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沼气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5-12-18季立仁庐江县生态能源局安徽庐江231500
季立仁 (庐江县生态能源局,安徽庐江 231500)
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开始了沼气应用实践[1]。从20世纪中期开始我国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在部分区域成为农村生活能源的一种补充。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大了农村沼气推广力度,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农村“六小工程”、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沼气民生工程等一系列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农村沼气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我国农村沼气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沼气产业化落后于欧洲国家十几年,甚至于还比不上印度[2]。随着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农村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村沼气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机遇[3-4]。笔者通过对安徽省农村沼气效益发挥的影响因素分析,探索农村沼气产业发展方向,提出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促进农村沼气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1 安徽省农村沼气发展回顾
安徽省是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的农业大省,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4~17℃,平均日照时数1 800~2 500 h,平均无霜期200~250 d,全省自然条件均适宜发展沼气。安徽农业资源丰富,粮、油、棉、猪生产优势明显,2012年全省秸秆产量约4 500万t,生猪存栏1 555.2万头,全年生猪出栏2 927.6万头,已建成各类不同标准的畜牧业养殖小区(场)2.54万个,为农村沼气提供了丰富的发酵原料。从20世纪30年代起,安徽省就开始逐步发展沼气。20世纪70年代以来,安徽省不断探索沼气工程建设模式,完善建设工艺技术,农村沼气发展较快。“十五”以后,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农村沼气建设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农村沼气建设的支持力度。安徽省省委省政府把农村沼气作为发展循环农业与节能减排、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建设生态家园的重要措施,2011年制定出台《安徽省农村沼气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从2009年起,把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列入民生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沼气推进力度,取得了较好成效。据统计,2009~2012年全省争取农村沼气国债项目中央累计投资6.11亿元,共建设完成户用沼气池20.46万口,大中型沼气工程144处。截至2012年底,全省累计推广户用沼气池 83万户,年产沼气达 2.5亿 m3,折标煤17.5万t;累计建设各种农村沼气工程1 727处,其中大中型工程181处,年产沼气能力达2 650万m3,折标煤1.86万t,每年可减排CO2气体50万t以上[5]。此外,还建设有生活污水净化工程1 505处,乡村沼气服务网点3 957个。
2 农村沼气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农村沼气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农村沼气建设资金主要由中央补助一部分,地方政府配套一部分,农户自筹一部分。其中,中央补助每池1 600元,地方政府参照西部地区的县每池补助2 000元。自2009起,安徽省级财政配套补助640元,县级财政配套补助160元。三级财政合计补助2 400元,享受西部地区待遇的县合计补助2 800元,其余由农户自筹解决。这种补助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建设沼气池的积极性,沼气池建设数量快速增长。但是随着物价上涨,这些补助资金又显得无济于事。据调查,在当地建一口8 m3沼气池并完成改厨、改厕、改圈等配套建设,需要建设资金约4 200元。由于农户自筹资金能力较弱,一次性自筹1 400~1 800元建沼气池并不容易。尤其是2014年以后,安徽省取消了省、县配套补助合计800元,农户一次性投入达2 200~2 600元,自筹资金更加困难。加上沼气池维持正常运营成本较高,农户直接效益低。一口沼气池要想保持正常运转,每年要投入20多个工日用于进料和出料,而普通农民一天外出务工收入一般都在百元以上,虽然沼气池具有生态环保效益,但农户获得的直接效益低,影响农户建池积极性。
2.2 农村沼气建后管护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2.2.1 村级沼气服务队伍难以稳定。目前,我国沼气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随着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沼气池数量多、分布广,基层沼气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相对短缺。农村沼气建设项目设计时受政策的制约没有将后续管护资金纳入整体设计,中央和省市政府财政没有安排管护资金,致使没有必要的后续管护经费开展后续管护。当前,沼气建后管护主要依靠村级沼气服务网点,但是村级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处于初始阶段,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维护管理只能收配件费,配件收费也是微乎其微;加上沼气池点多面广,又是很脏、很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工作量大,技工缺乏管护积极性,许多技工不愿意管护,技工队伍难以稳定。服务队伍不稳定必然导致服务跟不上,难以保证沼气池的正常运转。例如,一些农户在使用过程中,未能定期进出料和搅拌,未能及时处理输气管道中的凝结水和更换净化器中的脱硫剂,造成用气不正常和灶具过早的被腐蚀,严重影响了沼气池的使用效益。
2.2.2 沼气乡村服务网点自身造血功能差。根据农业部建设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六个一”要求,每个网点投资3.5万元左右,建设的村级网点标准低,网点运营成本大,基本不具备自身造血功能,没有维护资金,服务人员报酬低,缺乏运行机制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
2.3 农村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2.3.1 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的产业结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近年来,农村劳动力价值不断提升,平均机会成本增加,农村沼气管护投入的比较成本快速增加,使农村沼气的直接经济效益严重下降,甚至是负值。
2.3.2 新农村及美好乡村建设。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拆迁村庄,置换土地,建设新的居民点工作正在快速推进。由于新村建设、旧村改造等原因,住户搬迁直接导致部分沼气池荒废。部分县正在或已经编制了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在新的规划中,很难考虑到农户以家庭分散养殖模式的养殖业规划,不利于户用沼气发展。
2.3.3 城镇化建设。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集镇和城市转移。部分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大都居住在集镇或者县城,基本脱离了农村。有的村庄整户迁到集镇或城市,出现了“空心村”、“几户村”,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农村城镇化导致沼气池闲置甚至荒废。
2.3.4 农村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随着农村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一家一户个体养殖大量减少,使得户用沼气池发酵原料来源不足。由于购买畜禽粪便作原料既增加了成本,又费时费工,从而使沼气池利用率不高,并出现闲池、弃池。由于未能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农村沼气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如引导农户运用农作物秸秆作发酵原料,加上宣传不够,不少人对推行农村户用沼气产生了疑虑。
2.3.5 其他优质商品能源对农村沼气形成强烈冲击。随着优质商品能源进入农村,农民有了更多地选择余地。有条件的农户为了方便省事,更多地选择电、液化气、天然气、太阳能等优质能源。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天然气的发展普及,液化气产业转向农村扩张,农村液化气使用已经几乎达到了全覆盖。很多农民对既需要发酵原料、更需要勤于管理,尤其是很难保持一年四季稳定供气的沼气池不感兴趣。农村沼气使用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冬季沼气供气严重不足,全年有效使用时间仅10个月左右。同时,调节能力弱,基本上不具备调峰能力。调研发现,应用沼气的所有农户厨房都是沼气、液化气、薪柴样样齐全。农村沼气供气保障率低,能源替代效果差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村沼气有效使用时间约10个月左右,主要原因是建池时普遍没有考虑冬季的保温问题,致使农户难以在冬季对沼气池进行保温处理。
3 农村沼气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对农村沼气市场定位问题的思考 各种有机废弃物通过沼气生产过程转化为清洁能源,既有效消除有机废弃物的环境污染,又能在沼气利用过程中减少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沼气产业是未来持续能源的重要部分之一。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沼气产业及其科技是重要的发展战略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农业有机废弃物(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处理不当是严重的污染源,但作为重要的生物质能,若加以合理处理、利用,则可以转化为宝贵的资源。沼气化处理是公认的有机废弃物最经济、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是解决农村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现阶段的农村沼气建设与我国20世纪发展农村沼气不同。在农村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沼气建设已成为肩负着解决农村环境恶化问题和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任务的生态产品。我们必须认识到,就农村沼气为农民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而言,即使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果将农户用于沼气维护的用工费用按平均机会成本计算,其净效益对农户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经济较发达的天长市,如果将农户用于沼气维护的用工费用按平均机会成本计算,再加上原料成本,其净效益是负数,所以部分农户有抵触情绪。但如果全面考虑其对区域的生态贡献,则意义重大。所以,农村沼气要作为生态产品来定位。要明确农村沼气对农户来说,其直接经济效益是有限的,并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呈递减趋势。这实际上是各地在发展农村沼气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因。
3.2 农村沼气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农村沼气建设不能仅从农民生活用能考虑,发展农村沼气对减少农业污染,实现农村能源低碳清洁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生态和经济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以沼气为纽带,通过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沼气作为能源替代的直接效益对农户的吸引力减弱。农村沼气的正外部效应已远大于农户的直接效益,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
3.3 农村沼气产业发展方向 在全国农村沼气工作会议上,农业部张桃林副部长指出[6],农村沼气建设从把小沼气变成大能源,从小工程做成大产业,由小项目形成大事业,正从多方面、多角度、多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张桃林强调,结构上要由户用沼气为主逐步向以村为单元整村集中供气转变,功能上要由生活为主向生活生产生态一体化转变,服务上要由建站布点为主向注重可持续运营转变,政策上要由前端建设补助向前端建设补助和终端产品补贴相结合转变,职责上要由项目建设管理向行业监督管理转变,建设上要由新建为主向新建与巩固并重转变,实现农村沼气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13年7月2日生物燃气产业商业模式应用推进现场会上表示[7],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化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以及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限制作用逐渐显现,大力发展以生物质能源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选择[1-4]。
3.4 探索推行农村沼气建后管护政府购买服务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是政府承担公共服务的新模式,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农村沼气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很多地方已将其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范畴或是民生工程之一。安徽省财政厅制定《民生工程建后管养政府购买服务办法》,将农村沼气工程列入民生工程建后管养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安徽省庐江县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县政府出台了《庐江县农村沼气民生工程建后管护政府购买服务实施方案》,自2015年起将农村沼气民生工程建后管护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一是明确服务对象为全县所有需要提供建后管护服务的农村户用沼气;二是明确承接主体为各地满足“六个一”的农村沼气服务网点;三是按照“镇申报、县审核”的方式,由县职能部门根据各镇申报承接服务的沼气服务网点,划定农村沼气服务网格,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承接主体;四是由县职能部门与各承接主体签订政府购买服务合同,明确购买服务的内容、标准和要求,以及服务期限、资金支付方式、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五是保障资金,根据实际需要购买服务的沼气用户每户每年30元标准列入县财政预算;六是制定验收考核办法,由相关职能部门进行验收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由县财政部门兑现服务补助。此举作为农村沼气建后管护的重要途径之一,得到省、市主管部门充分肯定,将进一步推动当地农村沼气事业可持续发展。
3.5 促进农村沼气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3.5.1 构建农村沼气终端产品补贴机制。社会发展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影响农村沼气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村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沼气的正外部效应已远大于农户的直接效益,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后续管护资金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投入,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应继续通过项目带动,促进沼气建设向纵深发展。并且需要切实解决限制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发展和壮大的制度性问题,构建农村沼气终端产品补贴机制。通过创新现行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消除制度性缺陷[8],提高已建沼气池使用率。逐步将按池补贴过渡到按实际沼气使用量的按量补贴。建议将农村沼气后续管护资金列入地方政府经常性财政预算。
3.5.2 引入市场化机制和竟争机制,构建社会化的沼气服务网络。现行农村户用沼气后续服务网点,一是缺乏运行经费。随着网点设备使用时间增长,设备老化,维修费用增大,进而提高了服务成本。二是服务户数少,网点运营成本大。沼气服务组织自身造血功能弱、条件差,服务人员报酬低,缺乏运行机制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农村沼气产业发展要走政府引导,农户参与,走群众自我服务、自行参与、自我发展的沼气后续服务之路。通过“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方式多样”,以“政府买单、群众点菜”的形式,努力实现沼气后续服务,由建站布点为主向注重可持续运行转变。通过整合、优化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布局,因地制宜地组建专职或兼职相结合的后续服务体系,提高后续服务管理水平,为沼气用户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后续服务。行业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沼气技术的培训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使更多的农民会建、会用、会维修沼气池。试行管用分离,鼓励部分托管或全托管运营,政府监管的市场化运行机制,鼓励有积极性、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依托现有的服务网点组建农村沼气专业服务公司或协会,逐步实现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的专业化、物业化,全面提高已建沼气池使用率。
[1]程序,郑恒受,梁近光,等.开发产业沼气实现生物天然气对天然气的替代——有机废弃物厌氧处理从“环保主导”向“能源-环保双赢”的转型[J].中国工程科学,2011,13(2):29 -34,56.
[2]程序,梁近光,郑恒受,等.中国“产业沼气”的开发及其应用前景[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5):1 -6.
[3]马树梅,李布青,朱丽君,等.农村沼气发展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中国沼气,2010,28(4):49 -52,55.
[4]何沙,陈东升,李清林,等.沼气现代化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沼气,2011,29(2):26 -30,53.
[5]李泉监,詹晓锋.安徽省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沼气,2014,32(1):84 -89.
[6]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努力开创农村沼气建设新局面——全国农村沼气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J].中国沼气,2013,31(1):3 -4.
[7]马爱平.万钢:发展生物燃气产业是克霾减排有效手段[N].科技日报,2013-07-03.
[8]郑鹏,高菲.政府主导型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的后续服务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704 -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