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湿地保护深入人心
2015-12-17安徽湿地保护中心
安徽湿地保护中心
让湿地保护深入人心
安徽湿地保护中心
安徽地跨南北、承东启西、沿江通海,湿地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生境多样,全国七大水系中的长江、淮河横贯全境,新安江发源于皖南,巢湖为全国第五大淡水湖,分布于淮北、淮南、亳州等地的煤矿塌陷湿地在全国极为典型独特,安庆沿江大型湖泊集中成片,构筑了长江中下游区域享有盛名的华阳河湖群。安徽现有湿地总面积约104.18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7.47%,为全国湿地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安徽湿地对维护全国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全球湿地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促进美好安徽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极其独特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紧紧围绕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湿地生态功能这一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
一是划定红线。划定湿地生态红线,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湿地生态安全格局。
二是守住底线。树立保生态就是保护民生、湿地是重要生态产品的理念,把人们对湿地的基本生态需求作为工作底线,坚决避免新的生态破坏。
三是补足短线。实施适合流域特点的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湿地价值、承载力、环境损害和修复成本评估,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建立更加完善的湿地保护网络,努力构建江、河、湖、库、塘一体化的湿地生态系统,让水连起来、让水动起来、让水美起来。
四是构建长线。完善湿地保护法规政策和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湿地资源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将湿地面积变化和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变化等纳入政府考核范围,用制度规范湿地保护与利用行为,让湿地保护深入人心。
我省湿地主要动植物资源
全省分布有湿地维管束植物95科303属682种(含种下单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国家ⅠⅠ级保护植物5种:湿地脊椎动物5纲43目113科297属594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3种,国家ⅠⅠ级保护动物51种。湿地中生活着超过全省4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是名符其实的“物种基因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