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派盆景技艺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2015-12-17卜复鸣胡建新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104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苏派盆景生产性

卜复鸣,胡建新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104)

中国盆景艺术千余年的传承历经许多的自然灾害与社会动荡,终成为中华及东方文化的重要一环[1]。陈毅元帅誉之为“高等艺术,美化自然”。苏派盆景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不但妆点和增添着园林的魅力,而且本身堪称融“诗、书、画、技”为一体的迷你园林,也是苏州传统文化一张亮丽的名片。但苏派盆景技艺在现阶段的传承和发展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1 苏派盆景的历史渊源与特征分析

1.1 历史渊源 苏州作为中国传统盆景的主要产地之一,其盆景发轫极早,晋唐以前已显端倪,如东吴时,吴大帝孙权得贡橘一盆,一蒂十七果,群臣贺之[2]。至晋唐,莳养植物和赏玩山石已成士人风尚,这为以后苏州盆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晚唐诗人陆龟蒙卜居临顿里(现拙政园址),有《移石盆》诗云:“移得龙泓潋滟寒,月轮初下白云端。无人尽日澄心坐,倒影新篁一两竿”[3]。这是苏州盆景最初发展的原始类型之一。

至宋元,苏州盆景已趋成熟。宋徽宗喜好怪石、盆景和造园,朱勔创以花石而进媚。后朱勔被诛,而朱勔子孙居虎丘之麓,尚以种艺垒山为业,游于王侯之门,俗呼为花园子[4]。从此虎丘一带成了苏州盆景花木的传统培育之地。南宋田园诗人范成大晚年隐居石湖,爱玩太湖石等,题有“烟江叠嶂”等名,这成为中国盆景赏石题名的滥觞。苏州产昆石,备受宋人推崇,当时苏州人唯爱其色洁白,或栽植小木,或种溪荪(即菖蒲)于奇巧处,或立置器中,互相贵重以求售[5]。说明树石盆景已在民间兴起,盆景已经商品化。元代苏州僧人多善作盆景,尤其是高僧韫上人擅作“些子景”(即盆景或微小型景观),具有小中见大的意境。僧人善住、阳山昱上人等则善作潇湘竹盆景,这是最早出现的大型水旱式竹类盆景,已体现出苏州盆景具有诗情画意的鲜明特征。

至明清,《吴风录》云:“至今吴中富豪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虽闾阎下户,亦饰小小盆岛为玩”[4]。王鏊《姑苏志》云:“虎丘人善于盆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6]。这可以说是对盆景的最早定义。明代的苏州盆景受画派影响,多以画理构思、剪裁,对布局、蟠扎、配石等已有一定的研究,并已注重景、盆、架的搭配和品评,出现了如文震亨《长物志·盆玩》等有关盆景的著作。清代盆景在明代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康熙年间陈淏子所著的《花境》中特别提到:苏州出现了一种仿元代画家倪云林画意的丛林式盆景和树石盆景,蟠扎时用“极细棕索缚,岁久性定,自饶骨致矣”[7]。这种采用棕丝进行蟠扎造型的盆景,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扬州画舫录》载:苏州僧人离幻“好蓄宣炉砂壶,自种花卉盆景,一盆值百金。每来扬州玩,好盆景载数艘以随”[8]。可见乾嘉年间离幻和尚所制作的盆景,其数量之多、价格之贵。

纵观历史,北宋以后苏州盆景主要产地在虎丘、山塘一带;而且盆景类型众多,有树木、山水、树石、微型盆景等形式。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文人的参与或工匠的文人化,使得盆景讲究诗情画意,创作时以画理入盆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盆景是文人闲雅生活的一部分,闲雅文化引领着世俗文化,从而对盆景的莳养、赏玩也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盆景也从而市场化、商品化,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参与者增多,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苏派盆景的特征分析 苏派盆景继承了历史上苏州盆景文人化的特质,从清末民国民间传统的“六台三托一顶”、“劈梅”、“垂枝式”、“顺风式”等规则式风格中解放出来,“大胆创新……,干形力求自然多变,在用棕丝扎片的基础上年年进行细致的修剪,形成一种‘粗扎细剪’的整形方法”[9]。周瘦鹃先生对盆景艺术提出的标准是“六分自然,四分加工”,“要求其富有诗情画意”;盆要古雅,配合得当,衬以几座;“陈列时必须前后错综,高低参差”[9]。朱子安先生则凭着对大自然的观察和了解,注意到各种树木(特别是乔木)生长到一定年限,就会自然结“顶”,不再向上生长,而是顶及侧枝均向外伸展的特性[10]。所以在盆景造型时都要培养一个“顶”,在经过扎片、修剪等的艺术加工后,既保持了自然美,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美和艺术风格,被公认为是我国苏派盆景的代表。

2 苏派盆景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当代的苏派盆景作为中国盆景的五大流派之一,先后出现过周瘦鹃、朱子安等“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然而随着苏州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部分传统工艺正在迅速消亡。20世纪80年代的那种阳台上的盆景花木莳养几乎家家有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而苏派盆景的一些造型技法(如传统的棕丝攀扎法等)娴熟者更是寥寥,再过一代人,一些技法即有可能消亡。具体表现在:①苏派盆景从艺者年龄明显偏大,通过调查,各盆景组织成员的年龄大多在55岁之上,后继乏人,总体情况呈现出萎缩之势。②苏派盆景部分传统工艺正在迅速消亡。苏派盆景主要根据各种树桩植物的生长特性,采用“以剪为主,以扎为辅”的“粗扎细剪”的方法,对盆景植物进行造型和常年养护管理。即先用棕丝将主枝出片进行定位,再用扎片或略微攀扎和修剪的方法造型。因棕丝颜色较深,与树皮颜色相仿,而且不会伸缩和腐烂,显得美观协调,可以直接用于展览。但棕丝攀扎造型的技术要求高,难度比金属丝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派盆景技术水平的状况。随着老一辈的苏派盆景艺术大师及传人相继过世,一些苏派盆景传统技法(如棕丝攀扎法等)正在逐渐消失,苏派盆景造型技法娴熟者越来越少,受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侵入和影响,大多盆景创作者改弦易辙,改棕丝攀扎为金属丝攀扎,或直接照搬日本盆景造型的技法,苏派盆景的那种师法自然、讲究诗情画意的特质正在消失,苏派盆景技艺的本真性、完整性及核心技艺也在逐渐消失。③苏派盆景技艺的传人越来越少。苏派盆景从艺者虽人数众多,但分散,且技艺水平参差不齐,后继乏人,总体呈现萎缩之势。专业盆景从业人员人数少,而且大多重养护、轻创作。民间协会的盆景从业人员则大多为兼职或爱好,多以修身养性、颐养天年为目的,极少以盆景为业营生。民间盆景园大多随着园主的老去或过世,子女苦苦守业,最后大多出售,散失殆尽。④诸多因素制约苏派盆景发展。如场地问题、经济效益、文化底蕴问题等。以前苏州文人墨客众多,许多文人还直接参与盆景制作,许多工匠也表现出文人化倾向,受文人诗词、吴门画派及苏州园林艺术的影响,不仅注意造型构图,而且强调神韵意境,咫尺小盆,充满诗情画意,正如清代沈朝初《忆江南》所云:“苏州好,小树种山塘。半寸青松虬干古,一拳文石藓苔苍。盆里画潇湘。”这就是为什么从晚明到清初苏州工艺大家辈出的原因。但现在有文化又能潜心做盆景的人越来越少。

3 苏派盆景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和发展对策

所谓的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11]。盆景具有生产性、商品性、艺术性等诸多特点,历史上苏州曾是中国盆景的主要产地和销售地,现在苏州有经济实力的盆景爱好者动辄花几万甚至几十万收藏一盆盆景,因此苏派盆景的生产性保护有着独特的优势。

3.1 以苏派盆景技艺的保护与发展文化旅游业相结合,构筑文化产业园 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指导意见》指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调查研究与整体规划,编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行动计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和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发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为苏派盆景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有效保护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良好的路径。

目前苏州的盆景格局有公有和民营两大体系,公有和民营的盆景园又散布在各个区域,各自为营,并没有像刺绣有镇湖一条街那样具规模效应。因此建议政府建立专门的苏派盆景技艺传承基地或苏派盆景产业园(区)。经调查,宜在虎丘湿地公园建设最为合适,一是虎丘湿地公园面积巨大,总面积达12.4 km2,目前正在开展新一轮提升工程,并在新建片区内打造“花的世界——传承虎丘文化;爱的天堂——活力产业”,正好结合进行建设苏派盆景文化产业园(区);在公共部分建设专门的苏派盆景技艺传承基地、苏派盆景植物繁育基地和苏派盆景博物馆;这样可提高虎丘湿地公园建设的品质,增添其内涵,改变现在空旷而无人烟的景象。二是虎丘、山塘一带历史上就是苏州盆景的传统产区,可以延续历史文脉,营造历史氛围,苏派盆景的集中展示区——万景山庄又在这一区域内,可以提高盆景产业区的文化品味。三是可以整合民间力量,合理保护苏派盆景的生存空间,由政府统一规划,在苏派盆景文化产业区中建设以代表性传承人、民间盆景艺人入住的专设盆景区域或“盆景村”[12];这样,即可作为开展资料收集整理、技艺传承、技艺交流、作品展览、生产销售的平台,弘扬苏派盆景的传统技法,同时也解决个人收藏的场地瓶颈。四是把苏派盆景产业区作为一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促进苏派旅游的异质性发展,将其打造成为苏州新的旅游目的地,提高其知名度,促进苏派盆景的流通与销售,减轻苏派盆景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盆景艺人的生产性成本。在这方面,日本已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在日本,盆景被称之为盆栽艺术,并作为国粹加以保护。政府在大宫县建立盆景村,入住的盆景园从起初的一家发展到十多家,形成了当地一个国际知名的旅游景点,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上百万。每家盆景园又经营、销售盆景及盆景文化等相关产品,这种方式保护传承了日本盆栽产业的发展,有的园子已传承到第四代[12]。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明确要求“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支持传统手工艺的传习场所的建设,这符合国务院提出的“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战略目标。

3.2 以建立苏派盆景技艺传承基地为平台,构建现代学徒制传承模式 《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一种保护方式,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而生产性保护的核心是为了传承,为了“坚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因此,要以苏派盆景技艺的传承和人才培养研究为重点,大胆创新,在原来传承人带徒弟的基础上,采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学徒制,以突破人才培养瓶颈。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现代学徒制则是对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组合,大多数欧盟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建立了或正在探索建立适合新时期经济发展需要的国家现代学徒制系统。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传承人参与,依托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建立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政、校、行、企、民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生产性保护的核心是为了传承。目前苏派盆景技艺的传承方式比较单一,传承人数也非常有限,如一位省级和两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都只有一位徒弟,而且也不稳定。因此,除了继续发挥专业盆景工作者科研、创新的作用,还要注意借助苏州旅游财经等专门的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等实施现代学徒制式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苏派盆景技艺的“传承”和生产性保护。扩大培养内涵,制订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学习苏派盆景棕丝攀扎技艺;建立苏派盆景技艺传承基地和传承制度;鼓励盆景从业人员多读诗词、多看优秀书画及其理论,提高素养,造就一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苏派盆景技艺传承人。

3.3 以建立苏派盆景植物繁育基地为根本,实施苏派盆景的可持续发展 苏派盆景以树桩盆景为主,由于盆景的制作材料——植物的培养周期长,所以其来源主要靠野外挖掘树桩,再经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培植、造型等,才能成为“作品”。但为了更好地体现“生态文明”这一主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也实现其规模效应,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以人工培育为主的盆景植物繁育基地,以达到文化遗产传承、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融合。从历史资料来看,传统的苏州盆景一般从小树培养,经攀扎、定型、修剪,六、七年乃至十多年后,可以展出。野外挖掘树桩是在当时的历史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建设苏派盆景植物繁殖的原材料基地,才能真正使苏派盆景这一非物质遗产能有效、永续地传承下去,避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 结语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已把盆景作为花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发展,有的地区盆景已发展成相对独立的产业,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苏派盆景讲究审美、和谐,能够很好地诠释苏式生活,是苏州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产品;在由物质消费转向文化消费的大背景下,苏派盆景无疑是苏州一张亮丽的名片;但是,由于生活方式、空间的改变,苏派盆景的发展确实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

[1]维基百科·盆景[EB/OL].http://zh.wikipedia.org/zh -tw/%E7%9B%86%E6%99%AF.

[2](晋)嵇含.南方草木状[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全唐诗.卷六百二十八[EB/OL].http://www.guoxue123.com/jijijibu/0201/00qts/628.htm.

[4](明)杨循吉等,陈其弟点校.吴中小志丛刊[M].扬州:广陵书社,2004.

[5](宋)杜绾撰,陈云轶译注.云林石谱[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6](明)王鏊.姑苏志[M/OL]//四库全书本.http://ctext.org/library.pl?if=en&file=49946&page=83&remap=gb.

[7](清)陈淏子,伊钦恒校注.花镜[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8](清)李斗.扬州画舫录[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9]周瘦鹃,周铮.盆栽趣味[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

[10]苏州园林管理局.盆景艺术座谈资料[Z].1985.

[11]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指导意见[Z].2012.

[12]朱振清,李为民.在藏书花木之乡建设盆景村的建议[R].2012.

猜你喜欢

苏派盆景生产性
江苏苏派教育集团 徐波
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校企合作
———“苏派职教大讲堂”活动掠影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苏派校长的文化追求
微型盆景欣赏(二)
微型盆景欣赏(一)
微型盆景欣赏(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