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淮分水岭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2015-12-18蕾,闪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分水岭现代农业农业

王 蕾,闪 辉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01)



江淮分水岭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王 蕾,闪 辉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01)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发展进入了转型提升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阶段。江淮分水岭区域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长江、淮河的分界线,也是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与皖北“四化”同步发展试验区连接的纽带,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7年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对江淮分水岭地区进行了综合治理开发,取得成效显著,为该地区下一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制约岭区发展的根本矛盾依然没有消除。该研究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了岭区转型发展面临的环境,明确了岭区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转型发展的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

江淮分水岭;转型发展;现代农业

江淮分水岭区域(以下简称“岭区”)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长江、淮河的分界线,也是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与皖北“四化”同步发展试验区连接的纽带,包括合肥、六安、滁州、淮南4市的肥东、肥西、长丰、金安、裕安、寿县、定远、凤阳、明光、南谯、全椒、来安、田家庵、大通等14个县(市、区)的206个乡镇(其中,省级重点治理乡镇100个),国土面积2.4万km2,占全省面积的17.3%;耕地面积77.25万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8.5%;人口1 037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5.3%。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开发,岭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

1 江淮分水岭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1.1 发展历程安徽省从1997年开始对江淮分水岭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开发。岭区建设经历了“四把”工程、“三生”工程和“四化”协调发展3个阶段。

1.1.1“四把”工程建设阶段(1997~2007年)。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最关键、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大力实施“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等“四把工程”,着力改善区域水利、生态、交通条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经过10年的发展,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加快。

1.1.2“三生”工程建设阶段(2008~2012年)。在“四把工程”基础上,重点抓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文明工程等工程。经过5年综合治理开发,岭区农业基础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经济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1.1.3“四化”协调加快发展阶段。“十二五”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岭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单纯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导向的综合治理开发已经难以满足岭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粮食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道路,促进岭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力争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2 取得的成效经过持续十多年的重点扶持,岭区发展成效显著,为下一步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1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升。2011年,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1%,比1997年增加9个百分点;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9.5%,比1997年增加18个百分点;“村村通”工程完成近100%,基本形成了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城市道路等相衔接的农村公路网。

1.2.2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加,2013年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600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500多元;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饮水由解决饮水困难为主向注重饮水安全转变,解决了85.1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无害化卫生户厕累计达15.8万座,农村沼气受惠农户达8.4万户,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交通、通讯事业快速发展。

1.2.3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岭区通过发展适应性农业,具有区域特色的旱作节水农业比重增大,特色产业渐成规模,逐步建成棚室蔬菜、草莓、畜禽生产、“双低”油菜、低油花生等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逐步成型。蒙牛、伊利、温氏、正大、雨润、和威等一大批省内外龙头企业和GLG等国外企业进入岭区,重点治理区国家级和省市级龙头企业已达365个,定单农业达25.3万hm2,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272个和20万hm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截止2013年底,岭区已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4 000多个,农户参与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比率达50%以上。此外,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兴产业也已起步发展,肥西老母鸡家园、南谯九天峰观光农业园、凤阳山生态循环农业园等初具规模。

1.2.4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肥西、肥东和长丰县围绕 “森林合肥”建设,加强山体修复和绿化养护,提升紫蓬山、四顶山等生态、旅游功能,近3年来新增林地绿地1.33万hm2,是过去20年的总和;滁州、六安市全面完成建设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任务,促进了饮用水源、森林资源和湿地、耕地保护;淮南市着力提升山南新区生态环境功能,与寿县合作推进瓦埠湖生态景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岭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5%,比2005年增加2.2个百分点,与全省的差距由1997年治理开发初期的10.2个百分点缩小到4.4个百分点。

1.3 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治理开发,岭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基础和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制约岭区发展的根本矛盾依然没有消除。

1.3.1农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现有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相对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年久失修,1 000多座水库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大约有1 600多处提灌设施设备老化,亟待维修,尚有13.33万hm2(占岭区耕地面积的17.26%)旱地没有灌溉设施。

1.3.2农业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岭区土层浅薄贫瘠粘重,缺少良好含水层,林木立地条件差,新植林难度大,森林覆盖率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左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药投入强度加大和不合理的用药方式,使农产品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地膜残留污染影响了土壤的透水、透气等物理性能;现代规模化养殖,大量未经处理和利用的粪尿直接进入环境,不仅造成农田污染,还造成大气环境、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另外,由于近年来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也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1.3.3农业生产效率依然偏低。岭区历来是劳动力对外输出大区,留守劳动力年岁大,文化素质低,且思想保守,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能力差,加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限制了农业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农业生产中,传统耕作方式的惯性较强,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信息观念薄弱、市场适应力差。

1.3.4政府支持力度依然不够。目前,安徽省财政每年安排用于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的资金共计为3 500万元左右,资金规模较小,而治理范围涉及到区域内200多个乡镇,治理内容涉及到水利、交通、生态环境建设等多个领域,单个项目的支持资金十分有限,影响了项目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2 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发展环境及发展思路

2.1 发展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进入转型提升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阶段。江淮分水岭地区位于皖江示范区和皖北“四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叠加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尤其国家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为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合肥经济圈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岭区发挥区位、交通、土地、劳动力、农副产品资源等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通过多年的治理开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岭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的现状得以改变,为实现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2.2 农业发展总体思路加快推进江淮分水岭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培育主导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着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促进生态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统筹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好家园,努力把分水岭地区建设成为与中心城市有机融合、生态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产业集聚区。

3 江淮分水岭地区现代农业建设任务

根据江淮分水岭地区发展条件,按照现代农业发展导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3.1 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深入推进粮食生产3大行动和粮食生产高产创建活动,落实安徽省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建设任务,以产粮大县为依托,扩大小麦、玉米、水稻核心区建设规模。加快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改善积肥设施、机耕道路及桥涵、农田林网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落实土坡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继续实施大型灌区节水灌溉和大型灌排泵站改造项目建设,加快小型水利工程改造升级步伐,完善田间灌排沟渠及机井、节水、小型集雨蓄水设施。

3.2 积极培育区域特色农业以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为支撑,着力提升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水平,推进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以合六对接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和苗木花卉,推进肥西三岗花卉苗木基地、肥西老母鸡物流园区建设,建设一批肉类生产加工产业集群和精品城市生态园林绿化苗木基地。合淮对接区大力发展畜牧和果蔬产业,加快推进以畜禽、乳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依托春然食品、益益乳业等,完善养殖、屠宰加工、饲料加工和物流配送产业链,建设肉猪、奶牛产业集群(带)。利用交通便利优势,加快发展优质草莓、树莓、马铃薯、冬南瓜和反季节蔬菜。以一批乳业企业为龙头,积极发展荷斯坦奶牛品种,建设一批奶牛生产基地。加强定远猪种质资源保护,建立畜牧业生产基地,提高特色农产品经济效益。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和营销大户,建立畜禽养殖生产基地。

3.3 加快推进规模化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农地确权进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土地流转为依托,以扶持服务为保障,培育发展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1],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成立家庭农场,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向家庭农场倾料,稳步提升种植业规模化水平。落实农民合作组织支持政策,促进经营主体联合发展。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推行与家庭农场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家庭农场自建。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加强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农资连锁经营、农机教育培训、农业机械化公共信息服务等体系和平台建设。

3.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岭脊地区林带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乡村环境质量,控制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推进岭脊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岭脊都市森林生态景观林带。加强生态保护,合理划定禁农、禁耕、禁牧区,建设岭脊一体化生态廊道。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健全岭区水生态骨干网络,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延伸集中供水管网,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建设岭区旅游道路网络,完善岭脊旅游干道,实现与现有县乡等道路的沟通衔接,形成岭区生态精品旅游线路[2]。加强重点地区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以湿地开发保护为重点,构筑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城乡生态系统。推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环境,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加强水环境保护。

4 岭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深刻认识岭区发展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组织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确保各项规划任务的实现。

4.1 加强规划引导科学编制岭区发展规划,促进岭区内外协调,合理确定工作目标,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提高规划科学性与实效性。建立科学有效的督查机制和考评体系,实行定期督查和年度考评,确保如期实现综合治理开发目标。加强与皖江城市带和中原经济区发展等重要规划的衔接。

4.2 强化财税支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健全转移支付办法,争取有利于加快岭区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努力营造公平、宽松的税收政策环境[3]。集中整合中央和省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统筹使用。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补助,扩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规模。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省财政对岭区保费补贴力度,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4.3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和经营能手集中,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形成板块经济效应,推进产业化发展。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吸引社会资金开发荒岗、荒地,放活林地使用权。大力发展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保险+贷款”、财产担保、联户担保等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方式,解决农民“贷款难”等问题。

4.4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开展农业实用科技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重点支持发展实用性强、形式多样的职业技术培训[4],提高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优化创业环境,建立支持创业的激励机制,激活群众自主创业潜能,通过积极招商引资,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鼓励和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等措施,为全民创业、施展才干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支持农民群众不拘形式、不拘规模,争创殷实家业。

4.5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分水岭地区在城市周边的优势,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要求,坚持以工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坚持一体化创新机制,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进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要素市场、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进程,加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1] 沈玉萍.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3(23):324.

[2] 杨财根.基于休闲旅游的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31-35.

[3] 谢文.农村土地流转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4] 朱启臻, 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2(3):1-4.

Investig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WANG Lei, SHAN Hui

(Anhui Province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Hefei, Anhui 230001)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e.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Anhui Province, which is not only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the Yangtze River and Huaih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but also the link of Wanjiang City Belt and Hefei Economic Circle and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Experimental Zone in north Anhui.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facing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Since 1997, the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government of Anhui Province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on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which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xt step of the area. However the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s which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never eliminated.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during transition of this area was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is area were cleared, and the construction tasks and guarantee method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during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also were presented.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rn agriculture

王蕾(1981-),女,安徽合肥人,经济师,硕士,从事农业与区域经济研究。

2014-11-11

S-9

A

0517-6611(2015)01-387-03

猜你喜欢

分水岭现代农业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2019,一定是个分水岭!
“华北第一隧”——张涿高速分水岭隧道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