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校女生课余体育参与的因子分析①
2015-12-17赵启全
赵启全
(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河南郑州 450063)
近20多年来,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以及学生的肺活量、视力等体质状况不断呈下降趋势,这严重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将对国民整体素质产生很大影响。[1]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下降趋势尚没有出现明显停滞的迹象。高校女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体质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对她们课余体育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开展研究非常必要。研究以郑州大学等6所高校的566名女生为调查对象,总结设计了影响她们参与课余体活动的因素,并通过对主因子的分析得出了影响她们课余体育参与的多层次原因。
1 当前高校女生课余体育参与状况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发现,受访高校女生经常和有时参与课余体育的比例为41.4%,58.6%的女生很少和不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早晨是女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时段,比例占56.1%,其次是日间和晚上;每次活动的时间多在30min以内,比例为69.3%。可以发现,女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频率总体上偏少,每次参与锻炼的时间总体上也较短,这与她们的体育意识较差及其生理和心理特征有密切的联系。有研究发现,高校女生在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皮下脂肪增厚、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提高、物质代谢机能旺盛、内分泌活动增强、性腺活动提高、神经系统稳定性不够、动作协调能力暂时下降、动作反应迟钝等。[2]心理方面则主要表现为性格含蓄、内向、敏感、害羞等。因此,提高女生课余体育活动参与比例需要发挥体育教师及辅导员的指导、组织作用,并利用体育特长生的“鲇鱼效应”,带动更多的女生投入到课余体育锻炼中。从表1可以看出,在课余活动形式方面以独自参与和与同学或朋友一起参与为主,比例分别为38.5%、33.4%,以参与校内体育类协会等有组织的活动等为辅;在课余体育活动地点方面女生中有57.6%选择校内的体育场、馆及空地,其他活动场地的排序依次是社会免费运动场馆、公园和街道两旁、社会收费运动场馆等。说明女生比较喜欢单独开展课余锻炼活动,且多选择省时、方便的校内体育场馆及空地。
另据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发现,受访高校女生多喜欢难度和强度偏小,趣味性和节奏感强的体育项目,如健美操、舞蹈、羽毛球、乒乓球、跳绳、毽子等。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目的以增强体质、减肥塑身为主,以消遣娱乐、调节心情、增进交流等为辅。因此,通过“课内外一体化”体育锻炼模式有利于女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课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以专业需要为中心,把体育课、活动课和其他活动结合起来,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结构,大大调动了学生自觉参与健身娱乐活动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运动需求,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3]
表1 受访高校女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选择的形式、场所
表2 河南省高校女生课余体育参与的因子分析
表3 影响因素因子分析表
2 影响高校女生课余体育参与的因子分析
为更客观、准确的对影响女生课余体育参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相关研究文献以及在高校从事体育教学的工作者的建议下共设计了16项影响因素。然后随机抽取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师范学院、黄河科技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6所高校的600名女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6份,有效随机回收率为94.3%。
经对回收有效数据的统计发现,KMO检验值为0.856,大于0.5,巴特莱特球度检验小于0.01,代表初始因子中存在可提取的共同因素,具有高度显著性,说明各因素间相关性较强,适宜进行因子分析。
统计发现,在16项影响因素中,教材因素的共同度是0.439,其余变量的共同度均在0.500以上,说明所提取的因子可以非常好的反映各原始变量的信息。对统计数据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因子,并对方差做极大正交旋转,得出影响因素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
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影响女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16个因素的相关阵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进行分析,并按照特征值超过1进行抽取,共抽取5个主因子(表3)。根据各个影响因素的得分系数,对影响因素进行聚类,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同时依据有关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相关研究文献及该研究的需要,并从高校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的实际出发,对影响因子进行提取,得到5个影响女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主因子,分别被命名为体育认知、宣传组织、竞赛文化、锻炼条件、教师指导因子。用这5个主因子可以解释初始16项影响因素的62.93%,说明这5个主因子解释力较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第一主因子体育认知代表了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程度、运动能力的高低及是否养成课余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否懂得锻炼身体的方法。女生的体育认知水平主要与她们对体育知识及技能的认识与掌握程度有关,因此,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继而强化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是培养学生自觉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4]第二主因子是宣传组织,主要是指高校对体育健康知识、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和课余活动的组织管理状况。高校对体育工作的开展重视度较高,但对实现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目标却有心无力。[5]因此,搞好体育健康宣传及采取多种措施搞好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对提高高校女生课余体育参与率,培育她们的体育运动习惯非常重要。第三主因子竞赛文化概况了高校校园体育竞赛文化开展的状况及适合女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场地实施的状况。良好的校园竞赛文化有利于体育生态环境建设,而课余体育活动需要优化的体育生态环境,然而,我国高校体育生态环境已不能满足高校主体的需求,已经严重影响和阻碍了高校课余体育的发展[6]。第四主因子锻炼条件代表了父母亲属、经济、时间、天气等是否能为女生开展好课余体育锻炼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在与被抽查的部分女生访谈时发现她们对体育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是自幼家庭就缺乏体育氛围,以致她们对体育的认知水平较低,对参与体育存在偏见,加之女生的性格多内向、害羞,不愿意参加群体活动等,制约了体育运动习惯的形成。获得家长精神、经济的支持,还学生应有的、可支配的课余空闲时间等可激发河南省高校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热情。第五主因子教师指导代表了是否有体育教师现场指导,为学生开展好体育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课余体育活动可以由体育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让学生明确锻炼目标,掌握锻炼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规律的重要性。[7]另外,当女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得到现场指导教师的认可和鼓励时会大大增强她们锻炼的积极性,激发经常开展体育锻炼的热情,促进她们课余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3 结论
在受访高校中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总体状况是:参与次数以每周1次或2次的比例居多;参与时间多数小于30min;锻炼时段以早晨为主;参与形式以独自参与及与同学、朋友一起参与为主;参与地点主要是校内体育场馆或空地;喜欢难度小、强度不大、趣味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健美操、舞蹈、跑步、羽毛球等;锻炼目的以增强体质、减肥塑身、消遣娱乐、调节心情为主。影响高校女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因子有体育认知、宣传组织、竞赛文化、锻炼条件、教师指导。
[1]于浩毅,汪晓赞.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及监测管理状况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6):73-77.
[2]罗久良.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取向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5):185-187.
[3]郑会娟.高职院校“课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4):123-124.
[4]侯鹏,李茂,王海.山西省高校课余体育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8):55-56.
[5]周迎春.影响大学生运动习惯养成的因子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27):190-192.
[6]尹维增,张德利,查建芳.以人为本,构建我国高校课余体育生态化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6):94-97.
[7]盖小丽,李静,韩胜难.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分配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