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省属院校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2015-12-17于学强

关键词:发表文章硕士生省属

网络出版时间:2015-06-25 13:03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625.1612.031.html

地方省属院校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于 学 强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摘要: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地方省属院校对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管理不断规范化,对于他们完成学业学术条件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化、标准化。但是,从硕士研究生文章数量与质量来分析其学术能力状况,情况却不甚乐观。从地方省属院校文科与理工两类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情况管中窥豹,得出的结论是理工类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与研究水平方面比社科类要明显高一等级。地方省属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总体评价是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是生源质量、学生学习品质比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或不平衡。

关键词:地方省属院校;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

收稿日期:2014-07-28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地方省属院校硕士研究生学生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研究”(SDYY12018)。

作者简介:于学强,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G643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3.034

近年来,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地方省属院校对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管理不断规范化,对于他们完成学业学术条件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化、标准化。为了确保学生进得来、出得去,地方省属院校的管理者和导师特别强调“出口”教育,尤其强调硕士研究生公开发表文章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从某高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情况看,基本上消除了因文章数量与质量而影响毕业的情况。但是,从硕士生文章数量与质量来分析其学术能力状况,情况却不甚乐观。

一、地方省属院校硕士生学术能力个案调查与对比分析

地方省属院校硕士生的学术能力,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学术文章的发表情况。但是,由于学科专业不同,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的情况不尽相同。从传统学科分属的角度看,可大致将硕士生分为社科类与理工类两大块。为了研究的方便,此处我们以某大学Z学院(社科类)与H(理工类)为个案,对当前地方省属院校的相关情况开展分析研究。

1.社科类硕士生学术能力现状管窥

为了分析的便捷,本分析样本选择Z学院原因如下:其一,Z学院是社科类招生最早、招生规模最大和招收专业最多的学院之一。由于学院有丰富的硕士生管理经验,学院硕士生工作较为规范,对硕士生科研质与量的要求较为明确。其二,Z学院作为文科类代表学院,与其他社科学院的硕士生有很多相通之处,在生源质量方面没有太大的不同,基本上能反映社科学院的情况。其三,Z学院招生时间早,不仅可以作五年内的比较分析,甚至还可以作十年内的比较分析,更容易客观地分析硕士生近年学术发展的趋势。

同样基于便捷的考虑,本样本仅以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来考察硕士生的学术能力与学术水平,Z学院五年来硕士生学术论文发表的基本情况如下(本文数据来源于校院研究生管理部门以及武书连相关数据库,下同)。

(1)2009届毕业生发表文章情况:统计毕业人数为8人,发表文章22篇,人均2.75篇。有2篇以上的刊物4种,发表文章13篇,占发表文章总量的59.1%。其中《聊城大学学报》6篇,《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篇3,《枣庄学院学报》2篇,《管理科学文摘》2篇。

(2)2010届毕业生发表文章情况:统计毕业人数为13人,发表文章33篇,人均2.54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有2篇以上的刊物6种,发表文章17篇,占发表文章总量的51.5%。其中《沧桑》4篇,《理论观察》2篇,《山东文学》2篇,《法制与社会》2篇,《才智》2篇,《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5篇。

(3)2011届毕业生发表文章情况:统计毕业人数为33人,发表文章79篇,人均约2.39篇。有2篇以上的刊物10种,发表文章47篇,占发表文章总量的59.5%。其中《法制与社会》2篇,《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7篇,《工会论坛》2篇,《科教导刊》5篇,《聊城大学学报》16篇,《东京文学》3篇,《当代旅游》3篇,《潍坊教育学院学报》4篇,《学理论》3篇,《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篇。

(4)2012届毕业生发表文章情况:统计毕业人数为24人,发表文章61篇,人均约2.54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有2篇以上的刊物8种,发表文章49篇,占发表文章总量的80.3%。其中,《文艺生活》6篇,《东京文学》14篇,《科教导刊》12篇,《聊城大学学报》5篇,《中国城市经济》2篇,《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5篇,《法制与社会》3篇,《学理认》2篇。

(5)2013届毕业生发表文章情况:统计毕业人数为29人,发表文章48篇,人均约1.66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有2篇以上的刊物种,发表文章32篇,占发表文章总量的66.7%。其中,《西江月》3篇,《东京文学》10篇,《科教导刊》10篇,《改革与开放》2篇,《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7篇。

2.理工类硕士生学术能力现状管窥

基于同样的考量,我们在L学校选择了H学院进行相关数据分解与分析。标本选择的原因:其一,H学院是社科类招生最早、招生规模最大和招收专业最多的学院之一,是该校最早的硕士一级点所在单位。其二,H学院作为理工类代表学院,与其他社科学院的硕士生有很多相通之处,在生源质量方面没有太大的不同,基本上能反映理工学科各学院的基本情况。其三,H学院招生时间早,不仅可以作五年内的比较分析,甚至还可以作十年内的比较分析,更容易客观地分析硕士生近年学术发展的趋势。

H学院五年来硕士生学术论文发表的基本情况如下:

(1)2009届毕业生发表文章情况:统计毕业人数为19人,发表文章及会议论文42篇,人均2.21约篇,其中SCI为41篇。

(2)2010届毕业生发表文章情况:统计毕业人数为31人,发表文章及会议论文96篇,人均约3.1篇,其中SCI为57篇,核心期刊为4篇。

(3)2011届毕业生发表文章情况:统计毕业人数为33人,发表文章及会议论文146篇,人均约4.42篇,其中SCI为71篇,核心期刊为1篇,EI为1篇。

(4)2012届毕业生发表文章情况:统计毕业人数为42人,发表文章及会议论文117篇,人均约2.79篇,其中SCI为56篇,核心期刊为13篇,专利3项。

(5)2013届毕业生发表文章情况:统计毕业人数为40人,发表文章及专利101篇,人均约2.53篇,其中SCI为69篇,核心期刊8篇,CSSCI为1篇,EI为2篇。

3.两类硕士生学术能力比较分析

从整体上看,两院两类硕士生在学术水平方面很难进行有效比较,因为专业性质与学科门类之间强行比较本身就不科学。但是,从数据方面的简单比较却是可以的。从数据本身来看,社科类的硕士生明显不如理工类硕士生,在文章发表数量与层次方面都有明显的差距。

从数量方面分析,Z学院五届学生总人数为107人,公开发表论文的数量为243篇,人均2.27篇;H学院五届学生总人数为165人,公开发表论文的数量为502篇,人均3.04篇,差距明显。

从质量方面分析,Z学院五届学生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仅有3篇,人均不足0.3篇;H学院则在核心期刊、EI、SCI为323篇,人均近1.98篇,差距也显而易见。再者,从社科类的一般期刊分析发现,社科类学生发文集中的期刊,一般都是层次较低或收费发文的期刊,这类期刊的学术性本身是比较低的。

从文科与理工两类硕士生学术论文情况管中窥豹,得出的结论似乎是毋庸置疑的,即地方省属院校硕士研究生理工类硕士生的研究能力与研究水平方面比社科类要明显高一等级。这一点似乎与部属院校有所不同,根据刘若泳对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重点高校A大学的二三年级硕士生论文发表情况的调查表明,攻读历史学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比例最高,相对较低的是理学。但是,论文发表的层级普遍低,“76.2%的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是发在普通期刊上,33.8%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所以,无论是省属地方院校还是部属院校,“从发表论文的期刊属性和论文的引用次数来看,硕士研究生已发表的论文质量并不高,科研水平还有待加强。”[1]“研究生论文质量滑坡、漠视论文等现象广泛存在,具有原创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论文更是少之又少。”[2]

二、地方省属院校硕士生学术能力状况评估与诊断

地方省属院校硕士生的学术能力总体评价是水平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以Z学院的情况为基础进行分析,原因主要是生源质量、学生学习品质比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或不平衡。

1.学生的生源质量原因

从总体上看,省属院校本身层级不高,甚至很多省属院校都没有博士点,学生报考的情况并不理想。根据武书连的分析,以某大学为例,其生源质量为D等级,也即处于所有生源中60%-70%位置的考生报考该校,且录取分数线为低于标准1,即为0.9284,由此导致“原材料”比部属院校要低得多。虽然经过四年培养,该校毕业生达到C等级,但整体差距仍不容否认。现在,考虑上省属院校硕士生的主体,仍然是省属于院校、独立学院或省地共建的学院,并且省属院校的本科生在硕士生生源中所占的位置也是偏下的。因为,地方省属院校的毕业生继续报考地方省属院校的动力不足,更多的选择部属院校或考公道路。所以,如同地方省属院校本科生生源质量不如人意一样,其硕士生的生源质量也不容乐观。针对Z学院2014届本科各专业的分析,也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在报考研究生的本科生中,选择部属院校的居多,导致很少一部分学生选择省属院校,而选择本校的人数更少。所以,很多省属院校在招生方面普遍认为,能招到自己的学生就相当满意了。从报考本院校的学生来看,很多报考者都是本着试试看的想法,做了多手准备,从某种意义上只是把报考本校作为次选。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考生,当知道自己考上选调生后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读研。而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考生分析,报考的24人中报考部属院校的全部过线,而报考省属院校的却有1人没过线,这也反映了报考生源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Z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哲学专业没有具体统计报考情况,但根据录取情况同样可以得出如上结论。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分析,省属院校的录取多为调剂生,这就意味着大多数还是报考了部属院校,哲学更为明显,不仅报考部属院校而且71%为部属院校录取。

实际上,生源下降、调剂生增加确实是影响硕士生学术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一点是许多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事实。丰烨、陈艳慧、李玉扩将“招生数量剧增,生源良莠不齐”视为研究生论文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指出“近几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可是生源的质量却在下降。调剂类研究生的数量呈增长趋势,跨学科跨专业生源较以前有所增加。”[3]“研究生招生规模是影响研究生发表论文的重要因素”,“虽然研究生参与的论文数量已经达到了跟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几乎相同的水平,但在论文的质量方面,存在的显著的差距。”[4]

2.学生类别品质方面的原因

硕士生的类别有多种分类方法,本文只着眼于在职与否,应届与否以及入学年龄阶段三个视角。对于学生品质则主要着眼于学习品质方面。

基本数据表明,Z学院硕士生中,绝大部分学生为在职、往届和25岁以上的生源。而且,纵向比较这五届学生可以发现,学生身份的变换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在职生、往届生和25岁以上的学生并没有减少。这说明,地方省属院校扩招工作并没有对应届青年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反而导致在职人数上升。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由于高校硕士生扩招,高校间研究生的生源之争日益激烈,部属院校也加入的竞争生源的行列,进一步挤压地方省属院校硕士生的招生空间。从近年研究生招生策略上分析,目前很多高校在研究生招考过程中大大提升了专业成绩,使学生的过线率很高。这样,很多学生不会担心专业受限问题,所以报考部属院校的学生大大增加了,地方省属院校报考率便大大降低了。二是由于近年来各行业对学历要求不断提升,尤其是党务政务部门更是如此。许多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党政系统的年轻人,为了以后的发展便着眼于学历积累。但是,由于工作原因学习的时间少,积累学历又不想放弃工作,相比报考部属于院校而言,考地方省属院校在工作与学习矛盾上更好协调一些。所以,在职往届生在地方省属院校中有了明显增长。

受硕士生类别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品质并不乐观。一是学习时间少,由于在职硕士生五年均值约占58.74%(学校与学院掌握的研究生数据并不体现其在职与否,但根据大致调研情况看,绝大部分往届的都是在职的,二者的差别不大,暂按同样对待),他们多是工作优先,又多在机关工作,公务较多,基本上没有充足的时间读书学习,也没有时间进行系统思考,更谈不上写作练笔的事情了。二是学习精力投入少,一方面源于在职,工作分散了他们大部分精神,另一方面这些硕士生25岁以上的五年均值占58.74%,这部分人不仅有工作,还有家庭,尤其是女学生可能还有孩子,顾工作顾家庭再顾学业,如果排位的话可能大部分会将学业排在最末,在学业方面投入的精力要少得多。三是学习精神不足,从上面统计数据发现,五年统计中硕士生有78.42%为往届生,2012年更是高达88.9%为往届生,这些人报考的目的多为工作后储备晋升条件而不是丰富自身,求学只是工作手段而已。除非往届且没有工作的,为了考博士或重新寻找工作机制,或许将一些精神放在学业上。所以,学习品质不乐观,主动从事学术研究的动力不足,自然铸就学术能力低的内在原因。

3.教师能力素养方面的原因

硕士生学术能力与学术水平受教师的影响很大,从理论上分析这种影响至少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学术能力的标杆作用。硕士生虽然都是成人,思想认识方面都基本成熟,但教师的标杆作用还是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他们。一般情况下,一个学院教师的学术修养高,学术能力强,这个学院的硕士生的学术压力就大,从事学术研究的自觉性与动力就相对较强;相反,一个学院教师的学术能力不高,学术在这方面的压力就小,甚至没有从事学术研究的自觉意识。其二,教师对学术修养的督促作用。硕士生与本科生的不同在于普遍实施了导师制,导师可以点对点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导师的督促作用越强,要求越严,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自觉意识就会越强,从事学术研究的动力也会增强。

地方省属院校的师资力量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不仅体现在学校之间,更体现在不同学校的二级学院之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各省属院校在高校竞争中越来越感受到压力,积极参与竞争不断强化实力,使校际间整体实力差距越来越小。但是,在校内二级学院之间则不同,各地方省属院校认识到,搞小而全大而全的学科建设与其他学校比拼,成功的可能性低且成本高。所以,不少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搞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项目建设,而这些项目是落脚于二级学院的。有项目的二级学院,学校在整合师资方面用力大,师资力量强。

从Z学院的实际来看,它是某大学最早、最强的专业之一,曾经拥有最好的学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从高校系统看,此专业退出的学校越来越多,教师转行到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学校也不在少数,这说明,此专业在整个政治类中的影响在下滑。同时,由于整体专业热度下降,高校从事此专业的数量减少,使得此专业的横向比较因子减少,专业排名虽然有可能较高,但实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下滑。由于是老学院,专业多,师资力量还比较强,但也存在硕士生导师老化、兼职教师多等方面的问题。

需说明的是,此处专任教师指的是没有行政职务的教师,双肩挑的教师不包括在内。虽然,五年来硕士生导师的情况在变化,但大致情况变化不大。该院硕士生导师数量不少,但绝大部分集中于40-50年龄段,且行政事务缠身,从事指导的精力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年龄低于40岁的导师在2013年跌至低点,仅有两位,50岁以上的也在增加,硕士生导师年轻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仔细分析原因的话不难发现,一是与学校整体师资结构的整体性断层有关。目前整个学校的骨干力量(无论是行政还是业务)集中在60后身上,70后就属于“年轻”人了,就更不用说80后的师资了,这些年轻人在行政和业务上还没有真正选好用准。二是与学校进人政策有关。地方省属院校本身的区位就没有优势,如果在用人政策方面不加大力度,对新生力量的吸引力就会大大减少,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三是与学校的用人政策有关。近年来地方省属院校流失人才较为突出,很多地方省属院校成为人才培训基地,引来的人才培育两年成了高水平人才,但对于本校的认可度却降低了,甚至抬脚走人了,反思原因恐怕还是用人政策本身有问题。由于师资总体水平是年龄偏大、事务偏多,对学生的指导肯定会带来一些不利。从这个意义上讲,硕士生学术能力与导师还是有关系的。但是,导师是否愿意主动和尽力指导,与导师的思想觉悟有关,而思想觉悟方面的调研较难,很难说明客观情况。

另外,地方省属院校硕士研究生师生比处于合理区间。根据武书连提供的数据,2014年全国师生比为1:16.66,地方省属院校一般都高于这个数据,某大学为1:18.75,基本上是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既有的师资并不是匀态地分布于各学科与专业之间。从全国来看,哲学为1:0.78,管理学则高达1:54。就研究生培养工作而言,师生比越高,生均占有师资人数越少,越不利于学生学术能力的提升。就某高校而言这种不平衡还体现在学院之间,目前,该高校拥有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同时拥有23个二级学院。平均每个学院拥有一级点0.74个,二级点4.0个,专业学位点0.22个。但是,作为培养研究生的Z学院,自身就拥有一级点2个,二级点9个,专业学位点1个。如果再从师生比看,该校拥有在校硕士生1 200人,硕士生导师300人,师生比为1:4;而如果将其硕士生导师的数量与Z院研究生的数量结合起来研究的话,会发现硕士生导师量约20人,学生量为100人,师生比为1:5左右,即一个导师带5名学生。从一般意义上分析,硕士生导师可以带5名学生,但Z院导师事务多、精力少的情况下,带5名学生也是一种挑战。因为该院还有5个本科专业培养的任务,导师还有日常科学研究和管理事务。

相比以社科类硕士生为代表的Z学院而言,H学院为代表的地方省属院校理科类的硕士生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要乐观一些。其原因主要是理工科类的硕士生绝大部分都非在职生,部分在职生基本上也是从事该项科研研究的专职人员。很早有本科生留校的情况,但这部分人早已经解决了研究生学历,而十余年来地方院校已经基本堵死了本科生、硕士生留校的口子。不仅如此,理工科的硕士生大都跟导师做实验,而理工类学术文章大部分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硕士生在实验的时间长,自然有更多出成绩的机会。但横向比较来看,地方省属院校理工科硕士生的学术水平也需要大幅度提高。

三、 结 论

目前地方省属院校在硕士生培养方面面临困境:一方面,地方省属院校要不断扩大硕士生的招生数量,以打造规模效益并不断提升校院层次。但是,这些院校在硕士生的生源选择方面的空间越来越小,本科应届生报考的比率不高,尤其是社科类本科毕业生,大部分不认可地方省属院校,纷纷报考985和211高校。同时,由于生源整体数量的下降,985和211高校加大了复试选择的力度,不再歧视至少是减少了对地方省属院校学生的歧视,在笔试环节基本上不加限制,考生很容易通过笔试关。由于报考好的学校并且通过了笔试关,即使没进入复试或复试不成功,也容易进行再次调剂。另一方面,地方省属院校要不断提升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以质量提升来增强院校的吸引力。但是,这些院校师资力量本身就不足,不仅存在师生比失衡的问题,而且现有的师资分配也不均衡。同时,这些院校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优秀师资引不来与留不住的问题。如何解决地方省属院校硕士生培养数量与质量的矛盾?在国家既有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地方省属院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出发,在改变生源结构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师资力量,而改变目前师资力量薄弱的重要方法还在于优化师资政策,加大对优秀师资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刘若泳.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调查研究——以A大学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1(9).

[2] 李春根,罗 丽.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及提升措施——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2).

[3] 丰烨,陈艳慧,李玉扩.浅析文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及对策[J].高教研究,2013(8).

[4] 曹志鹏,潘启亮.文科类研究生发表论文的现状研究——以暨南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14).

责任编校:徐希军

猜你喜欢

发表文章硕士生省属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签约
三季度陕西省属企业营收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省属国有企业多元化发展研究
国内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现状
德媒:伪科学期刊已泛滥成灾
赵燕磊
省属企业挺纪在前 实现弊革风清
——山西省国资委举办专题讲座
Younger and Older learners’Advantages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Different Learning Settings
浙江省各地级市在本刊刊登文章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