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以湖北宜昌市为例
2015-12-18伍业兵
伍业兵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关于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以湖北宜昌市为例
伍业兵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在分析当前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面临的困境、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化解问题的政策主张。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因;政策选择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我国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市场意识、品牌建设、规模效应、销售渠道、辐射带动和盈利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1 宜昌市农业龙头企业的现状
1.1 龙头企业增长迅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宜昌市凭借特有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坚持走引进与培育、改造与创新相结合之路,使一批国内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汇源、双汇、娃哈哈、荣盛、丰岛、新世纪、澳利龙、海通等食品饮料加工企业纷纷落户宜昌。同时,稻花香、枝江酒业、土老憨、采花茶业、萧氏茶叶、一致魔芋、天峡鲟业、远野风食品和火烧坪高山蔬菜等一批本土农业企业快速发展壮大,逐步成长为国家级或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综合实力逐年提升。
截至2014年10月,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02家,其中包括5家国家级和7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3年底,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规模达到408亿元,固定资产96.8亿元,年销售收入达到760亿元;全市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1家,其中,湖北稻花香集团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248.6亿元,同比增长55.34%;湖北枝江酒业集团销售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
1.2 产业特色鲜明,企业规模和聚集效应凸显宜昌市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动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六大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壮大,即以柑橘为特色的水果产业、以优质绿茶为特色的茶叶产业、以无公害反季节蔬菜为特色的蔬菜产业、以草食动物为特色的畜牧产业、以库区特种养殖为特色的水产业以及食用油产业。2013年全市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完成产值459.75亿元,同比增长12.1%;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2.7%。
龙头企业在将特色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的过程中,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逐步显现,农业布局和农业结构日趋合理。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404家,农产品加工产值1 369.10亿元。根据市农业局的调查,今年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到434家,同比增长16.04%;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633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3%。
1.3 企业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以“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系机制日趋多样化,由单纯的合同关系逐步发展到合作、股份合作等紧密的利益关系,形成双向服务型、价格保护型、利润分享型、协会网络型等一批新的经营形式。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并逐步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比如萧氏集团茶产业链从初级品茶叶延伸到茶粉、茶食品、茶饮料、茶提取物(茶多酚、儿茶素等),再到利用茶化纤生产日用品;“土老憨”将水产品加工废料转化为活性钙,从鱼骨中提取鱼蛋白,加上柑橘皮发酵,酿制鱼鲜酱油。
1.4 品牌意识增强,品牌效益逐步提高截止2014年5月底,宜昌市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数量达到20件,占全市36件的55.56%;湖北省著名商标58件,占全市114件的50.88%;宜昌市知名商标86件,占全市156件的55.13%;12个农产品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证书,全市“三品一标”产品达到712件。在品牌建设中,重点龙头企业一直走在前列,出现稻花香、土老憨、采花、萧氏、“今贝”、宜昌蜜桔、邓村绿茶、宜红茶、天峡鲟等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价值得到提升,随之而来的是企业效益增加。
2 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在调查中发现,宜昌市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市场竞争力较弱除稻花香集团、枝江酒业集团和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等少数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所有制形式单一;企业研发投入低,技术装备层次和产业集群度不高,很多企业属于卖原材料或资源初加工型企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雷同、产品雷同,抗风险能力差;企业和企业之间特别是本土同类企业之间缺乏协作,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小农经营方式比较普遍。
2.2 企业融资难、用地难,发展后劲不足调查中笔者发现比较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渠道还是比较畅通的,但中小规模的龙头企业普遍反映发展资金短缺,融资难。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它们普遍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担保物,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二是一些企业发展前景不明、信用等级低,道德风险大;三是金融市场的中间环节多,贷款成本高;四是预算软约束推高全社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受国家用地政策收紧、城市化水平低、征地中利益矛盾突出、地价高等因素的影响,用地难已成为制约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又一瓶颈。
2.3 多数企业产业链条较短,辐射和带动能力有限目前,除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在打造完整产业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外,很多龙头企业研发能力弱、产业链不完整,特别是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部分企业在农产品生产淡季生产能力闲置,对地区经济的辐射作用和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有限。
2.4 农产品品牌过多、过杂,宣传成本高,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宜昌市各级政府和农业龙头企业十分重视品牌建设,并取得较大成绩。一个只有400万人口的城市在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中,拥有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20件,湖北省著名商标58件,宜昌市知名商标86件,“三品一标”产品达到712件,此外还有一些地理保护标志产品得到认证。以茶叶为例,宜昌市农业企业现有驰名商标4件,湖北省著名商标13件,知名商标近20件,还有众多不知名商标。然而,企业重品牌建设和产品认证轻宣传、轻品牌区分度的现象十分普遍。品牌过多、过杂,必然加大整体宣传成本,稀释宣传投入,人们难以记住品牌,进而影响品牌宣传效果和品牌效应,也会带来本地同类产品的过度竞争或无序竞争。
2.5 企业经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奇缺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农业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农村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老人,懂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民不多,其尤是缺乏农业科技人才和产业领军人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龙头企业的发展。
2.6 企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农业经营风险加大当前,农业龙头企业主要面临三大风险。首先,由于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不完善、监管不力、生产习惯和手段落后以及缺乏诚信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安全风险加大。其次,随着农产品全球市场的形成和国内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的恶性竞争,农业的市场风险也在增加。最后,农业还面临极大的自然风险。
此外,农资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极端天气导致的病虫害大面积发生,部分农业项目停留在指标数字上,没有切实可行的细化实施方案和长远规划;茶、果、酒等名优礼品市场萎缩、用工季节性短缺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3 提高重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政策建议
3.1 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产业聚集度和规模经济效益农业企业要发展,关键靠科技、人才、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畅通的营销网络,而这些要素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选择几个覆盖农户面较广的特色或优势产业,加大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投入。具体来说,政府的投入主要应该投向以下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交通条件的改善、土壤改良、标准种养基地建设与改造补贴等。二是农业科技和农产品安全,重点要支持农业科技开发、良种培育与推广、节能和节水灌溉、高效设施农业、农业标准化生产、生态保护、农产品病虫害的防治等。三是人才引进与劳动者技能培训。四是关于交易市场的培育和服务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闲散资金和工商资本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并对其予以担保和扶持。要健全有效的监管机制,注意防止和抑制工商资本的投机以及投资的非农化。
3.2 创新机制体制,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当前,资金、土地和人才短缺是制约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三大障碍。
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农业龙头企业要健全财务制度,重信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加强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开展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融资合作,建立企业(行业)资金互助社。第二,银行要结合农业龙头企业的实际,创新金融产品,如无形资产抵押贷款、经营权的质押、专利质押、票据贴现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企业联保、集团公司担保等,帮助它们解决融资困难。同时,简化审批手续,合理布局金融网点,根据农业经营的特点调整借贷条件、还贷方式和时间。第三,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需求给予担保或贷款贴息,同时引导它们参加农产品套期保值的期货交易,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直接发企业债券或上市融资。
土地是农业的基础,我国人均土地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用地难的现实。缓解用地难一是要节约集约用地,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集群发展,提高用地效率;鼓励企业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的潜力,拓宽用地空间,向空中、地下发展。二是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实现占补平衡。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市场,引导农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把土地和自建标准厂房、仓库出租给企业使用。四是要把解决用地难和推进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五是强化土地监管,加大对土地闲置和破坏行为的查处力度。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比较利益低下是其难以吸引人才的根本原因。当前,龙头企业主要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热爱“三农”的领军人才、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以及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普通劳动者。要选好对象,分层跟踪培养。首先,要提高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在职称评定、子女就学、医疗、住房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其次,通过农业创业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实用技术培育等多种形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劳动用工、安全生产、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综合执法检查,严厉查处企业拖欠克扣工资、违法超时加班等违法行为,维护普通劳动者合法权益。再次,要做好引智工作,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业企业工作。
3.3 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商品流通渠道农产品生长和生产销售的特点有利于完整产业链的形成,龙头企业通过体制和科技创新,可以把它从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从内在看,可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种子、肥料、农药、机械、产品研发和人员培训等核心产业链;从外在看,可以形成旅游、会展、博览、文化、交通、餐饮服务等关联产业。而产业链上的每一业态又可以向多个方向延伸。以宜昌茶产业为例,在生产上,可以把鲜叶做成绿茶、乌龙茶、宜红茶、黑茶等,把茶叶末、老茶叶、茶梗做成茶砖,还可以制作茶工艺品、茶枕、茶保健品、茶化妆品,并由此带动茶叶机械、茶叶保鲜剂、良种、有机肥、茶叶包装、科研培训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在销售上可以采取直销、代销、电子商务,连锁加盟等多种形式,由此带动物流、交通、茶文化、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要整合品牌,把本地同类特色产品整合在统一的品牌下打包宣传,从而降低整体宣传成本,避免恶性竞争;创新销售形式,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实现农超对接,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企业要杜绝商业欺诈,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
3.4 注重制度建设,化解农业经营风险化解农业面临的自然、市场和安全风险,从政府层面看,第一,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根据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三个层次要求,建立农产品标准体系。第二,通过开展动植物检疫、残存农药检测、农资质量和农产品鉴定,推进健康养殖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第三,强化监管,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第四,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加大对农业保费的补贴力度。从企业层面看,一是要生产安全的特色产品;二是树立品牌、细分市场、搞活流通;三是建立企业风险预警、防控和分担机制,及时化解各种风险;四是树立诚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
[1] 周维现,张秀生.找准农业产业化着力点[N].经济日报,2013-04-12(014).
[2] 刘承智.农企利益联结方式比较及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4(13):30-31.
[3] 王鑫.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激励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14(3):47-48.
伍业兵(1968- ),男,湖北松滋人,副教授,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14-11-19
S-9
A
0517-6611(2015)01-3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