 248-2 253.
[7]唐瑞先,赵青,王志刚.普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0,31(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