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天寿花鸟画分析和研究

2015-12-18寿觉生浙江外国语学院31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4期
关键词:潘天寿大块细雨

寿觉生(浙江外国语学院 310000)

一、前言

1897年3月14日潘天寿出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冠庄村。这位年轻人,是当代中国画坛的大师,是继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之后传统绘画的集大成者。近当代花鸟画自吴昌硕一出,风靡数十年,大江南北,名家学子无不出其门下。

二、潘天寿绘画成就

唯潘天寿能于大匠门庭,如来佛掌跳出,自开户门、自为言声,向我们展现了花鸟画的崭新风貌、别样天地。看潘天寿的画,首先感觉到的是它的气势磅礴、雄浑雅健、真力内充、光怪陆离。如对范宽《溪山行旅图》、李唐《万壑松风图》那样的高山奇峰,重岭深谷的气魄、力量、震撼。花鸟画所表现的总是花草鸟禽的争艳斗芳、清丽逸秀、淡致风雅、阿娜多姿、千百风情。而潘天寿欲在花鸟画原来的格局样式、情趣风貌外开创不同古今的新样式,奇面貌、高境界。令今人后者看到了自古以来,未能在花鸟画中展现出来的至大、至刚、至重、至浑、至正的大景象,艺至大美可谓止绝矣。

潘天寿绘画成就首先在于他的创造。在于他对传统的继承,他的善学与大胆变革。他早年与当时几乎所有的花鸟画家一样,倾心于吴昌硕,临习其作。但潘天寿自习画初就显露出其特立独行,不受羁束,不为古今他人理法约缚的个性。所以他从不囿于一点一划,外形表象的摹追,不求形似而唯求意韵精神,笔墨格调。所以吴昌硕对其大加赞赏:“阿寿学我最象,跳开去离我最远,大气也。”

古人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又云:“人品既高矣。笔墨不得不高,气韵不得不至”。潘天寿繪画的气韵格调,全在于其人品之高,学问之广博,修养之涵炼。除绘画外,与文学、哲学、诗歌、史论、书法篆刻、无所不涉,无所不精。潘天寿早在三十年代,就编写了《中国绘画史》及《中国书法史》,他的画论专著《听天阁画谈随笔》,是極有学术价值的绘画理论著作。他的诗词一如其画,奇峭绝险、思诡意瑰,开合纵横,有李贺之意趣神机。他与书法更是终身不倦,习练不辍,可以数日不作画,不可一日不习书。而潘天寿的书法风格、成就、地位一如其画,独异百家,风格特立,高古崛奇。他于古篆、隶书、行草均有极高成就。他的隶书、特奇绝高,古意盎然,极适合题画,开隶书新风貌。他的行草,奇正相生、参差有致、硬劲峻拔。因为他在诗、文、书、篆,四方面的全面才能及成就,所以,他的题款也是风格独具,自树一帜的。

潘天寿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还在他兼擅指墨。潘天寿大胆运用刚硬方劲之笔,因而使其画展现全新图貌。但方简刚硬之笔,总易存外露、刻削之病。何以能得其所长而避其所短,一方面在于其把握笔墨的能力与高妙,更在于其擅指墨。指墨最适合潘天寿简拙硬刚,外拓奇强,具有现代意义的表现陈式,既能得如“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那般的极其厚重拙硬,凝炼如铁一般透纸入木的线条,又避免了露、板、僵、死、刻那样的弊端流习。用他自己的话,“使指意化刻露为松动,化平板为灵活,化光滑为凝重,这样,也可以得到它独特的气韵神情的。”又言“作毛笔画外间作指画何哉?为求指笔间运用技法之不同,笔情指趣之相异,互为印证耳。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为求变而用指墨,通过指墨而达到艺术之变,从而成就艺术之创造。

三、分析和研究花鸟画《细雨鱼儿出》图

潘天寿花鸟画在表现形式,题材上的一个大特点,一个别举是山水与花鸟相结合,把花鸟置局部山水景色中,展现更为生动、多彩、丰富的景象,开拓了花鸟画表现新天地、新途径。如《小龙湫》《灵岩涧一角图》等,而《细雨鱼儿出》(见图1)更是典型的山水与花鸟相结合的少见的指墨佳作。此画作于1960年,潘天寿63岁。画面由岩石,溪流、荷花、游鱼等组成。不是通常那种截枝花鸟画,那种京剧“亮相式”的陈式样态,而是一种景物意象融合的妙景。游鱼泉石是潘天寿喜画的山水花鸟融合的题材,看《细雨鱼儿出》,夏日清晨,细雨渐止,山石溪流间露气水霰,与晨光交融。荷花挂着露珠,秀静净怡,氤氲成气。大块岩石,雨透露侵,郁苍浑然,鱼儿从岩石荷花丛中,泉水清流间,悠然游出。在花鸟画家中,擅长山水,风格最为奇特大气的要数潘天寿了,此画中占一半主要位置的石头,与以往大不相同,在保持了固有厚实奇拙的所长上,增加了蕴藉,含蓄,苍润。不仅以一慣的浓墨劲笔钩石,以淡墨抹涂增石之体块厚实,还在石上施以焦墨苔点,进行积墨。潘天寿的苔点承于石涛,石涛关于用点,有极其精辟之论,囊括了古代数十种点法,而潘天寿则于此之外,别出心裁,独创了“点上加点法”。并从黄宾虹浑厚华滋的积墨点缀中有所悟,形成了他独特的积墨、破墨法,而此画中,岩石水藻及游鱼荷花,都尽其泼墨、破墨、积墨之能。如画荷叶,不同以往纯以浓墨或淡墨,而以“破”“积”墨之法,以淡花青与淡墨相融后,泼抹成大块荷叶,稍后以浓墨勾勒、点积,出水之荷跃然纸上,亮显眼前。极得荷花雨露中婀娜秀姿,直可引得蜂忙蜻立,挹香溢珠。潘天寿如八大山人,也擅画鱼,特以指墨画鱼最为奇绝,此画中二游鱼,姿态各异,以利索之线勾出,特别是几点积墨,即表现出鳜鱼之特点,又大增趣意,令人玩味。因为刻划布置极为精心,层次特别丰富,色彩倍显缤纷,所以此幅作品在潘天寿作品中独具一格,极为难得。潘天寿对《细雨鱼儿出》的创作极为满意,所以,他在画上方特以其最擅长,最有个性的隶书,横题杜甫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绘画与书法相得益彰,互映生辉,画至此堪称完美。

四、分析和研究花鸟画《墨鸡图》图

图1

《墨鸡图》(见图2),创作于64年,潘天寿67岁,是创作生命结束的前二年。潘天寿除喜画鹰、鸟、鱼、猫、牛、蛙等禽动物,还喜画鸡,特别是大母鸡。潘天寿以拙简胜,以大块墨团画出,方显出其画之强烈奇倔。特别是指墨在鸡身形大块墨团中,最适合施展其破墨积墨之长,所以他画鸡是有着极高艺术魅力及价值。《墨鸡图》正中,墨鸡立于大石上,下侧有竹枝伸出,背后皆为空白,这是潘天寿慣用的构图。潘天寿的鸟、虫、禽趣意,全出于八大山人,而更超于怪拙、强烈。其妙不仅在于他用笔之重,还在于用墨之妙、之重、之变化,这是潘天寿不同,并高于历代前辈大家之处,是其风格重要特征。此作就是利用此擅长,用指墨精心而成。作墨鸡一如其所擅方法,淡宿墨抹泼成鸡身、用稍浓墨,接画出鸡尾,最后用焦墨硬拙之线勾勒出睛、嘴、脚,在鸡身上积上焦墨点,从而使笔墨层次极其丰富,墨色极为浑厚、清致,丰富与高雅。墨鸡下方的磐石,固然也是潘天寿极拿手的,简单一二根线,沉着而痛快,再敷以明亮、暧泽、醒目、稳重之赭石,画面顿显得风采。赭石是中国画最重要,最具特色的颜色,也是潘天寿画中最重要、最喜用、最擅用的。大块赭石色极难用,特别是仅以几根轮廓线的大石,着以赭石,他人肯定不行,易于火气与平板。我们看其代表作,大幅巨障,多用赭色,无不光耀生辉。潘天寿于中国画空间处理,大有特色,极有所长。他善用空白,他自言“我落墨处黑,我着眼处却在白”,世人往往着眼于有,唯见于实,用力于黑,不知有生于无,实出于虚,黑显于白。故智者善用于虚,以虚显实,计白当黑。此画中背景,留大块空白,仅题以款识,而无限景色已在其中。

图2

五、结语

如今,潘天寿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潘天寿的艺术将长留天地间,永传百代人。我们面对他的绘画及其学术精神,不仅得到无尽的艺术享受,精神充实,更要有所启发与指引。我们要像潘天寿那样,涵养陶冶人品,博取广纳学问。“师古人”而深掘传统,“师造化”而贴近生活,守常知变,借古开今,从潘天寿等前辈大师手中,接过中国画这一传统文化之薪火,承传光大,生生不灭,以至永远。

[1]汪小洋.《潘天寿》.古吴轩出版社,2001.8.

[2]潘天寿.《潘天寿书画集》上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2.

猜你喜欢

潘天寿大块细雨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细雨润物迎春》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细雨灯花落
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赏初春细雨有怀
吴昌硕与潘天寿的忘年交
南城三义
V先生的幻想世界
用大块肉做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