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吟卧龙书院(外一章)

2015-12-17

躬耕 2015年4期
关键词:武侯祠卧龙南阳

◆ 李 远

追溯到卧龙书院的来历,是在清代南阳知府罗景所著《卧龙岗志》里,以及卧龙岗上散落的碑文记载中。真的应该感谢这些致力于史书典籍编纂的官员或学者,他们让历史上有功于卧龙岗的人和事永载史册,更重要的是让后人在今天,能够找寻到历史遗存的痕迹,捕捉到文化弥留的气息。

一直以来,心中的卧龙书院应该是书声朗朗不绝于耳,处处飞檐翘拱,院舍古色古香,那里宜读宜修心,既有“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的惬意,又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白丁”的写意,还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飘逸。喜欢在雨季的屋檐下读书,喜欢那种青灯黄卷冷雨敲窗富有禅意的意境,喜欢走在那青砖铺地、充满着幽幽书香的院落里,去静静体会那穿越时空的美。

于是,决定游览卧龙书院。自武侯祠大门右转,向东沿高岗下行百米,穿过诸葛亮淡宁读书台,慢慢拾阶而下,眼前一处四合院布局建筑群映入眼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卧龙书院。现存建筑群2 8间,前为大成殿,左为明志斋,右为广材斋,后为静成堂,均为单檐硬山抬梁木架结构。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屋内悬挂“诸葛书院”匾额,檐柱挂清代著名书法家陈鸿寿书“证验古今,雕琢情性;刻镂声律,吐纳典谟”隶书楹联,书法刚劲朴拙,古厚蕴蓄,给人以浑朴苍劲之感。卧龙书院环境静谧,庭院深深,古木参天,与武侯祠建筑相映成趣,正在举办“书院春秋”的展览,以及四周墙砖上偶尔闪现的“南阳城”字样,诉说着它曾经久远的尘封历史和辉煌往事。

卧龙书院又称“诸葛书院”、“孔明书院”,是为纪念诸葛亮躬耕南阳、弘扬其“淡泊宁静”、“不求闻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而修建的庙学。从宋至清,南阳境内先后建立过许多书院,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包括卧龙书院在内的“十大书院”。卧龙书院南阳古代书院中始建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书院,也是全国现存唯一一座为纪念诸葛亮,并曾以“诸葛”命名的古代书院,同时形成融书院、祠庙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卧龙书院始建年代可上溯至宋。北宋宋祁《孔明书台》:“君不见孔明书院遗庙傍,古书不见台荒凉。卧龙未起蜀天远,草庐日日空南阳。”元代统一全国后,元世祖忽必烈相当重视文化教育,至元二十八年( 1 2 9 1年),诏令全国,明令提倡书院:“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于是,由热心“地方教化”的元代官吏倡和筹划,全国复建、新建书院蔚然成风。

诸葛亮作为千古贤相,备受历代敬仰,其道德精神散发熠熠光辉,应建书院以布教化,清代南阳知府朱璘《重修诸葛书院》诗:“潜见随时观物理,身心得力教儿孙”即此意。卧龙书院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由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何纬于元至大二年(1 3 0 9年)倡议创建,落成后又由元仁宗赐名为“诸葛书院”,它是元代至大年间(1 3 0 8年—1 3 1 1年)全国兴建的四所书院之一,也是全国武侯祠中,皇帝赐名最早的书院,从此,书院为武侯祠重要组成部分,学庙浑然一体。据清罗景所辑《卧龙岗志》记载,卧龙书院在明代曾有过三次修葺:成化八年(1 4 7 2年)南阳知府段坚复书院于故址东;弘治十一年(1 4 9 8年),书院增建堂庑各四楹;嘉靖六年(1 5 2 7年)南阳府署再次整修诸葛书院,书院重臻兴盛。清代康熙五十一年(1 7 1 2年),南阳知府罗景大修武侯祠时,另建书院于武侯祠之前,并以“卧龙”命名,并沿用至今。清光绪十七年(1 8 9 1年),清政府将各省所有书院改为学堂,延续千年的书院制度宣告结束。卧龙书院历元、明、清三代,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此后,卧龙书院历经风霜,残存建筑碑碣被毁,直至2 0 0 2年才重新回归武侯祠。

历史上的书院深深寄托了古代学者以救国为己任、满腔热血的家国情怀,以及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的伟大胸襟。无锡东林书院顾宪成曾有一副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更是家喻户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这和在邓州创建花洲书院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境界,以及诸葛亮在《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其实都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各种注解。诸葛亮作为古代文人的最高典范,古代读书之人的杰出代表,毫无疑问,历史上的卧龙书院虽然几经沉浮,但历朝历代的创建者,无一不是继承诸葛亮“非学无以广材,非静无以成学”的遗训,这也许是后人纪念和敬仰诸葛亮的最好方式。

站在卧龙书院中央,仰望古代先贤遗留的伟大杰作,浮现出诸葛亮曾在南阳卧龙岗潜心苦读的淡泊明志,耳边似乎聆听到朗朗读书声,此时此刻,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浅薄。很庆幸在今日浮躁不安的年代,有一座掩映于古树苍柏之中的卧龙书院,它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千百年来散落在乡间书院所散发出的温暖光芒,并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荷叶田田卧龙潭

一座城市,如有文物古迹的遗存和映衬,这座城市就会显得厚重大气;一座旅游景区如有水的滋润和点缀,则会变得婉约灵气。南阳卧龙岗就是这样一处景观,它不仅有着人文的无穷魅力,古建的玲珑多姿,而且还有碧波荡漾的卧龙潭。

卧龙潭位于卧龙岗山门左北侧,传为诸葛亮躬耕陇亩浴身濯足、洗涤乘凉之处。劳作之余,诸葛亮常于绿荫之下弹琴会友,切磋学问,谈论天下大事,因此潭位于卧龙岗上,故名。卧龙潭分为上下两潭。上潭三蛟龙口吐水柱,昂首潭中,四季涌水不断。潭上有七曲桥、玉带桥与堤岸相连,似有深邃不尽之意,水面开阔,碧波荡漾,天光云影倒映其中。潭周花木葱笼,垂柳依依,鹅卵石小径绕潭半周,精雕细琢的汉白玉栏杆镶嵌岸边,形态各异奇石堆砌水旁,鱼儿嬉戏于碧水乱石之间;下潭松竹掩映,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高岗映衬,景色清幽宜人,与上潭相互映辉,与读书台高下相对,交相辉映。构成武侯祠园林景观的亮点,成为休闲纳凉的绝好去处。

卧龙潭四季有景,景各不同,唯有夏日潭中荷花溢香满园,成为一大特色。每当盛夏,站在山门之前,放眼望去,但见一泓潭水之中,荷叶连连,错落有致,或成群成片,或相互簇拥,随风摇拽舞姿,似有喃喃细语。亭亭玉立的荷花,五颜六色,姹紫嫣红,含苞待放,娇羞欲语,嫩蕊凝珠,盈盈欲滴,清香阵阵,沁人心脾。偶有几只蜜蜂飞过,平添几分情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世人杨万里的笔下,荷花怒放的姿态,气象宏大,渲染天地。而卧龙潭的荷花,则别有一番韵味和雅致,犹如一幅幅画面绚丽生动,似一个个盆景镶嵌其间,让人赏心悦目留恋往返。

自古以来,荷花是圣洁美丽的象征,她出污泥而洁白无暇,洒清香而天然独秀,极玲珑又纯洁谦虚,清姿素容,倍受人们喜爱。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曾如此赞美莲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北宋黄庭坚《赣上食莲有感》诗中也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细观花卉丛中,荷花独具一格与众不同,它虽不像牡丹一样雍容华贵,不像梅花那样迎寒吐芳,也不像兰花那样小巧清秀,然而它却默默无闻地为酷暑散发阵阵芬芳,绽放自我的价值,诉说生命的真谛。

在中国,莲花被崇为君子,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高尚品德的象征。在历史上诸葛亮就是一位名垂千古的谦谦君子,他没因命运颠簸流离而自暴自弃放弃理想,而是躬耕南阳时自力更生,靠耕耘稼墙以给衣食,树茅庐草庵以避风雨,“好为《梁父吟》以明其志;爱其才轻其貌选择与黄月英结为伉俪成为后世佳话;“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诫子书》;“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的《自表后主》;感念刘备三顾之恩和托孤之重,一生跟随披肝沥胆无论先主后主都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君子情操……君子立存天地,万物肃然起敬。无论时光如此轮回,哪怕岁月斗转星移,诸葛亮永远都是一位备受敬仰让人怀念的君子。

千百年来,诸葛亮被誉为智慧的化身,南阳被称为智慧之城,卧龙岗亦被称为智慧之岗。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如今潭水平入湖,荷花依旧香如故。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的影子已经渐渐走远,但他似乎就在眼前,因为这冰清玉洁的莲花就是先贤武侯。

猜你喜欢

武侯祠卧龙南阳
卧龙记忆
武侯祠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谒成都武侯祠
卧龙湾的夏天
卧龙电气拟收购南阳防爆
恢复卧龙湖生态系统初探
武侯祠三国历史文化与旅游价值开发①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