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汉合班模式下新疆高校地方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5-12-17谢卫国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关键词:民汉民族宗教教程

杨 群 谢卫国

(新疆医科大学 人文社科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本文中的新疆高校地方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以下简称 《教程》)。《教程》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于2007年2月根据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05方案”精神,将原来的三门地方性课程《新疆地方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科学无神论教程》进行整合而形成的一门新课程。《教程》作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是最具中国特色和新疆地方性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地学习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使各民族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新疆历史,了解新疆区情,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与政策,增强“四个认同”意识(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中华民族凝聚力,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程》在新疆各高校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们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提高《教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新疆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提升,以民汉合班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新疆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民汉合班”是指把民汉学生统一编班,通过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核标准等方式进行培养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以往汉语言教学班级中插入 “民考汉”、“民转汉”、“双语班”等学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1]。 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少数大民族学生的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这种模式为各民族学生的接触与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对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给《教程》的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亟待关注。

一、民汉合班模式下《教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能力较低。

民汉合班教学中,少数民族大学生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语言差异性问题。近年来,随着新疆地区大力发展“双语教育”和“预科培养”,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在汉语水平资格考试中达到了基本要求。但是,在课堂中我们发现,依然有一部分学生的汉语水平资格考试并没有达到要求,甚至部分学生虽然汉语考试成绩达到了一定的要求,实际的汉语交际水平依然很低,听不懂老师的授课内容,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老师照顾少数民族学生听课质量,采用如放慢语速、大量的书写板书、反复解释等方式,汉族学生又会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二)教材整体难度过高,不适合作为高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第一,从《教程》内容来看,它涉及历史、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和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而教材的编写以专题化方式呈现,特别是历史部分打乱了时间轴线,很多学生因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很难看明白教材内容。

第二,《教程》的编写忽略了新疆地方文化的特殊性。新疆历史中人名、地名和地方文化中的特殊词汇在教材中缺乏相应的语义解释和维汉互译。如对“阿古柏”的翻译,如果没有相应的维语标注,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不知道所谓何人;“麻扎”一词也是如此。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自学兴趣。

(三)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比较大,增加了授课的难度。

民汉学生因生源地和自身文化不同,文化差异性较大。汉族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认知程度比较高,而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关注新疆地方历史与本民族文化,这也给老师的案例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四)民汉合班对老师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提出了挑战。

第一,就民族老师而言,有一部分民族老师的汉语能力和知识储备不足,很难满足汉族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二,就汉族老师而言,其要强化教学效果,增进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需要一定的少数民族语言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而这对于很多老师来说都是很欠缺的。

二、强化民汉合班班级《教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被定位为课堂教育中话语权的主导者,学生成为被动的倾听者和接受者,这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程》课程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对新疆历史和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讲解,让学生正确地认知新疆历史,以及党和国家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五观”和“四个认同”。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要有问题意识,时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的问题。因此,强化《教程》的教学效果,凸现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民汉合班的有利资源,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对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认同、强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民汉合班教学应该逐步推进。

民汉合班教育模式的实施,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少数大民族学生的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因此,民汉合班教学的推进应该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语言能力逐步推进,而不能搞“一刀切”,单纯为了合班而合班。

(三)《教程》课程的教材编写必须要求明确的定位。

第一,《教程》作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之一,它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并非某一特定专业,而是涉及各个专业和各民族的大学生,因此教材的编写必须要线索明晰、目的明确。为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强化各民族大学生的教学效果,尽量对新疆历史中人名、地名和地方文化中的特殊词汇作相应的语义解释和维汉互译。

第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其所涉及的内容必须科学严谨。如:在教材中提到“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现了一些影响民族团结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有:……三是随着人口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进入少数民族地区经商务工的汉族人口,出现了对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缺乏理解和尊重的某些情况[2]P87。近年来,伴随着我们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民族人口的区域性流动日益加大,在这一过程中,不单单会出现汉族对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缺乏理解的现象,还会出现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甚至是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等的不理解现象,对现象的认知在教材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单一化的描述,把问题归结在某一方面。

(四)尽快编写与《教程》配套的教辅材料。

因受课时等条件的限制,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做到面面俱到。所以,编写相应的教辅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有关热点、难点的解读,急需相应的材料作为辅助。

(五)强化师资培训的力度和范围。

第一,对从事《教程》教学工作的少数民族老师继续加强汉语授课能力的培养。汉语能力的培训不能仅限于HSK的考试,应根据民汉合班的需求,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教程》专业授课能力的汉语培训。

第二,基于《教程》在新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独特地位和课程体系所涉及内容的复杂性,应该有计划地对代课老师的进行系统化的专业培训。

总之,民汉合班《教程》教学面临的情况比较复杂,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在《教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对于我们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增强“四个认同”意识和政治鉴别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在新疆当地的语言习惯中,“少数民族”(或“民族”)一词并非指中国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其意义更多指的是新疆世居的各少数民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甚至等同于“穆斯林”;余者皆为“汉族”。而“少数民族师生”(或民族师生)往往指代的是母语非汉语的新疆各少数民族师生;余者皆为“汉族师生”,本文也沿用此惯例。

[1]张钦.试谈“民汉一体化#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问题.教育在线,2011年第7期.

[2]杨发仁,徐玉,主编.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猜你喜欢

民汉民族宗教教程
杨宁在省民族宗教委调研时强调努力开创我省民族宗教工作新局面
跨国民族宗教因素与丝绸之路的和平共建
民族地区高校民汉合宿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
《阅读教程》三、四册修辞格分析
新疆高校民汉合班中的维吾尔族普通话普及度抽样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
习仲勋的民族宗教统战思想探析
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民族宗教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