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在博尔赫斯说的天堂
2015-12-17周丹
周丹
这里有世界上唯一一座以国际冠名的青少年图书馆,也有耗费巨资建成的斯图加特市图书馆,它们成为市民乃至世界各地研究者的天堂,也成为当地的经典建筑。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经如此评价图书馆:“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阅读已经融入当地人生活中的德国,图书馆也是国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据统计,德国有1.4万多个图书馆,藏书约1.29亿册。这里有世界上唯一一座以国际冠名的青少年图书馆,也有耗费巨资建成的斯图加特市图书馆,它们成为市民乃至世界各地研究者的天堂,也成为当地的经典建筑。
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
看到世界不同的存在
穿过一片绿树青草环绕的小湖,来到一个宫殿式的建筑面前,这里就是借由宫殿改造而成的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了。
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创建于二战之后,创始人叶拉曼女士是斯图加特的犹太裔。在希特勒的高压统治时期,叶拉曼曾经流亡。二战结束后,德国政府希望那些遭到迫害、流亡在外的德国人回国。叶拉曼开着吉普车在千疮百孔的德国穿行,看到废墟中的那些孩子,叶拉曼深受触动,她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她决定为孩子们创建一所国际性的图书馆。于是她挨家去出版社拜访:我想建一座图书馆,但是我没钱,希望你们能够免费提供一些图书。
1949年,叶拉曼从各家出版社征集到了5000本书,她将这些书在慕尼黑艺术之家展览,并用戏剧、音乐等形式围绕图书开展活动。这成为很多儿童成年后美好的回忆:到了寒冷的冬天,家里甚至没有取暖的地方;但艺术之家不仅温暖,还有书可以免费观看,并且可以参与到各种戏剧、音乐活动中去。
艺术之家的图书和活动成为国际青少年图书馆的雏形。渡过了最初的筹备期后,国际青少年图书馆每年都能从数百家世界各地的出版社收到捐赠图书,每年约有1.5万册。随着捐赠图书的纷纷涌来,有越来越多的的妈妈、孩子、老师们走进艺术之家,这里已经容纳不了这么多图书和读者了,叶拉曼开始寻找更大的地方。她找到了一个破败的宫殿,在那里建了一个地下室,用来容纳60多万册的图书。1983年,国际青少年图书馆迁址到现在所在的地方。
在柏林、法兰克福等地,有很多德国本土的少儿类图书馆,但以“国际”冠名的只有慕尼黑的这一家,它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国际青少年图书馆。
国际青少年图书馆从建馆之初就志在给它的读者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通过阅读,他们不仅能知道自己身边发生了什么,还能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为了能让更多国家的儿童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国际青少年图书馆每年都会请来各种语言的编辑,阅读该类语言的图书并向其他国家的译者、出版人、图书馆员推荐。这些推荐的书目会被做成精美的图册,这就是他们的白乌鸦计划。除此之外,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研究者都可以申请奖学金来此学习、研究。接受国际青少年图书馆资助的人,可以利用图书馆的丰富藏书、资料,完成论文、报告。文学、语言学、绘画史、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民间文学、图书馆学……这些学科的研究者都能在这里找到研究的灵感和学术上的新发现。
在参观拜访时,正巧遇到了“你好,亲爱的敌人”展览。这个展览取名于同名图画书,意在向孩子们传达关于战争、偏见的思考。展区里没有完整的房子,只有墙和难民住的帐篷之类。展出的图画书《你好,亲爱的敌人》《爱花的牛》《小红小蓝》等,让阅读者从中体会看待世界不同的视角,让孩子了解战争并讨论如何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在2015年10月底撤展之后,该主题的展览还将在全球各地的歌德学院巡展,带给全世界的儿童。
斯图加特图书馆:
人与人、人与书在此相逢
图书馆是德国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站到达的是斯图加特市立图书馆。这座斥资7900万欧元重建、2011年重新开放的图书馆被亲切地称为“书魔方”,它是一个长、宽、高都是40米的建筑。
为了保证整个斯图加特市的市民都能享受阅读图书的权利,除了书魔方这部分主体建筑外,斯图加特图书馆还在全市设有17家分馆、两辆移动服务车。斯图加特图书馆总部除周日不开放之外,工作日营业时间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成为德国开放时间最长的图书馆。作为市立图书馆,斯图加特图书馆不是专业的文献图书馆,而是面对大众阅读的公共图书馆。
斯图加特市政府每年为图书馆投入2000万欧元,用于购买设备、支付分馆的房租、人员开支,其中购书预算在120万欧元左右,一半用于主馆,一半用于其他馆。图书馆提供130万种(其中总馆50万种)包括纸质书、视听文件、电子书、艺术品等在内的可外借品类,每年外借次数650万次。
斯图加特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11年建成的新馆完全按照对称的原理建造,一共有四个通道可以进入图书馆。
在一层服务大厅,图书馆服务的功能都能得到实现:借阅、还书、检索等。其中,斯图加特图书馆的自助还书系统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在还书箱的指示灯由红变绿后就可以把书放进去,图书进入自动传输系统,这个系统会把书带到原来的在架位置。
图书馆的整体建筑呈漏斗形,最下面的四层是完全镂空的,是图书馆的“心脏”。所有的主题图书围绕着“心脏”的四周展开,在“心脏”的中间是一个小的喷泉。这个设计的初衷“并不需要它具备图书馆的具体功能,它可以带给读者艺术的想象和冲动,像留白一样给读者留下一些印象。”
从2层开始,图书馆围绕“心脏”陈列着按主题划分的各类图书:音乐、儿童、生命生活、知识、世界、文学、管理、艺术。
每一层选择的书架和陈列设计、标识、导览都非常简洁,读者可以很便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主题的书、电子书、CD、电影等。
斯图加特图书馆还发明了一种服务读者的媒体柜:凡持有图书馆借阅卡的读者,都可以到媒体柜借阅随身听、电脑等电子设备。在斯图加特图书馆,固定在某一个位置的电脑、阅读器等电子设备是非常少的。通过媒体柜,这些设备都可以流动起来,实现了移动化。其中,在一层服务大厅的媒体柜可提供24小时借还服务。
在三层的儿童馆,除了保持一贯的简洁风格之外,儿童书架的设计完全考虑到儿童的感知,从高度上、视觉上进行区分。放眼看去,有蓝色的、绿色的不同区域,以免孩子“陷入到书架和书的海洋之中”,保证儿童的视野开阔,娱乐与阅读融为一体。在儿童阅读服务方面,斯图加特图书馆向公众开放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与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机构合作,举办很多诸如促进儿童语言形成与发展、阅读促进等方面的活动。全年举办活动500场左右,有时候学校老师带领学生来,有时则需要工作人员的引领和指导。每到周末,父母、祖父母会带着孩子在此度过一段愉快的阅读时光。亲子共读对儿童发展的好处在此得到充足重视,在参观的现场,就有很多孩子在爷爷、爸爸或妈妈的陪同下,在阅读的世界里沉浸。据了解,儿童馆提供约30种不同语言的童书。
四层以上的图书围绕着“心脏”陈列,通过台阶的收缩、阅读区的划分,共同构成一个漏斗的形状。这里有来自全世界的文学、艺术类图书,这些图书的颜色、构图也构成整个图书馆建筑的一部分。在斯图加特图书馆有一个咖啡馆,那里雇用的工作人员,身体都是有残疾的。同时,在这里还可以举办婚礼、孩子的洗礼等。参观的当天,就有一对新人在此举办婚礼,安静、有序。图书馆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场所,在这里可以看到真实存在的书以及围绕书的产品,每年举办的活动则让人和书、和话题产生互动,构成一种对话。
艺术品借阅服务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图书馆是承担这项功能的重要机构。40年来,斯图加特市图书馆内收藏了2000多种德国当代艺术家的艺术品原件,供读者借阅。这2000多件艺术品囊括了德国近40年所有艺术潮流的代表作。读者可以花4欧元办一张艺术品借阅月卡或者用18欧办一张年卡,每外借一个画作,还需要付2欧元的保险。有很多医生会从这里借一些原件,挂在自己的诊室门口,供无聊候诊的病人打发时间。教课的老师、临摹的学生、招待朋友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从这里借阅。这对公众的艺术品鉴赏是一种普及。
作为一家大众类图书馆,文学、儿童文学、语言类图书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图书种类,与纸质书相对应,目前电子书的借阅需求也越来越大。随着近日难民的涌入,语言类图书更受欢迎,“掌握语言是这些难民迫切的需求”。相对于借阅量来说,图书馆员们更在意的是读者的入馆次数。“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图书馆就是一个大社区,每个人到这里来可以结识不同的书和人,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感谢德国图书信息中心组织的出版人研修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