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2015-12-17青鸟

科学生活 2015年12期
关键词:血虚西医贫血

青鸟

《科学生活》:如今,电视里的广告不时地提醒人们“补气血”。中医认为“血”是什么?和西医认为的“血”有哪些不同与相同?

胡主任:中医和西医关于“血”的认识非常相似。中医在两千年前就有相关论述,将血液的相关生理病理机制阐述得与现代医学非常接近了。中医认为血是有形之物,属阴,又讲“血能载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生命活动依赖的一种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承载着人之元气、宗气、卫气和营气,具有司呼吸、抵御卫外和营养滋润全身的功能,又称为“营血”。现代西医认为,血液中主要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很多凝血因子、抗体和酶,主要功能是为生命活动供氧、免疫保护和维持新陈代谢的平衡。可见,早在古代中医就提出了与现代医学相似的概念,只是没有定位得那么精确。

《科学生活》:血的生成和调节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吗?贫血会对心、肝、脾、肾等脏腑有怎样的影响?

胡主任:从血液的生成来看,两者的认识也很一致。西医认为血液的生成与我们饮食中摄取的营养素以及骨髓的造血功能有关。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已经记载了血液生成与脾肾的密切关系。《灵枢·决气》记载了一条非常著名的论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这句话把血液生成的方式做了精炼地概括—我们吃下去的五谷饮食的精华通过中焦即脾胃的运化、吸收,转化生成血液。中医的脾胃就是指我们的整个消化系统。这个转化过程依赖五脏,尤其是中医的“肾”。《灵枢·经脉》载“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而“肾藏精”(《灵枢·本神》),“肾生骨髓”(《素问·五运行大论》),“肾主骨”(《素问·宣明五气》),说明精髓化生血液的造血作用取决于肾的功能状态。

此外,血的运行归于心脉,血液的分布、储藏与调节依赖肝。

血和心、肝、脾、肾有什么关系呢?和人体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西医认为,血液中最多的成分是红细胞,它的作用是携氧。它提供我们各个脏腑、组织代谢最需要的氧。中医认为,血液与五脏六腑均有关,古人称血为营,意在指血有营养功能,能濡养全身的五脏肌肤。《素问·五脏生成篇》:“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这句话说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必须依赖血所提供的营养滋润作用才行,这和现代医学中红细胞的输氧功能很相似。

一旦发生贫血,可以发生全身各系统的脏器组织缺氧症状。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如果心血虚,就会有面色苍白、心慌胸闷等症状。

“肝藏血”、“人卧血归于肝”、“肝开窍于目”,所以,肝血虚的人容易眼花、肌肉跳动抽搐。

脾血虚可致脾气虚,导致消化功能减退,可能有大便溏薄、胃口欠佳等症状。其中胃口差是贫血非常典型的症状,这是因为消化系统缺氧,消化酶分泌功能减弱引起。

“肺朝百脉”,肺一旦血虚也可致肺气虚,就会出现易感冒、气短等症。

所以,血液的生成调节与心、肝、脾、肺、肾都有关系。

《科学生活》:气与血又有怎样的关系?

胡主任:气属阳主动,就好像是血液的灵魂;血属阴主静,是气赖以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血就好像是一艘艘船,气就好像是其船长,血要正常运行就需要船长—气—来领航。如果船不够了,那么,船长无处可以立身;好比血能载气,血虚的话,气也就无所依存了。所以,我们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就是这个道理,两者不可缺一。血负责濡养五脏,气则推动血到达需要濡养的脏器。气还能统摄血液不行于脉外,并通过气化功能来生血。所以气离不开血,血离不开气,我们补血与补气通常要同时进行。

《科学生活》:中医看来“气血亏虚”的人有哪些表现?

胡主任:第一,脸色肌肤苍白或萎黄。这是肌肤缺血的表现。人体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在出现贫血的情况下,为保证重要脏器如心、脑的供氧,此时血流会重新分布,皮肤的血流不重要,所以到达体表的供血就减少了。

第二,头晕健忘失眠。血虚导致心神大脑失养。大脑对氧的需要量非常大,所以一旦贫血,神经系统最先反应,出现头晕、健忘、失眠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黑蒙、晕厥。

第三,心慌气短。心血失养的表现。严重的贫血会损害心功能,有些患者出现心慌、气急甚至心绞痛,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提示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一定要及时就医了。

第四,食欲差、大便失调等消化功能减弱的表现。脾胃气血不足时,消化液分泌会减少,容易出现胃、肠黏膜缺血、缺氧的状态。很多患者会描述自己最近胃口差吃不下饭,甚至有些患者出现排便功能障碍,如腹泻、便秘或夹杂不消化食物等。

第五,内分泌生殖系统症状,如月经紊乱、性功能障碍等。

可见,气血亏虚可以导致全身各系统的症状。

《科学生活》:中医有没有与“贫血”等同的病征呢?中医又是如何治疗“贫血”呢?

胡主任:贫血,归属于中医的“虚劳”类病证。通常,中医说的虚劳病是广义的,涵盖于各系统的疾病,如慢支的肺气虚证、肝病的肝血虚证等,这种虚证的定位往往主要涉及某一个脏腑,而贫血是多脏腑的,累及五脏,所以,也是虚劳病中较重的。

现代中医根据各种贫血的特点,进行了不同的病证归类。如缺铁性贫血归为“萎黄病”;溶血性贫血因为不仅有贫血,还有黄疸,胆红素会升高,称为“虚黄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是虚劳重症,病位在骨髓,称之为“髓劳病”;等等。

中医治疗贫血虚劳病,主要是“补”和“调”补其不足,调其阴阳,内外合治,药食兼用。

补其不足,指采用健脾补肾填精、益气养血为法,兼以养心柔肝补肺。所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强调治从脾肾为要,通常,采用中药汤方辨证加减,健脾用四君子汤、理中丸等;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干姜等;补肾常用左归丸、右归丸、八味肾气丸等;药用生熟地、山茱萸、怀山药、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仙灵脾、补骨脂等;还可用四物汤、归脾汤等用来养心血安心神,如当归、芍药、龙眼肉、远志、阿胶等。

调其阴阳,指调节功能,平衡寒热。血虚者可以因营阴亏虚而阴虚生内热,出现口渴,低热等阴虚症状,补养同时应兼清虚热;血虚者也可应气虚阳损,出现畏寒、肢冷、便溏等阳虚症状,则补养同时要注意温阳祛寒。

内外合治,指除了汤药以外,中医还可采用艾灸或敷贴的方式来治疗贫血。艾灸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特别适合脾胃阳虚的患者,通过提高人的消化吸收功能,配合内服汤药,使胃肠吸收药物的能力增强,发挥协同增效作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以艾灸肾俞、关元、命门等穴,起到温肾阳促进造血功能的作用。对于阴虚的患者,可以采用中药穴位敷贴离子导入的方法,刺激穴位,通过经络的影响来协调脏腑间的功能,促进贫血的改善。外治法治疗一年四季皆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无论“冬病冬治”还是“冬病夏治”,均能看到很好的疗效。

药食兼用,指治疗同时也需要食物来调养。“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素问·五常政大论》)。患者平时可多食猪肉、鸡蛋、海参、母鸡、鱼虾及各种蔬菜水果等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高热量食品,不宜吃辛辣刺激、油腻碍胃食品或隔夜不洁宿食,也不宜经常喝酒抽烟,服中药时,注意避免浓茶咖啡,以免影响药物吸收。

《科学生活》:得了贫血很多人都选择了西医治疗,中医治疗贫血有什么优势呢?

胡主任: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最大的差距在于西医是单靶点治疗,仅仅治疗发病的某个环节,中医则医治整体。中医认为“病之总者称为病,一病必有数证”,也就是说,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病因,可能出现多种症状,中医治贫血,则兼顾医治引起贫血或贫血引起的所有的“证”。所以,西医治疗贫血,指标可能得到减轻,但人的整体感受并不一定好,中药治疗贫血,通过“君臣佐使”的药物组合,可使整个人在各方面如睡眠、饮食、二便等都感觉舒畅,这就是中西医治疗的不同。比如,治疗缺铁性贫血,西医治疗就是补铁剂,但是,很多服用铁剂的患者会出现胃部刺激和不适,如果配合中医治疗,有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个症状。还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西医用免疫抑制剂与雄激素来促进骨髓造血,治疗的同时可能会带来肝肾毒性等很多不良反应,而且很多患者不能摆脱药物依赖;中医则通过补药来慢慢调节自身的免疫功能使疾病康复,因此,不良反应少,会兼顾患者所有症状,虽然起效慢,但停药后病情不会反复。

中医治病的优势还在于一人一方,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比如,肺脾不足的人,一旦血虚,易转变为气阳皆虚之症,见腹泻、怕冷,治疗应以温阳益气养血法,用人参、黄芪、炮姜这类药;又如肝肾不足、体质偏热的人,一旦血虚,就表现为阴虚症状和热性症状,治疗就要着重滋养肝肾和养阴为主,比如生地、熟地、石斛、山药、阿胶等;如果肝阴虚的症状明显,要用当归、枸杞等养肝血;如果出现血虚失眠,就要用酸枣仁等来养血安神。所以,我们一定是一人一方,根据不同病机、不同症状,来辨证论治。

中西医治疗贫血的思维方式与治疗方法可见一斑。

《科学生活》:中医治贫血什么时候开展比较好呢?女性例假时期可否进行治疗呢?

胡主任:中医讲究治未病,希望在发病之前就能预防。预防贫血,首先要对易感人群进行筛查。

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是最高的,尤其是东南亚、非洲等地,即使是患病率最低的欧洲也高达20%以上。为什么发病率高?一是儿童生长发育快,营养没跟上就容易患;二是育龄期的妇女,特别是有一些妇科病的人,如子宫肌瘤等,导致月经量过多,也容易患病;三是消化道疾病患者,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还有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易罹患肿瘤等原因,也容易患病;四是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素食或长期饮酒等导致部分营养素缺乏。我们如能早期筛查出这些高风险人群,通过指导饮食预防和中医药调理基础疾病治疗,对预防贫血是非常关键的。

一旦患上贫血,就要先弄清病因,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般贫血的治疗与女性例假无关,但是,对于月经失调的患者,就需要在例假前后以及例假时期用不同的处方来调补。比如,脾虚兼月经量多的患者,平时应温补气血,在例假期温补太过会造成月经更多,所以,要调整减少温药而增加滋阴凉血化瘀止血的药物,以调节经量,例假结束后要增加补气养血的药。又如,有些患者例假很少,那么,在例假前就要大补精血,例假期要重用活血,使气血运行起来。对于量多痛经的患者,要活血化瘀调经。例假前后调整用药是最合适的。

《科学生活》:中医治疗贫血儿童和老人有哪些不同?

胡主任:儿童体质稚阴稚阳,脏腑气血还没有充盛,一旦患病,进展快,但恢复也快。儿童要比老年人容易治疗,因为儿童的脏腑功能往好的方向发展,儿童的阳气会慢慢旺盛,气血亏虚是短暂的。老人则不一样了,老人“天葵竭”,脏腑功能走下坡路,肝肾亏虚,脾胃消化力也弱,治疗难度要大。

在治疗上,儿童用药较轻,药味较少,帮助消化为主。老年人则要“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补益时厚味的药是必不可少的,以延缓衰老过程。

《科学生活》:中医治疗贫血时,有哪些禁忌?需要忌口吗?

胡主任:用中药补气治疗贫血时常常会用到人参,所以,就不能和萝卜一起吃,因为萝卜是破气的,会把人参的补气作用抵消了。

缺铁型贫血也会用到一些补铁的中药,如绛矾丸、枣矾丸等,吃这些药的时候,不要和牛奶一起喝,因为铁和牛奶会发生络合反应,导致铁不被吸收。通常补铁的药物要和酸的食物(富含维生素C)一起吃,有利于铁的吸收。

缺铁型贫血的患者也要注意咖啡和茶的摄入。有些患者喝完药后就马上去喝茶,茶中含有很多苷类会和中药中的苷类起化学反应,降低中药的疗效。

绿豆能解药性,所以,我们也不主张在服中药的时候同时服用绿豆。如果喜欢吃绿豆,可以和中药间隔开,过2~3小时,等中药吸收了以后再吃绿豆。

《科学生活》:请胡主任推荐一些平时饮食上的注意事项。

胡主任:古代中医就发现饮食疗法的重要性,如缺铁性贫血,古人就用动物的肝脏做了很多丸剂,因为肝含铁很高,所以,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在饮食中要注意多摄入动物肝脏;还有鸡鸭猪血,因为,大部分铁都在红细胞中,可以补铁。鼓励缺铁性贫血患者摄入红肉,也就是猪肉牛肉。蔬菜中菠菜等绿叶菜含铁较高,但蔬菜中的铁比肉类要少得多。如果没有甲状腺疾病,可以适当摄入海带,其含铁量也是非常高的。其他如蘑菇、樱桃含铁量也很高。

对于缺少叶酸、维生素B12为主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就要多吃荤菜,这些维生素在素菜中含量很少。有些老年人害怕血脂高而不吃荤菜并不足取,还有些人是因信仰的关系长期吃素,这种情况就要服用一些补充剂。

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造血功能不良的患者,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的饮食方案,鼓励患者冬令进补。

猜你喜欢

血虚西医贫血
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就是贫血?
中医怎么防治贫血
春困需防贫血因
血虚体质人群日常调理很重要
你对贫血知多少
血虚≠贫血
血虚≠贫血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