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路上工作室”:刷新外宣模式
2015-12-17
“复兴路上工作室”:刷新外宣模式
《十三五之歌》用活泼的动画解读了“十三五”计划的制定流程
“十三五”唱进“网络神曲”
“嘿,有没有听说中国最近什么话题最酷?”
“是习大大的new style?”
“是的,还有呢?”
“是‘十三五’。”
“十三舞,那是什么舞?”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十三五”怎么成了“十三舞”?这不是一个低级错误,而是四个欧美年轻人刚听到“十三五”概念时的第一反应。可当他们深入了解之后,他们有了全新的认识。最近,神秘的“复兴路上工作室”新推出一个英文短片,短片的主角就是4个卡通欧美年轻人,他们用饶舌的中英文歌词,类似欧美乡村音乐的曲风,让这首包含着怎样制定“十三五”规划这样宏大主题的歌曲一发布便迅速走红,成为红色主题的“网络神曲”。
据统计,自该曲上线后,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上的相关访问量已达到数十万。CNN、路透社、法新社、塔斯社、《泰晤士报》……这些国外知名媒体都关注了这首歌。在国内,该曲在优酷网首发后也迅速走红,腾讯网上线这首歌5小时便达到300万的点击量,一天时间就突破了1000万。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的核心议题正是研究制定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这个规划将制定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蓝图,和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意义重大。
说到“五年规划”或者“五年计划”,许多中国人耳熟能详。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始于1953年,到“十一五”时,“五年计划”正式更名为“五年规划”,将国家主要发展目标根据市场机制与政府责任的不同,划分为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随着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国人对于中国的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自然也会格外关注。而“十三五”这样的简称对外国人来说非常陌生,如何告诉外国人“十三五”是什么、如何出炉、由哪些人来制定、将来又是如何执行的,是对外宣传的一个大课题。
提及“十三五”规划,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政策、文件,熟悉的语气是严肃的。用常规文字报道来阐述这些问题,虽然能说清楚,但却不一定让人“悦读”,特别是对处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来讲更不容易接受。而如果采用歌曲唱出来,再用视频短片在网络上传播,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复兴路上工作室”新推的英文短片以“十三舞是什么舞”这样轻松幽默的“误读”开头,边说边唱,诠释了一个有国际味的“十三五”。短片时长3分3秒,曲风以民谣为主,搭配欧美流行乐中的放克乐(Funk)和独白,旋律轻快、朗朗上口,让人不自觉地就会跟着哼唱起来。整首歌曲,按照“十三五”是什么、谁制定、怎样制定、制定完成还要执行、完善等逻辑顺序,层层推进,对每个问题的诠释、演绎都非常通俗、直白,易记易理解。短片的表现方式也颇具特色,画面采用的是拼贴艺术动画,走波普复古风,这也是当下欧美比较流行的一种动画形式。短片还用不同年代服装的变化,来演绎五年规划惠及所有民众。这样的呈现风格,让“十三五”如此严肃的题材,听起来、看起来很时尚、很鲜活。
《十三五之歌》采用卡通和歌谣的形式,借助视频和音乐将文件语言翻译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图像和音符。歌词简洁质朴,男女对白明白晓畅,毫无文件腔、说教味,卡通画面设计颇有亲和力,让一个抽象的政治文本鲜活起来。
《十三五之歌》视频颜色鲜艳、内容活泼
让政治传播轻快起来
从2013年10月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复兴路上工作室”连续推出了许多红遍网络的时政短片,比如《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以及“跟着大大走”系列,给时政宣传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其中《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长达5分多钟,有中、英两个版本。轻松活泼的背景音乐声中,这部短片以轻松的方式比较了美国、英国和中国领导人的产生机制,出现的大头萌版造型的政治人物们笑容可掬,非常可爱。在十分注重“规矩”的中国时政报道语境下,全部7名中央政治局常委,都以卡通形象出现在网络媒体中,绝对称得上“尺度很大”。在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看来,“这个动画短片用了一个比较好的宣传方式,比过去灵活一些,这应该肯定”。
除了多采用卡通动画手法,“复兴路上工作室”还运用“小、暖、软”的文艺手法,拍出接地气的“微电影”。
在YouTube上获得近40万点击量的《跟着习大大走之美国篇:中国遇上卡罗来纳》有类似于美剧般的叙述节奏,柔和轻快的音乐,“小清新”的画面,独特细腻的视角,讲述了大量中国企业进入南卡罗来纳州后,帮助美国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故事。此次推出的片子为英文宣传片,配有中文翻译,全长6分45秒。片子让中国企业与中方雇员、美方雇员、产品用户、驻地百姓和官员亲自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濒临倒闭的百年品牌美国绿地公司的老员工起初还担心中国企业会让他们失业,后来才发现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中国企业“并没有电视上说的那么可怕”,反而让公司起死回生。为中国企业家李建明工作的员工拉尔夫·拉夫特更是对老板强调把员工当家人,每次开会都说‘咱们家咋样咋样’印象深刻。片中出现了不少接地气的网络语言和“神翻译”,例如“这种感觉棒棒哒”“让马儿跑也要让马儿吃草”“只要不让俺下岗”“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等中国化语言。短片以访谈与呈现交叉剪辑型的微电影形式呈现,采用当前国际最流行的“电影胶片+仿纪实”风格,观众也能从精美的画面和流畅的叙事中寻找到共鸣与认同。结尾道出了“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共通之处:“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我们在一起工作,讨论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那我们就有可能一起实现我们的梦想。”
在习近平总书记访美之际,这部让普通人围绕“家庭”、“梦想”讲述自己的故事的小短片出现得正合时宜,既有“润物细无声”的温暖,又有“家庭”、“梦想”这样跨越了国籍的价值观,在轻松的氛围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追求的既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正如YouTube网站上外国网友的留言:“中国人没有把美国人的工作机会偷回到中国去!”
《中国遇上卡罗来纳》讲述了中国企业帮助美国失业民众再就业的故事
刷新外宣模式
传统的对外宣传往往停留在字字精准的翻译文件上,存在于官方声明当中。而“复兴路上”的一组短片俨然颠覆了对外宣传的“节奏”,高高在上的政治传播也可以如此轻快。
2014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想形成融通中外的国际宣传新格局,让世界听懂中国声音、共感于中国故事,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内外有别”。
文章《复兴路上工作室体现我国外宣新思维》中写道,长期以来,中国对外宣传工作面临“有理说不出,说出没人信”的难题,这是因为我们总是把对内宣传的方法“简单粗暴”地运用到对外宣传中,国际上各个国家的阶级、政党及新闻政策不同,不同政治经济体制下的媒体通过新闻事业所表达的新闻自由也有所不同,当然就会存在着价值观、政治倾向性上的差异性。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东西外国人觉得难以接受,我们觉得很难理解的东西却成为他们生活的日常。因此,提高对外宣传水平,掌握对外宣传的新方法,才是当前宣传工作的重点。
不难看出,十八大之后,政治传播实践发生了诸多可喜的变化,清新之风蔚然兴起,宣传语态语调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传播理念、内容、形式均发生了深刻之变。除了“复兴路上工作室”之外,诸如“侠客岛”、“团结湖参考”、“上海观察”等新媒体机构,作为新型传播形态活跃于中国舆论场。他们的一系列探索,丰富了中国政治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他们均行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为中国政治传播的新使命探路。
根据《十三舞是啥舞?“复兴路上工作室”用说唱诠释十三五》、《让政治传播轻快起来》、《我们希望呈现中美真实的民意》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