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临猗方言的人物词及其特点

2015-12-18李仙娟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音节方言比喻

李仙娟

(1.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运城学院 中文系,山西 运城 044000)

人物词,又称“人品词”,指口语中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物命名的词语。也有人将其称为“社会称谓词”[1]。“人物词”在各地方言的词汇调查中显得比较突出,不仅因为其地域色彩浓厚,更在于它具有鲜明反映当地人的认知视野、社会心理与民俗文化的特点。

临猗地处山西西南部,属运城市管辖。东南与运城市盐湖区接壤,西南与永济市毗连,西以黄河为界与陕西合阳县隔河相望,北以孤山为界与万荣县分水。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临猗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经调查,在当地人们的口语中存在着丰富的非常有特色的人物词。下面分别从构成方式、表现类型及特点三个方面对临猗方言的人物词作简要分析。

一、临猗方言人物词的构成方式

(一)音节分析

从音节上看,临猗方言人物词有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等,相对而言,三字格最常见,这可能与人物词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有关[2]。

1.双音节人物词

赖皮 死皮 闷蛋 懒蛋 犟棒 可声 歇顶

牛筋 烧包 火闪 黑炭 八成 捣倯 疯鬼

逛三 晃杆 长材 乐人 老啴

2.三音节人物词

半吊子 贼坯子 穷骨子 捣蛋毛 装化鬼

势翻鬼 舔尻子 懒干手 惜发鬼 二杆子

大师傅 狗骨子 半伙子 吆车哩 走事哩

蛮疙瘩 狗撩撩 马氏女

这类词数量最多,且能产性较强。

3.四音节人物词

贱皮子货 贼坯子货 舔尻子虫 白糖包子

白脸盖子

这类词相对较少,并且有些词是在双音节或三音节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贱皮子货、贼坯子货”可以省略词缀“货”说成“贱皮子、贼坯子”,“白糖包子”也可用“白糖”表达。但是,四音节的人物词表达出来更形象、更生动。

(二)结构分析

从结构上看,临猗方言人物词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等,以前两类居多。

1.复合式人物词

这类人物词中偏正式结构占大多数,一般是形容词性、动词性或名词性语素修饰名词性语素。例如:

牛筋:性格执拗的人。

乐人:旧时在红白事儿进行演奏的人,现多在白事场合出现。

全人:指父母、配偶、子女都健在的人,多指妇女。这样的妇女常被邀请在婚嫁场合做重要的事情[3]。

黑炭:比喻面部特别黑的人。

歇顶:头顶前部光秃之人。

白糖:比喻经常干傻事、说傻话的人。

犟棒:倔强之人。

长材:正在发育生长的小孩。

打枣杆:又瘦又高之人。

蛮疙瘩:非亲生之子女。

溜光锤:比喻滑头的人。

大师傅:厨师。

马氏女:不拘礼数、行为疯癫的女子。

2.附加式人物词

这类词主要是词根加后缀的派生词,后缀中典型的是“子”缀,非典型的有“蛋、鬼、货、倯”等。例如:

××子:死势子 贼坯子 穷骨子 狗骨子软柿子 紧皮子 麻迷子

××蛋:闷蛋 肉蛋 懒蛋 毛子蛋 王八蛋

××鬼:装化鬼 倒灶鬼 惜发鬼 势翻鬼捣蛋鬼 浪荡鬼

××货:挨刀子货 贱皮子货 贼坯子货外路货 烧包货

××倯:闷倯 犟倯 捣倯 奸倯 瞎倯坏倯 痴倯

这些词大多含有贬义色彩,有些属于詈词,在山西及周边省市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且能产性相当高。它们之所以多含贬义,一方面是由于词缀可能带有贬低色彩,例如:“鬼、货、倯”等。据乔全生分析,“货”由中性词变成贬义词可能与人们认为“货”是物有关,将人比成非人的话就是对人格的一种贬低和侮辱[4]。“鬼”本是迷信的人所说的人死后的灵魂,一般人对此有恐惧感,由此称呼一些有不良嗜好行为的人时附加“鬼”。而“倯”是斥责、骂人用语,例如“捣倯”指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小孩;“痴倯”指笨蛋;“鬼子倯”指不讲理、背后捣鬼的人。在山西(尤其晋南)及陕西部分方言中,这些词缀用的都很普遍,但在有些方言,像合阳话,“××倯”仅指男性。临猗没有明显的区别。另一方面和词根兼有贬义有关,例如:“懒、坏、瞎、闷、奸、倒灶、惜发(过于小气)、死、贼”等,这样会进一步深化词语的贬义色彩。

在临猗方言中,还有一类人物词值得注意,就是“××哩”。“哩”经常在句末表语气,例如:“我还要走哩,你快些!”有时也附在形容词重叠式之后表示一种状态,相当于助词“的”,例如:“红红哩、绿绿哩、净净哩”。除此用法,“哩”还可以放在动词短语后,构成表某一职业的称谓词。这类词非常普遍。例如:

吆车哩:旧时赶车的人。

走事哩:在红白事上演奏的人。

开车哩:司机。

摆摊哩:摆摊做小买卖的人。

打短哩:做短工的人。

唱戏哩:戏曲演员。

要饭哩:叫花子。

喂头牯哩:喂养牲口的饲养员。

人物词中可用于附加式的后缀较多,前缀相对少些,主要是个别数字。例如:

二:二杆子 二流子 二愣 二毬货 二不愣二吊子货

半:半吊子 半伙子 半块

八:八点/八成(比喻头脑有点糊涂、不太明白事理的人)

其中“二”是北方方言中常见的前缀,各地都有不少“二”头词。这类词的共同语义特征是表示学艺不精、糊涂傻笨、行为不端等意思,多带贬损之义。

另外,极少数人物词属于重叠式,例如粘粘(非常糊涂的人)、憨憨等。

二、临猗方言人物词的表现类型

(一)通过职业称谓表现

吆车哩 走事哩 开车哩 摆摊哩 打短哩 蒸馍哩

这类词的特征较明显,词根大多是动宾式的复合词,后加“哩”即可构成人物词。这类词的意义从词面就可理解,在当地方言中较丰富。也有一部分词无需加“哩”,直接构成人品词,例如:“锢漏锅(补锅匠)、铁匠、匠人(建筑工人)”等。

(二)通过人物某一特点表现

人物特点包括体型、外貌、性格、行为、心理、品质等。例如:

1.通过人物外貌来描写的

白糖/白糖包子:面部白净,但不聪明、没智慧的人。

三花脸:比喻脸盘较大的男孩,像戏曲中的花脸人物。

2.通过言语行为来显现的

马氏女:不拘礼数、行为疯癫的女子。

逛三:不干正事、喜欢游逛的人。

二流子:流里流气的人。

3.通过性格来体现的

麻迷子:思路不清、做事糊涂的人。

牛筋:性格非常执拗之人。

(三)通过生理缺陷表现

可声:说话结巴的人。

歇顶:头前光秃的人。

七成:说话不清的人。

背锅子:驼背的人。

还有一部分词,如“蛮疙瘩、半块(离过婚的女人)、前支孩(丈夫前妻所生子)、后带羔(妇女改嫁时带来的儿女)”,这些词虽不表生理缺陷的特征,但与正常人比较,有不完满的涵义,所以也带有缺憾感,暂且归入此类。

(四)通过詈词表现

詈词即专门用于骂人的词语。汉语各方言都有不少詈词,其特点是意义抽象夸张、感情色彩强烈,只反映说话人的感情态度,以及对咒骂对象品质的评价,而不表现被骂者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点。例如临猗方言的“死皮、赖皮、死式子、贼坯子、穷骨子、狗骨子、闷蛋、肉蛋、懒蛋、毛子蛋、王八蛋、装化鬼、倒灶鬼、惜法鬼、势翻鬼、挨刀子货、贱皮子货、贼坯子货、糟娃子货、闷倯、犟倯、捣倯、奸倯、瞎倯、坏倯”等。

当然这些词在一定地域有很大的一致性,像词缀“鬼、货、倯”等,在晋语和中原官话都存在,但修饰语略有差异,并且有些词缀比较灵活,可以互用。由于词缀本身为詈词,加上前面的贬义修饰语,可以说将其贬义程度发挥到极致。

三、临猗方言人物词的特点

(一)通俗性

方言词往往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而方言人物词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特点,一般采用浅显易懂的词语去表示。例如:“狗、牛、猪、虫、枣、锤子、黑炭、包子、白糖”等都是人们常见熟知的一些动物、事物,在描述人物具有某一特征时,即以此为素材。如“牛筋”,本指牛身上的筋,富有韧劲。可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认死理,不懂变通。所以用“牛筋”比喻太认死理、性格执拗的人。“槽头”即喂牲口的地方,有些牲口(当地多年前农村主要是喂养牛)偏独占槽头,因而用“独伙槽”比喻吃东西不让别人吃的人或不合群的人。

“锤子”是砸东西的,但“光锤”却难以砸。“溜”在临猗有溜嘴皮子、光说不做的意思,所以用“溜光锤”比喻只耍嘴皮的油滑之人。“白糖、包子”都是人们常见的食物,用其外在的特征比喻外表白净无内涵、无智慧的人或经常干傻事、说傻话的人[5],恰到好处。

(二)形象性

形象性是人物词的一大明显特点。为了突出这一点,可以通过构词语素和造词方式来实现。前者直接描绘,后者用隐喻、借喻等方式赋予词语形象性。

1.直接描绘

通过反映指称对象的不同感官方面的特征,直接诉诸于人。例如:

动作行为:老啴(性子慢的人)懒干手逛三 疯鬼

视觉特征:歇顶 长材 背锅子

听觉特征:可声 七成

2.比喻造词

通过比喻的手段将指称对象的特征鲜明地反映出来,可以选用当地人熟知的一些事物或人物。例如:“黑炭”比喻面部特黑的人。“刘备”原是三国人物,比喻经常爱哭的人。“马氏”传说为姜子牙之妻,因泼辣、势利出名,当地用“马氏女”比喻行为不拘、言语疯癫的女子[6]。“半块”是一半、不完整的意思,用“半块砖”比喻离过婚的女人。打枣的“竹竿”一般都比较细长,所以用“打枣杆”喻指瘦长的人。“火闪”借“闪电”喻指说话不沾边、说大话的人。再如“牛筋”“舔尻子虫”“狗骨子”“独伙槽”等人物词也都用其鲜明形象的比喻将人物特征巧妙地呈现出来。

(三)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普及,方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带有一定地域色彩的方言人物词同样如此。例如“锢漏锅、喂头牯哩、吆车哩、独伙槽”等词语,会随着它们所代表的相关事物的消失而淡出人们的话语。也有一部分人物词会被替代,例如“明火贼、腰路贼、贼娃子”被“抢劫哩、小偷”逐步取代。

(四)灵活性

临猗方言的人物词不仅丰富量多,而且灵活多样。相似的人物特征可以用不同的人物词表达。例如形容一个人性格慢,可以用“老啴、肉蛋”等;描述一个人做事糊涂、理不清,可以用“粘粘、麻迷子”等;形容一个人游手好闲,可以选择“逛三、逛鬼”等;描述笨蛋分别用“闷蛋、闷倯、痴倯、憨憨”等。

(五)贬损性

人物词是方言口语中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物命名的词语,本属中性,但事实上各地方言的人物词中都有相当一部分带有贬义色彩,大多指称说话人厌恶的对象。其原因或许在于,偏离常态的人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当其行为结果不符合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时,就会引起普遍憎恨、讽刺甚至谩骂,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并不相悖。但有些词所反映的是对人物的缺陷的取笑,例如“后带羔、半块”,表现的是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不够关心,这就应当予以批评。

[1]邢向东,蔡文婷.合阳方言调查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136-137.

[2]邢向东.关于深化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2):117-122.

[3]史秀菊.河津方言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205.

[4]乔全生.山西方言的几个詈词后缀[J].方言,1996(2):130-136.

[5]王临惠.临猗方言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12.

[6]王雪樵.河东方言语词辑考[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113.

猜你喜欢

音节方言比喻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比喻
r(re)音节单词的拼读规则
买椟dú还珠
拼拼 读读 写写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看音节说句子
谈方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