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诗经》隐喻的英译探索
——以许渊冲译《诗经》为例

2015-12-17石亚琳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400031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源域许渊冲英译

石亚琳(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400031)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诗经》隐喻的英译探索
——以许渊冲译《诗经》为例

石亚琳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40003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问世,隐喻的认知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开山之作,蕴含着丰富的隐喻表达。分析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并总结翻译策略,既是对概念隐喻理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检验,也是对隐喻翻译认知研究的探索。

概念隐喻理论;隐喻翻译;《诗经》英译

亚里士多德曾说:“隐喻可以使风格有所提高而不流于平凡。”两千多年来,隐喻一直被视为一种修辞方法。随着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问世,隐喻的认知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熟知和接受。从此,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有关隐喻的研究也从传统的修辞学角度转向了认知语言学领域。

有关隐喻翻译的研究一直是翻译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大多数隐喻翻译研究立足于修辞学角度,从语言形式和文体等方面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并未关注隐喻的认知性。概念隐喻理论从隐喻的认知性出发,颠覆了隐喻翻译的传统研究模式,为隐喻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分析许渊冲《诗经》英译本中典型的隐喻系统——女性系统的隐喻翻译,一方面可以证明隐喻和隐喻翻译如何在原文和译文之间实现跨域映射,另一方面也能够总结译者在翻译概念隐喻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为概念隐喻的翻译提供参考。

一、概念隐喻

1980年,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其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最早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是思维层面的问题而不是语言表达层面的问题,是从一个较为具体的概念域到另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域之间的映射。

在之后的20年时间里,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对概念隐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对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莱考夫用“源域”“目标域”“映射”和“意象图式”等术语来解释概念隐喻理论。在他看来,概念隐喻就是用“源域”(一般是较为具体的概念域)来描述“目标域”(通常为较抽象的概念域)。所以,隐喻实际上就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之间的系统映射。例如:在“TIME IS MONEY”这个概念隐喻中,“TIME”是目标域,“MONEY”是源域,源域“MONEY”被映射到目标域“TIME”之上。这种映射往往是系统的,是基于经验之上的概念映射。人们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来理解源域中的意象,并通过理解源域意象进而达到理解目标域意象的效果。

二、《诗经》英译概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诗词的发源地,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305篇诗歌。《诗经》的英译始于18世纪,200多年间,有来自不同国家的许多译者将《诗经》翻译成了各种语言和版本。毋庸置疑,《诗经》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世界上第一个《诗经》英文全译本是1871年詹姆士·理雅各的分行散文式译本——The She King,这是《诗经》在西方传播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文学在西方流传的一座里程碑,该译本在英语世界中至今仍被奉为“标准译本”。继理雅各之后,有很多著名的中外学者也翻译了不同版本的《诗经》英译本:詹宁斯、阿连壁、克兰默·宾、庞德、韦利、高本汉、许渊冲、杨宪益、汪榕培、任秀桦等。汪榕培(1995: 78-81)将这些全译本大致分成五种类型,并称许渊冲译本为佼佼者,所以本文就以许渊冲的英译本为例进行分析。

三、《诗经》中的隐喻英译

系统性是概念隐喻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概念隐喻的翻译产生了重要影响。概念隐喻系统性的特征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保持原文本和目标文本的一致性。此外,由于概念隐喻以经验和体验作为其认知基础,而经验和体验又与文化息息相关,所以,概念隐喻与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联系到了一起,概念隐喻的翻译从而也可以被视为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连贯”则可以作为隐喻翻译的一项标准。为了说明系统性对概念隐喻翻译的影响,下面以《诗经》中典型的隐喻系统——女性系统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一)《诗经》中女性隐喻系统的英译

女子是《诗经》中最为重要的意象之一,这一方面是由于女子当时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观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意象和贯穿整个《诗经》的恋爱和婚姻的主题紧密相关。因此,《诗经》中对于女子意象的描绘俯拾皆是,其隐喻也是丰富多彩,例如把女子比作花、美玉等等。

1.WOMEN ARE FLOWERS

在这个隐喻中,花是源域,女子的美貌是目标域。一提起花,人们立刻会联想到花婀娜的姿态、绚烂的色彩和醉人的香味,所以《诗经》中有很多处用各种花来比喻女子,其英译也不尽相同。例如: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许译:The peach tree beams so red,how brilliant are its flowers!(许渊冲,2009:85)

2)摽有梅,其实七兮。

许译:The fruits from mume-tree fall,one-third of them away.(同上,2009:19)

3)何彼秾也,华如桃李。

许译:Luxuriant in spring,as plum flowers o'er water(同上,2009:21)

4)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许译:A Lady in the cab with me,looks like a flower from a hedge-tree.(同上,2009:85)

5)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许译:Lasses look like sunflowers,a token of love in hand.(同上,2009:141)

在“桃之夭夭”中,桃花象征着女子,而桃树的多产则暗示了女人的生育能力,桃花和桃树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概念隐喻。在接下来的几首诗中,女人又被比作梅花、李子树花、木槿和锦葵。有关花的隐喻不仅说明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也描绘出诗中的意象。

2.WOMEN ARE JADE

如果说花适合用来比喻女子的容貌,那么美玉则通常用来指代女子的修养和才德。中国的玉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有着矢志不渝、温润知性、礼让谦和的寓意。在古代,玉还是等级、权利的象征,常被雕琢成各种形象的饰品。在中国人心中,玉代表着吉祥,所以人们喜欢以玉护身,甚至以玉陪葬。然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主要欣赏玉的玲珑剔透、优雅雍容的姿态。

《诗经》中就有很多将女子比作美玉的隐喻。在这类概念隐喻中,玉是源域,秀外慧中的女子是目标域。

1)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许译:He sees the white-dressed maid,as beau⁃tiful as jade.(同上,2009:21)

2)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许译:Unlike the brass,where images pass, Have I not grown,firm as a stone.(同上,2009:23)

3)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许译:Who’s there detaining thee,from giving girdle gems to me?(同上,2009:76)

(二)《诗经》中女性隐喻系统的翻译策略

概念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和认知表达,其翻译要求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源语中的隐喻转换到目的语中,并在目的语语境中重塑隐喻意象。因此,概念隐喻的翻译涉及其认知机制,即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在脑海中塑造一个源语的隐喻意象,然后在目的语中找到一个能够传达相同意义的意象,接着,将该意象在目的语语境中进行修饰和润色就产生了目标域中的隐喻意象。译者脑海中的隐喻翻译过程与概念隐喻的认知过程极其相似,也涉及源域、目标域以及映射。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有相似也有差异。事实上,读者对于隐喻的理解就是通过对源语隐喻中所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的概念域中进行映射来实现的,因此能否实现认知上的对等是成功翻译概念隐喻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1.概念隐喻直译法

当源域的隐喻意象与目标域中该意象具有相似的内涵意义,或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译者在翻译隐喻时,可以使用直译的方法,保留源语同一意象,忠实地翻译出源域中的隐喻。

许渊冲的《诗经》英译本成功地保持了原诗中的隐喻表达。译者采用了概念隐喻直译的方法,真切地再现了源域中的隐喻意象。如将“桃花”译成“peach tree flowers”,将“梅”译成“mume-tree”,将“如桃李”译成“as plum flowers”,将“颜如舜华”译成“looks like a flower from a hedge-tree”,将“如荍”译成“looks like sunflowers”,将“有女如玉”译成“as beautiful as jade”等。

其实,在英语中,“WOMEN ARE FLOWERS”的概念隐喻也是十分常见,比如苏格兰乡村诗人罗伯特·彭斯就在诗中写道:“My love is a red,red rose!”,所以将《诗经》中女性系统的概念隐喻进行直译是合乎情理的。

2.概念隐喻转喻法

在概念隐喻的翻译过程中,如果源域的隐喻意象在目标域中并没有相同的内涵意义,若将其直译并不能使目标域读者领会其意思,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采用概念隐喻转喻的方法进行翻译,将源域中的隐喻意象转换成在目标域中具有相同意义的意象,以达到与源域意象相同的表达效果。

比如在翻译“WOMEN ARE JADE”这类概念隐喻时,译者需要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对于“玉”这一隐喻的不同理解,准确地翻译出隐喻背后的真实内涵。在翻译“我心匪鉴”一句时,许渊冲根据中西方读者的不同认知背景,将“鉴”译成“brass”,虽然变换了隐喻意象,但却达到了一致的效果。

3.概念隐喻注释法

《诗经》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文化典籍,其中的一些隐喻意象独树一帜,并不能在外国文化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达,故不能采用隐喻直译法和隐喻转喻法。在这种情况下,可借助注释的方法,在源域隐喻意象的基础上进行解释说明,既保留了源域隐喻意象的文化特色,又使目标域读者领会了其思想内涵。

许渊冲《诗经》英译本中很多概念隐喻的翻译就是采用注释法。例如译者将“麟之趾,振振公子”翻译成“The unicorn will use its hoofs to tread on none,just like our prince's noble son”.许渊冲在译文后还附上对“unicorn”的注释:“The unicorn was a fabulous animal,the symbol of all goodness and be⁃nevolence…it is to show that the creature,while able for war,would have peace.This song celebrated the goodness of the offspring of King Wen.”这首诗将王子的儿子比作“麟”。“麟”是典型的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中西方文化对麟的理解截然不同,由于西方读者缺少相应的认知背景,如果译者将其直译为英语则会引起误读和误判,许渊冲借助注释为读者营造了必要的认知环境,不仅使读者能够理解隐喻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还能感受到异域文化的别样风情。

四、总结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蕴含了大量的隐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英译历史已有200余年。隐喻翻译在翻译研究领域虽被探讨,但传统的隐喻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从语言形式和文体层面进行静态的比较,忽略了隐喻的认知性质。概念隐喻理论从隐喻的认知性出发,打破了传统隐喻翻译研究的局限,为隐喻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许渊冲翻译的《诗经》英译本中典型的隐喻系统——女性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深入研究了隐藏于隐喻表达之下的认知映射,并分析其认知工作机制,以阐释和呈现译者如何翻译不同的隐喻表达。基于以上详尽、系统的分析,文章最后总结出概念隐喻的三种主要的翻译方法:概念隐喻直译法、概念隐喻转喻法和概念隐喻注释法。通过以上论述可证明概念隐喻理论对于隐喻翻译研究的巨大的阐释力以及从认知视角研究隐喻翻译的合理性。此外,本文总结出的隐喻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对今后的隐喻翻译也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陈道明.隐喻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11-13.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11-19.

[4]李玉良,王宏印《.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36-38.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汪榕培.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许渊冲.诗经(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0]N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责任编辑:陈丽娟)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Book of Poetry by Xu Yuancho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SHI Yalin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1,China)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Metaphors We Live By coauthored by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since 1980s,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metaphor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evalent.Metaphor is not just a rhetorical device but a universal thinking pattern and cognitive method.Book of Poetry is the origin of 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 which encompasses a lot of metaphors and thus analyzing the translations of metaphors as well as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an not only justify the scientific and adaptive natur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but also shed light upon the cognitive study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and bring it into a new era.

conceptual metaphor;metaphor translation;English translation of Book of Poetry

H319

A

1673-2928(2015)03-0108-04

2015-04-02

石亚琳(1990-),女,河南安阳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源域许渊冲英译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摔得挺美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