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述评

2015-12-17陈莉莉郝祎娜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红旗渠红色旅游红色

陈莉莉,郝祎娜(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述评

陈莉莉,郝祎娜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和开发价值。本文从红旗渠精神、红旗渠文化资源的开发、红旗渠与地方文化、红旗渠资料的充实完善等方面对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述评

一、研究概况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现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在国家处于经济暂时困难的条件下,经过10年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标志性工程。红旗渠作为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其特定的物质载体和精神指向。具体来说,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形式指的是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和独特的水利工程、纪念馆、文学作品等,非物质形式主要指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和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以及红旗渠工程建设中发生的文化思想形态、规章制度和红色风情等。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国内外知名度高、内涵丰富,也正因如此,红旗渠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并获得“最佳红色旅游景区”称号。近几年,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与数量可观的红旗渠题材文艺作品相比,专门研究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的著作和学术论文却相对较少。

(一)红旗渠研究的初步展开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为加大对红旗渠的宣传力度,出版了大量报告文学、影集、诗集、画册等。比较著名的有:《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中共林县委员会编,农业出版社1966年版),《红太阳照亮林县河山》影集(红太阳照亮林县河山画册创作组编摄,河南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红旗渠影集》(魏德忠等编摄,河南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林县红旗渠》(水利电力部政治宣传处编,水利出版社1973年版),《红旗渠》连环画册(彭天贵、张广宇等编绘,河南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红旗渠》(张旺增等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延边出版社朝鲜文版),《红旗渠之歌》诗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红旗渠颂》(林风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红旗渠》(英文版,林风著,外文出版社1974年版),《斗天图》长篇叙事诗(王绶青、李洪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红旗渠》(赵树东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红旗渠畔大寨花》(开封师范学院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红旗渠》地理知识读物(开封师范学院编,商务出版社1976年版),《红旗渠畔凯歌新》(张维新等著,农业出版社1976年版),《红旗渠工程技术》(林县革命委员会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红旗渠的哲学》(林风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等。

(二)红旗渠研究的深入发展阶段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红旗渠宣传的深入和研究的初步展开,有关红旗渠的著作、文章也逐渐增多,以红旗渠志、民间文学、回忆录为代表。著作主要有:《林县志》(内设《红旗渠卷》,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红旗渠文献资料汇编》(林县水利局、林县档案局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文件资料(杨培森、王宏民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红旗渠人物故事》(郭世杰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红旗渠志》(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编,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有条红旗渠》(王怀让等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红旗渠故事》(程增泉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文章有《红旗渠建设过程中的风风雨雨》(杨贵,党史博览1995年04期),《红旗渠建设回忆》(杨贵,中国当代史研究1995年03期)等。

(三)红旗渠研究的进一步拓展阶段

新世纪以来,有关红旗渠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不仅形式多样,研究领域也逐渐有所拓展,不单局限于对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建设、红色旅游等的研究,还有对红旗渠景区的规划设计、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红旗渠区域文化等的研究。相关著作有:《中国红旗渠资源背景与制度安排》(李露亮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红旗渠传》(刘法修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版),《山河让道:红旗渠设计施工与胜利竣工》(董胜著,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版),《现代故事画库:红旗渠》(《红旗渠》连环画创作组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红旗渠畔求索:一个老记者新世纪十年日记选》(郝建生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杨贵与红旗渠》回忆录(郝建生、杨增和、李永生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山腰上的记忆——红旗渠访问笔记》(梁东方著,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史学视角下的红旗渠研究》(李海红著,巴蜀出版社2012年版)等。文章主要有《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王全书,求是2003年),《红旗渠精神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叶春涛,学习论坛2008年),《红旗渠修建成功的社会背景》(李海红,殷都学刊2008年),《红旗渠精神的当今思考》(李海红,兰台世界2009年),《红旗渠精神与民族精神关系研究》(葛巧玉,理论界2011年),《试论红旗渠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郭怀玉,兰台世界2011年),《基于旅游行为层次的红旗渠红色旅游开发探析》(帅军霞,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红旗渠精神研究综述》(路阳,安阳工学院学报2014年)等。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及主要观点

(一)关于红旗渠精神的研究

有关红旗渠精神的研究是当前红旗渠研究的主要方面,涉及著作多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刘法修的《红旗渠传》、红旗渠精神研究课题组编写的《弘扬红旗渠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安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的《红旗渠精神研究》等;学术论文主要有王全书、史鸿文、叶春涛、李海红、路阳等的研究成果。红旗渠精神的研究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1.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

红旗渠精神不仅具有地域性,更是一种民族精神。作为新版的愚公移山精神,它的继承和弘扬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时代价值。红旗渠精神所蕴涵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1]如李海红认为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具体展现。[2]葛巧玉还指出红旗渠精神不仅具有传承性,更具有开拓性;应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弘扬。[3]王全书还认为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成果。[4]

2.红旗渠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相结合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源泉,对民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叶春涛认为,红旗渠精神所蕴涵的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5]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红旗渠精神是做好群众工作、激发创造活力的不竭源泉。[6]

3.红旗渠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提供依据

红旗渠精神在本质上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是一致的,正是用其特定历史和生活的历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靳绥东指出红旗渠精神是一道拒腐防变、保持本色的思想长城。[6]余嘉强指出,红旗渠的建造向我们展示了共产党能够领导人民办大事,因为所办的事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依靠人民并与人民同甘共苦而办成的。[7]正如王以第、张爱琴所说,应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教育、制度、监督三个层面的功能作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8]

4.红旗渠精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路径

不少学者认为红旗渠精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资源和优秀文化根基,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结合时代的要求,探索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的新路径。如汪立夏认为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9]武文涛认为,在新时期,只有不断地深化和丰富红旗渠精神内涵,只有不断探索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才能使弘扬红旗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10]路阳指出挖掘地域特有的文化优势在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应当是新时期高校可以深入思考和实践的一个课题。[11]

5.红旗渠精神为当代人创业的精神指引

红旗渠的建设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人们战胜困难、争创业绩的强大动力。靳绥东撰文指出,每个人无论在什么岗位、在什么时候,有了不懈奋斗的进取精神,就有了坚定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没有办法可以想出办法,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6]当代红旗渠精神激励着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敢想敢干,实事求是,它所体现的现代创业精神,对于整个时代如何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和共同实现中国梦都有价值。

(二)关于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2004年,随着全国“红色旅游”浪潮的兴起,学术界对红旗渠红色旅游、红色文化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目前,关于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红旗渠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与保护

目前已有学者对红旗渠流域文化资源的特征进行研究。但是文章仅从红旗渠沿岸老百姓衣着、住宅、饮食、娱乐等生活方式作简单介绍,没有对其他的内容(如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展开论述。[12]也有文章从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角度进行探讨,提出对策。如郭怀玉认为应该迅速采取措施对红旗渠物质文化资源进行及时抢救和保护,进入新世纪以来,对红旗渠精神层面的发掘和研究还处在一种近似拓荒的阶段,在红旗渠精神资源中红色文化的政治意蕴、红旗渠精神资源中文艺功能的开发保护、红旗渠精神资源中“红旗渠流域文化”的开掘与研究方面有待深入探讨。[13]

2.关于红旗渠景区的规划设计研究

有关红旗渠景区的规划设计研究,一是强调在景区的规划设计上突出资源特色,如帅军霞撰文指出,提高旅游者活动行为层次必须以资源特色为导向,抓住红旗渠红色旅游这一根本特点,立足基本层次,稳定基础,再谋求其他层次的共同发展。[14]二是强调以保护、开发利用、统筹协调的综合规划设计,如陈战是认为红旗渠景区的规划设计,必须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区域统筹和旅游服务设施科学布置与安排、居民社会系统调控和经济发展引导等方面作重点的研究,同时还需要根据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进行规划设计。[15]

3.关于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红旗渠旅游景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对此,张吉献、田广增认为,红旗渠旅游资源丰富,在国内外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应将其人文景观与地质遗迹旅游资源组合在一起。[16]帅军霞指出,红旗渠景区虽取得了发展和进步,但如今也存在着水渠保护力度不足、产品开发力度不足、客源市场拓展不足、景区可进入性不强的问题。[17]帅军霞运用SWOT分析方法,探讨红旗渠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开发参与性旅游项目、开拓假日市场、整合旅游资源、提升创新能力等措施。[18]

4.关于红旗渠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

关于红旗渠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相关部门应该探讨景区产品创新路径。刘红芳认为在现有红色旅游产品基础上实现创新是红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并断定红旗渠景区目前处于发展时期。[19]红色旅游产品的研究人员应当在学习发掘红色旅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在打造多样化的红色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将红色文化学术化、产品化,从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

(三)关于红旗渠红色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研究

不同的地域孕育不同的文化,红旗渠红色文化也有其地域特色。研究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必须与河南地方历史文化相融合,体现红色文化的传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关于红旗渠红色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研究有如下几个方面:

1.红旗渠红色文化的孕育离不开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

红旗渠精神蕴藏着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是实现中原崛起的精神动力。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发展与完善和中原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史鸿文认为这种联系体现在中原文化中天人关系的新发展、中原文化优秀品质的自然延续、中原民间伦理的社会化践履与更张、中原民生意识中利益共享原则的放大与超越、中原文化与社会实践中领导者献身精神的延展与新生这几个方面。[20]叶春涛撰文指出红旗渠精神在中原大地上形成的历史条件,[21]还从理论依据、实现机制、市场经济等方面论证了红旗渠精神是实现中原崛起的精神动力。[22]

2.红旗渠红色文化是林州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林州市依托红旗渠这一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注重挖掘和培育红旗渠文化,打造红色品牌,在建筑业、制造业、社会事业、旅游经济、水利建设等方面都争创佳绩。如谢东以林州市为例对政府主导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23]田广增、李丹指出林州市旅游产业在走政府主导之路的同时还需要加强软硬件建设,突出地方特色,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加快南部旅游资源的开发,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一条由南向北游动的巨龙。[24]红色旅游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既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找到了良好的有效载体,也对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提高和信息渠道畅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5]

3.红旗渠红色景区与“南太行”其他景区的区域竞合关系

河南省“南太行”风景名胜资源体系由林虑山、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和王屋山五个风景区组成,它们之间是一种区域合作性的竞争。李帅波撰文提出建立“南太行”区域多赢的、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名胜资源空间竞合格局的有关战略,提出建立“南太行”区域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26]雷帅指出目前红旗渠在河南境内已经开发出一系列旅游景点,但是山西境内还是一片空白需要山西与河南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共同开发。[27]红旗渠风景区应与“南太行”其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继续打造以红旗渠为品牌的旅游目的地。

三、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学术界对红旗渠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尤其是其精神的内涵实质、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等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对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后,因此,对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科研成果不多,特别是高质量的成果更少。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拓展

关于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专门著作和论文较少,其中对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又是比较零散的,缺少系统地、全面地梳理。目前,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精神研究的层面上,能够上升到民俗、社会、文化、哲学等不同层面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并不多。因此,研究视角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二)研究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于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的已有研究成果多分散在一些地方的报刊中,且大多是报刊的社论、消息、通讯等,研究层次比较低,学术影响力小,不具有学术代表性。与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著作多是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游记、诗歌等。要加强对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的学术性研究,不但要提高数量,更要重视研究成果的质量,力争推出一批有价值、有深度的理论成果。

(三)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挖掘

从研究内容来看,缺乏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同其他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比较研究,对红色歌谣、文学作品、电影、连环画等有关红旗渠的文本研究也远远不够。在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与保护、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红旗渠题材文艺作品的编创、红旗渠红色文化与区域文化的互动、红旗渠红色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红旗渠红色文化产业的开发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四)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

在研究方法上还有待创新,学者们要逐渐把对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建设研究的注意力分散到民俗学、旅游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更多地借助科学统计、田野调查、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推动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因此,有必要对红旗渠红色文化进行综合全面地研究,对红旗渠红色文化的内涵、特点、生成与传播、继承与创新等理论进行整体建构。加强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学术性,亟待一批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出版和有较高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发表。此外,还需进一步努力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探讨,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研究红旗渠红色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加强对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性研究,深刻领略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魅力,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

[1]史鸿文,郭志涛,郝晓军.从中原文化看红旗渠精神的实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04).

[2]李海红.红旗渠精神的当今思考[J].兰台世界,2009(23).

[3]葛巧玉.红旗渠精神与民族精神关系研究[J].理论界,2011(02).

[4]王全书.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J].求是,2003(20).

[5]叶春涛.红旗渠精神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学习论坛,2008(03).

[6]靳绥东.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J].学习论坛,2005(06).

[7]余嘉强.论党的先进性与红旗渠精神[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1).

[8]王以第,张爱琴.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廉政文化[J].中国科技信息,2010(05).

[9]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07).

[10]武文涛.红旗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11]路阳.用地域特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论“殷商文化、红旗渠精神”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作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05).

[12]郭怀玉.“红旗渠流域”文化特征[J].文艺争鸣,2011(04).

[13]郭怀玉.试论红旗渠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兰台世界,2011(09).

[14]帅军霞.基于旅游行为层次的红旗渠红色旅游开发探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15]陈战是.综合型风景名胜区规划研究探讨:以林虑山(红旗渠)风景名胜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0(08).

[16]张吉献,田广增.红旗渠林虑山国家地质公园景观特征及旅游体系研究[J].地质学刊,2011(01).

[17]帅军霞.红旗渠红色旅游开发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18]帅军霞.全球化背景下红旗渠红色旅游发展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19]刘红芳.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红色旅游产品创新路径探讨:以红旗渠景区为例[J].特区经济,2013(03).

[20]史鸿文.从中原文化看红旗渠精神的历史动因[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21]叶春涛.红旗渠精神与中原崛起[J].学习论坛,2006(05).

[22]叶春涛.延安精神与红旗渠精神是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精神支撑[C]//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2006.

[23]谢东.林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政府行为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24]田广增,李丹.河南省林州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05).

[25]韩冬.中国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26]李帅波.河南省“南太行”风景名胜资源空间竞合分析:以五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1.

[27]雷帅.关于山西与河南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责任编辑:王彦永)

The Research Review of Red Culture Resources of the Red Flag Canal

CHEN Lili,HAO Yi'na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As a unique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Red cultural resources formed during th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period.The red flag canal is located in the linzhou city of henan province,the east of the Taihang mountain,and the junction of the shanxi,hebei,henan provinces.It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s rich,has the important intrinsic value and development value.In this paper,We will conclude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red flag canal spirit,the development of red flag canal culture resources,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d flag canal and local culture,and the enrich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red flag canal data.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an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efforts.

The red flag canal;red culture resources;review

D64

A

1673-2928(2015)03-0004-05

2014-10-08

河南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原经济区建设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12KS005)的阶段性成果。

陈莉莉(1981-),女,河南荥阳人,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郝炜娜(1989-),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红旗渠红色旅游红色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红色是什么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红旗渠》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红色在哪里?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追忆红色浪漫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关于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及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