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手法——以《寻找小糖人》为例

2015-12-18庞艳芳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高潮南非纪录片

庞艳芳

(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2013年,在第85届奥斯卡颁奖礼上,纪录片《寻找小糖人》以迷人的音乐和充满故事性的讲述方式在众多纪录片中脱颖而出,一举摘下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桂冠。这部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采取故事化的创作手法,将影片的记录性与故事性结合起来,使纪录片的观赏性大大增强。我们知道,大多数记录片易陷入一个误区:过分遵循所记录的现实,仅限于拼贴素材。因而很多纪录片容易使观众陷入一种冗长乏味的感觉中。纪录片《寻找小糖人》在遵循纪录片创作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故事化创作手法,使整个影片充满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一、创作有故事性的记录片的重要性

所谓故事化,一般指在坚持纪录片非虚构的前提下,移植和借鉴剧情片的结构方式,有意识地塑造人物、设置情节、设计高潮与悬念,并在后期剪辑中打乱原先的拍摄次序和采访节奏,使事件的发展进程显现出明显的戏剧效果。这种叙事方式主要用于表现正处于进行状态的悬而未决的事件。纪录片叙事中不虚构情节,但并不排斥情节化叙事;它虽然不为观众制作“虚拟现实”的梦境,但并不单纯地叙述现实生活的片断[1]。故事片与纪录片是电影的两种形态,充分的利用故事片的优势是纪录片发展的趋势。电影诞生之初,就是以一种记录形式出现的。电影的发明者卢米埃尔最初拍摄的电影仅限于记录,观众最初还感到新奇,后来热情就明显减退了,是法国人梅里埃拯救了电影,他用戏剧的手法拍电影,使电影充满了故事性。

纪录片的鼻祖弗拉哈迪早在1915年就开始拍摄他的关于爱斯基摩人家庭的人种学纪录片。当他返回多伦多剪辑他的影片时,不慎使得三万尺胶片起火燃烧。但他仍然保留有一部分负片,他筹钱重拍时一直放映这些胶片,这使他认识到他从前的素材是多么得平淡无趣。于是他认为自己必须以讲述故事的方式重新拍摄[2]。

中国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曾说:“我们的记录电影之所以较难进入院线,是因为这些影片在叙事方式和作品形态等方面都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如风格的相对统一和保守,尚未呈现出活跃的、开放的、多样化的表达方式。”[3]17

2010年,上海白玉兰国际纪录片影展主席应启明在分析国产纪录片的状况时指出:“纪录片的‘故事化’和故事片的‘记录化’其实是当今电影发展进程中的两股潮流。让中国的纪录片善于讲故事,这不仅仅是一种拍摄手法,更是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3]33

由此可见,故事性对于纪录片来说同样重要。而这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并不相悖,所谓纪录片的真实性是指:影片制作者用真实的素材编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努力使这个故事在保留真实性的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要远远超出将故事各要素相加之和所产生的效果[3]4。“现实事件在变为可传播的事件之前,必须要变成一个‘故事’。”[4]因而在遵循纪录片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将真实的素材进行艺术的加工,选取适当的叙事方式来结构影片,增加纪录片的故事性和可看性是纪录片工作者应考虑的问题。在纪录片《寻找小糖人》中,导演就深谙这个道理,这部纪录片以巧妙的叙事结构来增加影片的故事性,以动人的音乐来营造故事氛围,以有张力的人物语言来结构故事情节,同时在细节中彰显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二、巧妙的叙事结构增加影片的故事性

所谓叙事结构,是创作者根据主观体验感受和客观生活规律,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有步骤、有层次地将所选素材加以安排,进而形成的支撑纪录片各个部件的统一框架,作为影片中呈现出来的框架,叙事结构决定了影片整体的结构顺序[5]。

(一)因果倒叙的叙述方式增加影片悬念

与一般纪录片采用线性的因果顺序叙事不同,《寻找小糖人》采取的是从果到因,层层推进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为影片设置了悬念,使影片的故事性大大增强。

通常,电影若想营造神秘氛围,都可以将故事中的原因暂时隐藏下来,而只在情节中交代事件的结果[6]85。“罗德里格兹的这张唱片,《冷事实》发行了40年了,在南非,这是一张非常受欢迎的专辑,那是当时最火爆的专辑之一,但问题是,我们都不知道他到底是谁,其他的摇滚歌手我们都对其各种信息了如指掌,但是他呢?一片空白,然后我们了解到他是自杀了,他在舞台上把自己点着,在众目睽睽之下活活烧死了自己。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这已不仅仅是自杀,这大概算是摇滚史上最诡异的自杀了。”影片在“老糖”的这段叙述中开始,在这段叙述中,我们了解到这部影片也许是要带我们去探寻一位已故艺人的生平亦或他的死因。然而罗德里格兹是谁?他又为什么自杀?这些我们无从得知。这种在片头便让我们知道了“果”(罗德里格兹最后自杀了),之后再跟随影片去寻找“因”(为什么自杀)的叙事结构显然为影片增加了悬念,也使罗德里格兹充满了神秘性。

随后影片时空从南非回到美国密歇根的底特律,背景选择的则是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冷事实》的联合制作人丹尼斯·科菲和麦克·希尔多回忆初次见到罗德里格兹时的情境:“你只能看着他的背,他就在角落这么唱着”,“大雾弥漫的夜晚,有雾笛声传来,眼前都是看不穿的浓雾,还有如此的歌声,或许这可以迫使人们仔细听歌词,因为你完全看不到他的脸。”镜头随着他们的叙述呈现出一个雾气蒙蒙的夜晚和一个模糊的背影,这种氛围使影片看起来像侦探片一样使人紧张,也使罗德里格兹的神秘性再一次提升。

丹尼斯说:“那个时代,唯一与其媲美的作家歌手,或许只有鲍勃·迪伦了,只有他才能写得这么棒。”罗德里格兹第二张专辑《从现实中来》的制作人斯蒂芬·罗兰德认为:“他不仅仅是有才华,他就像一位智者,一位先知,远远多于一个音乐人的概念。”从他们的叙述中我们得知这并不是要讲一个俗套的关于怀才不遇的故事。但为什么没成功呢?观众和片中人物一样充满疑问。

“他就是这城市中游走的孤魂”,“我听说他帮人修屋顶,做一些施工的活”,“跟无家可归的人没什么两样”。这是底特律的酒保丹·迪马吉奥对罗德里格兹的描述。这样,在这些人对于罗德里格兹的叙述中,一个逐渐清晰却仍然充满神秘的形象逐渐形成。

在美国的采访结束后,影片带领观众来到南非,然后是唱片行老板“老糖”、音乐人威廉·莫勒谈及罗德里格兹的音乐在南非的影响。与在美国的失败恰恰相反,在这里他的专辑倍受欢迎,不过叙事仍在推进,因为至此影片仍没有说明罗德里格兹为何自杀。伴随着“老糖”和音乐记者克雷格“寻找”罗德里格兹的过程,故事也在层层推进,而到高潮部分才得知罗德里格兹并没有死。这时所有的谜底才解开,影片也已经进行了大半部分。之前罗德里格兹都是以一个“自杀者”的身份出现的,观众对于故事的所有期待都是限定在“他为什么自杀”这个已知的疑惑中,而带着这样的好奇去“寻找”,结果却发现是导演为我们设置了一个“陷阱”。

不过在罗德里格兹本人在镜头上出现以后,影片的叙事并没有陷入乏味和平淡,而是通过他的三个女儿对父亲日常生活的描述和罗德里格兹回南非开演唱会的影片资料来扩展影片的内容,使罗德里格兹的形象更加饱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并逐渐揭示了影片的主题:一个人该怎样对待生活?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二)两次高潮的安排使故事跌宕起伏

叙事通过将剧情推向高潮来解决因果关系中的问题[6]85。高潮是影片情绪的最高点。《寻找小糖人》对于高潮的安排同样十分的巧妙,可以说是出现了两次高潮。两次高潮出现的时间和背景并不相同。第一次高潮伴随“罗德里格兹并没死”这一真相大白而出现,第二次高潮则是对影片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的一种升华。

在第一个高潮之前,也就是“老糖”和克雷格找到罗德里格兹之前,影片的整个叙事充满了悬念,因而这个高潮无疑是作为解答悬念而出现的,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也是结尾。但影片却没有仅仅止步于此,另一个故事才刚开始。在罗德里格兹打开窗子出现在镜头里后(这也是罗德里格兹本人在影片中初次露面),影片开始从他本人以及他的亲人的述说中进一步挖掘罗德里格兹的人物形象。尽管由于前半部分设置的悬念的解开,影片已经没有步步推进的侦探式的快感,但在这些平静的叙述中,影片的深度意义开始呈现,从女儿们对父亲的描述中,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人,“他总是支持为人民做实事,那些声音或许会被埋没的人,或者没有机会站出来说话的人”,“做一些别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会带着一身的尘土和木屑回到家里,在长长的一整天工作以后”,“他没有享受各种服务设施之类的,也没有睡在那个超大的床上,我发现他蜷缩在椅子上睡,他只是觉得没有必要让别人再多整理一张床”。在女儿们对他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这位传奇人物在生活中是怎样的人,这是一位善良的、为生活辛苦劳作却没有怨言的人。这时候观众甚至会忘记影片前半段对罗德里格兹传奇的描述,与那位可以与鲍勃·迪伦相并提的音乐人相比,这是另一段传奇的人生,就像他女儿所说的:“爸爸说他有两个人生,就像马车变成南瓜车一样。”当影片回放罗德里格兹重回南非开演唱会时的现场录像时,伴随着现场狂热的气氛,整部影片再次被带到高潮。

“他的脸上都是宁静,就像他终于到达了那个地方,他一生都在寻找的地方。‘家’在于你是否认同它,这个人住在地球的另一边,完全不同的地方,但却像是他在这里找到了家。”这时,影片的主题得到升华,这位在美国无人问津的音乐人默默地度过自己的生活,在地球的另一边——南非,他的音乐却影响了一代人,到岁月蹉跎之际,他重新登上舞台为痴迷他的歌迷演唱。“我想他从一个流浪者变成了他真正的样子。因为他又找回了自己过去的样子,舞台上的音乐人为歌迷演唱。”而这也是影片告诉我们的——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三)纵向推进,横向扩充,增加故事的饱满度

《寻找小糖人》整体上是沿着一条纵向的叙事线,递进式地推进故事的发展,这条线大致就是罗德里格兹的唱片在美国无人问津,在南非却倍受欢迎→唱片发行商“老糖”得知这一奇怪的事实开始追寻罗德里格兹的信息,但却一无所获→一次偶然的机会联系到音乐记者克雷格,俩人共同寻找→发现罗德里格兹并没死→联系到罗德里格兹并邀请他去南非开演唱会。

这条纵向叙事线是随着时间和事件的进展而递进的,与此同时,内容横向地扩充使故事更加的饱满。首先,在影片前段通过罗德里格兹以前的各个制片人的叙述,得知罗德里格兹的音乐之前在美国的境遇并不乐观,当镜头转向南非时通过“老糖”的叙述得知罗德里格兹的音乐在这里非常火爆,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不仅仅是事件的推进,也是一种横向的比较,这种强烈的对比赋予了这件事以传奇性。而在寻找罗德里格兹的过程中,横向叙事又加入了南非反种族隔离这段政治历史,告知观众罗德里格兹的音乐在南非受欢迎的原因,扩充了故事的内容。而影片的最后部分,“老糖”讲述了在这个过程中,罗德里格兹的大女儿与保镖结婚了并且有了一个孩子,而他本人曾经是一名珠宝商,现在来到开普敦开了一家音乐店。这些也只是“题外话”,但是就像“老糖”所说:“我们的生活都有了很多改变,但除了一个人以外,那就是罗德里格兹。对他来说,一切都未曾改变。过去的生活就是现在的生活。”这也形成一种横向对比,也算是对于罗德里格兹现状的一个交代。

无论是倒叙式的叙述方式、高潮的设置或是纵横交错的叙事脉络,巧妙的叙事结构无疑是《寻找小糖人》吸引观众和致胜的关键。这同时也是如何安排纪录片素材,营造故事性的关键,显然,合理地安排叙事结构是讲一个好故事的基础。

三、通过人物充满张力的语言来结构故事情节

一部电影的情节构成可以是多样的,画面、人物动作、人物语言等等都可以作为故事的情节推动事件的进程。纪录片的情节构成也不例外,直观的画面表现,旁白的解说,人物采访等等都可以作为情节元素来结构影片。在纪录片《寻找小糖人》中,由于是在追溯一件事情,所以没有直观的画面呈现,这时候人物的语言填充了这些缺失的画面。在这部纪录片中,情节主要是由人物语言构成的,影片以此来完成追溯事件的过程。

人物语言讲述故事是最生动的,也是最难把握的。因为纪录片中的人物是日常的即兴讲述,口语的表达往往易于陷入一种拖沓、琐碎的状态,而每个人的性格又难以把握,因而在选择人物语言作为情节构成推进故事发展时,对于语言张力的把握就十分重要了。当然,如果能够把握好这些因素,用有张力的人物语言来结构纪录片会比旁白的使用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张力。《寻找小糖人》时长1小时26分钟,大篇幅都是对于人物的采访。这部纪录片拍摄了整整六年的时间,人物采访是从大篇幅的拍摄中摘出来的,语言非常精炼。它们充当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并且深化了影片的内涵。

影片从“老糖”的叙述中引出罗德里格兹,到罗德里格兹的制片人对他的描述,这位音乐家的形象在这些人的语言描述中逐渐形成,“我们觉得他就是城市里的诗人,把所见所闻写成诗放进音乐里”,“他不仅仅是有才华,他就像一位智者,一位先知,远远多于一个音乐人的概念”。像这种通过相关人物来描述罗德里格兹的语言比直接表现他本人的日常生活更有张力,并且符合本片的叙事结构,即营造悬念。叙事可以通过控制故事内容的信息范围而达到强有力的效果。限制型叙事易于给观众创造出更大的好奇和惊讶[6]93。运用多个叙述者来传达故事信息拥有许多功能,它提供了真实的描述,并且呈现出罗德里格兹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个策略暗示了本片的形式结构,当不同的叙述者讲述他们对于罗德里格兹的印象时,影片一方面用他们的语言来传达故事信息,同时也隐藏了故事信息,因为这使我们了解到没有任何说法能够解释这件事情并且说清罗德里格兹的一生。

而影片的结尾是在罗德里格兹的同事瑞克·埃莫森的叙述中结束的:“他告诉我们的是,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他承受所有的煎熬和痛苦,所有的困扰和疑惑,把这些痛苦变成美好的事物。他就像一只蚕,有了这些原料,对他们进行加工改变,然后得到以前没有的东西,那些美好的、永恒的、超然的东西。他做了这些,代表着一种人类的精神,告诉你什么是可能性,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这是我的选择。”这段人物语言升华了影片的主题,绝不逊色于旁白解说。由此可见,人物语言在这部影片中占据了绝对的位置,即作为情节配合叙事结构,构成故事进程,深化故事主题,增强故事的饱满度。

四、音乐参与叙事,营造故事氛围

在纪录片里,音乐可以成为全片结构的组成元素,与影像共同完成纪录的传达和表现。当纪录对象呈现的情感达到某个爆发点时,如果能够恰当地加入音乐,那么音乐参与叙事的表现力也就出现了。同时,音乐在纪录片中的合理运用可使纪录片本身产生节奏。恰当的节奏不仅仅使其叙事结构更加严谨,而且使观众对叙事脉络也有更透彻的了解,从而更有利于观众的解读和欣赏[7]。

在纪录片《寻找小糖人》中,本身讲述的就是一名音乐人的故事,所以音乐的作用贯穿始终,它不仅直接参与叙事,也营造了讲述故事的氛围。影片的开始就伴随着“老糖”播放的《糖人》开始,斯蒂芬·罗兰德在说到罗德里格兹时认为:“他不仅仅是有才华,他就像一位智者,一位先知,远远多于一个音乐人的概念。”这时他放了一首罗德里格兹的《因为》,他说这是罗德里格兹录过的最后一首歌,就像歌词中所唱:“因为我丢了工作,就在离圣诞两周前。”罗德里格兹在圣诞前两周被解聘了。在这里,音乐直接参与了叙事,他的歌就好像带有某种预知性,与现实事件接壤,“因为他们告诉我,每个人都要付清欠款”。这首悲伤的歌以及生活化的歌词让我们体会到当时的罗德里格兹并不乐观的境遇和无比压抑的心情。在插入南非反种族隔离这个政治事件的时候,罗德里格兹的音乐《反体制蓝调》直接参与并影响了这场运动,“我打开窗户听新闻,耳边只有体制下的音乐”。他给被封闭的南非人传来了自由的声音,“影响了南非人,那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从南非白人圈内发出了反体制的声音,这些年轻的南非人,他们会告诉你,他们是受罗德里格兹的影响的”。另外还有像“老糖”寻找罗德里格兹的过程中,从他的歌《无法逃离》等等歌词中寻找信息线索。当他的女儿说到贫穷是阶级和偏见的来源时,直接响起罗德里格兹的《最恶心的歌》。在影片呈现罗德里格兹走在雪地的长镜头时,音乐《街头男孩》“街头男孩,你在外太久了,街头男孩,是时候回家了。街头男孩,你这样会孤独终老……”仿佛在诉说着他此时的心境。而影片最后,罗德里格兹回到南非开演唱会,音乐再一次带观众走向故事的高潮。

除了直接的叙事,音乐还能对故事氛围营造直观的感受。从罗德里格兹以前的制作人的口述中我们得知罗德里格兹在美国的境遇并不乐观,在这部分,选取的音乐如《你的苦恼》《因为》也是忧郁的,而当时空转换到南非时,一首轻快的《我在想》直接将影片基调又带向乐观,而这与罗德里格兹的音乐在南非倍受欢迎这样一个事实相映成趣。

另外,背景音乐也在营造故事氛围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影片开头制作人丹尼斯·科菲和麦克·希尔多在讲到初次见到罗德里格兹时,整个叙事和画面是一种神秘的、充满悬念的氛围,而这时似侦探片的背景音乐使这种氛围更加浓烈,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类似侦探片的开场。而影片中部,当罗德里格兹本人出现在镜头上时,背景音乐是宁静舒缓的《桑德瑞文小夜曲》,这也烘托了此时的罗德里格兹平静的内心。

综上所述,通过对情节、叙事结构以及音乐的安排,《寻找小糖人》在纪录片的基础上采用故事化的创作手法,成功地讲述了一个充满悬念、意味深刻的故事。当然,这种故事化创作手法与故事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故事化创作手法是在纪录片的基础上,也就是在遵循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作,是为了使纪录片增强可看性,影片中真实的录像资料以及现场访问的镜头也在提醒我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总之,探索适宜观众审美接受的创作手法是纪录片发展所必须考虑的,《寻找小糖人》对于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方式的探索值得国内纪录片工作者学习。

[1]雷蔚真.电视纪实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26.

[2]迈克尔·拉毕格.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M].4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9.

[3]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2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4]钟大年,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1.

[5]王硕.真实与艺术——兼论纪录片《寻找小糖人》的艺术特色[J].电影评介,2013(12):57-59.

[6]大卫·波德维尔,克莉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张欣.纪录片音乐的特征与价值探析[J].中国电视,2013(10):67-69.

猜你喜欢

高潮南非纪录片
百折再看高潮来
南非的车灯会说话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南非居大不易必备经历:被抢劫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南非经济17年来首度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