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构建

2015-12-17张文远刘爱萍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院校职业

张文远 刘爱萍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构建

张文远 刘爱萍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职业生涯教育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及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对提高学生就业率及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该门课程目前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中还存在较多问题,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阻碍作用,因此必须科学构建教育体系,以求实效。

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教育 体系构建

目前,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职业生涯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该门课程已经成为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之一[1]。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充分激发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意识,促进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促进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规划能力等全面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未来职业发展力。本文主要以建筑类专业群为例,对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建立进行探讨,旨在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效果的强化提供参考依据。

一、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基础

(一)高职教育的本质特点分析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育形式,其本质特征生主要表现为国家培养技术性人才。现代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职业性。职业性为高职院校实施教育活动的原动力和基石。高职教育职业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内容: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培养社会所需的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技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上,主要以专业技术能力作为主线进行教学体系设计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培养条件上,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强进行教育环境建设。第二,技术性。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给予人们从事某种生产活动或职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其教育对象大部分直接参与社会生产一线工作岗位。第三,高等性。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性人才,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四,地方性。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设置均是以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为主要根据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促进学校和地方企业互利共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五,与时俱进性。高职院校教育立足地方经济的发展,其是一种面向企业办学的教育。因此,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这就决定了其教育必然具有与时俱进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心理特征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职业心理特点已经成为反映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特点的一个重要维度之一[2]。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学生存在较复杂的心理障碍。其具体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自卑心理较严重,个性心理发展缺乏健全性。其次,高职生存在较为严重的择业心理误区。常见误区主要表现为自我认识存在偏差,择业期望过低或过高;依赖性较强,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性情较孤傲,乐于享受;竞争意识较淡薄,态度消极。

二、高职院校思想教育改革现状研究

(一)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1.组织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所设立的组织机构均较少,部分院校仅设立有职业指导中心,而这个机构往往还是挂靠在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部等其他行政部门中。多数高职院校均未设立相关职业生涯组织和指导机构,同时没有配备专业化的指导人员,相应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更缺乏。

2.资源配置不合理

资源指的是促进职业生涯教育得到有效落实的相关人、物、才等,这是职业生涯教育可顺利、有效开展的基础保证。但是多数高职院校的教材、师资、硬件设施等资源均极缺乏,远远无法满足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需求。

3.教育内容不系统

所述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仅局限向学生介绍相关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与就业技巧等。教育内容较匮乏,仅表现为一种短时期的应急行为,教学具体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4.教育目标不明确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上还表现为高度重视专业技能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专业教学上,忽视将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中。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高度重视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影响因素

1.职业理想教育的忽视

职业理想为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就业环境不断复杂化,就业市场越来越缺乏规范化。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的评价,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取向。同时,受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生涯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职业生涯教育未能受到足够重视。

2.高职教育自身的难以作为

高职院校在对专业课程进行设置时,应根据各专业存在的特点进行课程内容设置。在传统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的设置重视强调知识到知识,理论到理论进行设置,在课程内容上更加注重与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均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较少实践机会[3]。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未能充分结合进行,因此,学生的学习较枯燥。同时,在这样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教师队伍中,多数教师实践经验较少,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

3.传统教育在职业指导上的缺失

传统教育理念高度重视专业知识的教授。受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职业生涯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偏重理论,缺乏多元化和多视角,缺乏实践性。多数高职院校在实施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仅是单纯的理论宣讲,教学内容陈旧,各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发展需求均无法得到满足。同时,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在教学方式上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教学方式枯燥、单一。目前,只有较少的高职院校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多数学校是以讲座、公选课等方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个别咨询辅导、校团体辅导更是严重缺位,学生未能受到有效辅导。

4.学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

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需求均在不断增强,但是学生对其自身职业的认识还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其缺乏长远、具体的职业规划。学生未能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有正确认识,其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首先,职业目标缺乏明确性,职业规划意识较淡薄。受文化基础、自我教育能力等的制约,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能明确自身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因此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4]。其次,未能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和就业环境,择业信心不足。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认为自身知识能力处于较低水平,无法适应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要求。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态度较为消极,缺乏就业信心,因此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此外,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不够重视是导致学生自身忽视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群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探讨

(一)基于专业群创建全程化、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体系

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是促进教育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的主要载体,因此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必须坚持科学性、丰富性和针对性,突出专业和行业特点,才能有效保证职业生涯教育取得理想效果。在教学内容上,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不能直接选用或者照搬社会上已经存在的相关生涯规划方面的书籍、职业辅导方面书籍。这些同质化的教材很难与专业行业的实际状况相符。因而必须以高职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为主要根据,以高职院校的具体办学特色为主要依靠,组织企业和校内专家共同进行深入研讨,然后编写出符合高职院校教育特点,更符合各专业人才和学生就业、未来发展需求的教材或者讲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在内容体系必须与职业生涯教育具体目标、高职三学年教育周期相对应。在教育内容体系中主要包含的内容具体为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准备教育与创业教育等。高职院校应对建筑职业群的相关专业前景进行充分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教育内容进行完善。

(二)创建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任课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人文知识,其必须全面掌握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学等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同时要掌握所授课专业群的行业特点和人才素质要求,以便有效组织教育引导。

首先,积极建立一种专业化、高水平的专职师资队伍。学校可从已有的政治辅导员、就业指导部门中挑选骨干,将他们组成一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设置专门教研室,并组织其进行相关强化学习和培训。从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教师中挑选骨干教师专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和实际应用工作。同时积极向社会招聘有效教师,促进教师资源不断得到优化配置,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其次,学校应经常组织这些教师参与企业实习,将教学、科研和建筑企业实践工作相结合,掌握建筑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为学生就业和实习提供“第一手资料”,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其次,积极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兼职师资队伍,从建筑行业单位聘请专家,从社会中聘请职业咨询师担任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本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三)创建校企合作式的办学合作机制

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落实工学结合教学机制。所谓“工学结合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将工作与学习有机结合,并逐步形成相互促进的互动发展整体[5]。工学结合可有效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及教学体系改革,增强学生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增强学校市场竞争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高职院校以相应的建筑企业为依托,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企业提供实践教学及实习场所和设备,学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企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校企间利用自身条件及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校企间可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合作,企业可根据就业岗位需求参与建筑专业课程的设置、调整、教学安排、实习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用人单位育人、选人的作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操作、毕业论文与实习工作等内容有机融合,使学生学习、训练、实践各环节一体化进行,强化学习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此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学校引进建筑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校内专职教师与外聘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更具专业化和职业化,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

(四)创建学生职业素质拓展方式

高职建筑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教师应该注重同时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以就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与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正在接触测绘仪器、全站仪、静态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常用设备及仪器,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主探讨、相互讨论和动手操作机会,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得到真正提升,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先进设备、知识讲授技术等引入教学活动中,使教学活动密切结合工程实践进行,使教学目标更明确,促进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有效拓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各高职院校下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视程度,但是其关注的重点通常停留在学生的就业率上,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还是缺乏全面性和前瞻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还应不断提高对职业生涯教育实施意义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促进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不断增强。

[1]周月友.“双主体”办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10):205-206.

[2]栗建.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2,15(09):46-47.

[3]乐虞莹,张定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实践——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海天学院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04):38-39.

[4]张志艳,张雪梅,石琛琛.有效开展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风,2014,11(14):313-314.

[5]王晓平.高职院校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四项规划[J].教育与职业,2012,15(23):228-229.

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D/2013/03/124)

1.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专业群的学生素质培养与职业发展研究(2014SJB418)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院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走近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院校传真
中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