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材对儿童生命发展的价值

2015-12-17莫莉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价值儿童

莫莉

摘    要: 儿童的生命发展需要“精神的底子”与文化的滋养,而语文教材是对儿童进行生命发展教育的最有利的人文教育资源。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文章都是蕴涵丰富文化和精神品质的,对儿童的生命有着滋养作用,对儿童的生命价值发展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凭借语文教材的学习,儿童不仅能吸收人类世界优秀的文化养料,而且能发展健全的人格,促进自我生命的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材    生命发展    儿童    价值

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生命的存在状态、提升生命的质量、促成生命的完整性发展是教育的职责和使命。语文作为特殊的人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语言不仅是符号体系,而且是人类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凭借。生命活动孕育了语文,语文饱含了生命,语文的载体就是生命。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不但要进行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而且需要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文教学需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培养个性化的人,发展人的生命价值。

一、语文教材承担对儿童生命价值发展的使命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作者生命体验的结晶,是作者醇厚生命意识的再现。对儿童而言,语文教材对儿童的生命有着滋养作用,对儿童的生命价值发展承担着特殊的使命,这种特殊使命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提供生命发展的动力。人的生命发展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初的发展主要是人的先天因素与环境资源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后,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起作用的不再是自然生命所提供的遗传素质和身心成熟,而是个体后天在该阶段所达到的发展水平。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个体知识、经验的积累水平和结构、智慧、情感、意志、行为的发展水平;二是个体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发展水平。前者影响到个体对发展资源的选择,以及选择的范围、方式、吸收理解的程度。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更高的发展,是生命发展的根本。语文教材对生命提供动力主要是从生命的后天发展这方面来说的。教材本身就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文化,其中蕴涵了人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蕴涵了人类的智慧、情感、意志等精神财富。当儿童学习教材中的选文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吸纳其中新的知识经验和精神品质,这对儿童而言是一次成长。当儿童的知识经验通过教材的学习而增强或达到一定水平时,教材中的知识经验、精神品质就会被内化,上升为儿童的自我意识,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第二,唤醒生命发展的意识,蕴含挖掘生命潜能的力量。人的未特定化,表明个体自身的发展蕴藏着无限的潜能,潜能需要意识开发。柏格森在考察生命进化时指出,处在生命源头的正是意识。意识是一种对创造的需要,它只有在可能进行创造的地方才对其显示出来。当生命被注定为自动机能(无意识机能)的时候,意识就处于睡眠状态;而一旦恢复了选择的可能性,意识便苏醒了[1]。认识到意识对潜能的开发,进而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教育就必须着眼于意识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和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语文教材对学生而言,不单纯是文化知识的传授,更是唤醒儿童意识的最直接资源。透过语文教材,儿童可以感受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感,可以通过一句话、一个字而产生生命的灵动。透过语文教材,儿童可以穿越时空,与圣者、智者对话,与先驱、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语文教材总是会对儿童产生与其他教材不一样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更多在于对人的意识的唤醒,唤醒的意识会促进个体生命的发展。

二、语文教材是生命对话的特殊形式

语文教材是特殊的对话者,其特殊性就在于它不仅意味着读者要与教材文本对话,还意味着读者要与教材选文的作者、教材的编者展开对话。

第一,语文教材是一种潜在的文本。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儿童阅读课文的过程,本质上是对于教材给出的信息加以内化的认知过程。阅读是一种独立活动,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儿童自身对教材的感悟。对教材的阅读只有在儿童的主动参与下才有价值,才具有生命的意义。儿童对教材文章的阅读,是他们与文章之间情感和理智的交融与同构,是文本的“我思”带动着“我”的意识和“我”的原始活力中的全部意识去追逐新的生命意义的全过程,是儿童以“我”的“历史前见”和“期待视野”赋予文本以“自我”意识、“自我”色彩,并以此观照自身生命的全过程[2]。这就是说,儿童对教材的阅读是把自身体验融注到文章的生活表达中——即表达意向、情感、心绪、感悟和欲望的“他人世界”,形成对话。正因为教材是需要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其意义和价值的潜在的文本,所以教材编写者为了要编出合适儿童思维发展规律,能引起儿童主动与教材对话的兴趣且具有能动地建构广阔空间的教材,首先要考虑的是按照儿童的认知心理结构及他们在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选择相应的文本材料。其次,教材应具有能够引导儿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功能。最后,语文教材应与学生感兴趣的有用的日常生活相关,引导儿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第二,语文教材是师生进行多重对话的对话者。语文教育对话理论认为,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活动[3]。真正的阅读,应该属于一种生活方式。儿童的阅读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它是有一定目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包含着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师生所阅读的是按一定教育理念与体系编写的教材或读本,其中有编者的参与,从而形成了编者、作者、教师、学生等多重主体的对话;而这种活动又是在一个教学集体中进行的,包含着同学之间的对话。这多重复杂的对话关系是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作者的对话为中心的。对儿童而言,教材不是一个被动地等待他们去认识的对象,他们的理解不单单靠教师教出来,理解生成于对话过程中。在对话过程中,由于视界的融合,精神的际遇和理性的碰撞,在平等、真诚、和谐合作的气氛中,儿童与教材中的文本对话,与人类精神的大师对话。

第三,语文教材是师生的另一个自我。儿童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他的同学对话,从中获得对人类普遍经验的理解,并使其融合于自己的经验,发展着自己的经验,同时也进行着自我理解,获得自我意识。师生借助语文教材进行的多重对话其实就是一种理解,既是对他人、对世界的理解,又是一种自我理解。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在与教材、与他人的对话中才会发现自我与他人的不同,自我的反思就是对自己之所以不同于他人的原因的探究,合理的追问。自我理解的真正提高是四种行为的不断递进:向他人开放;与他人交流;某种包含自我更新意味的自我反省;重新与他人交流[4]。对儿童和教师来说,彼此参照成为一个他者,而课文中的人、事、情也成为一个他者。通过与教材的对话,使师生认识了“他者”,也认识了自己。

三、语文教材是生命发展的文化载体

第一,语文教材是一种文化的文本。历史性地看,语文教材是对绵延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折射和陈述。神话传说晃动着史前文化的身形,历史著作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足迹,文言作品蕴涵着先人的思想和智慧,现代文本述说着当下的生活与情感;共时性地看,语文教材又是对中外各个文化领域及其文化现象的描摹与刻写。以社会历史的观点看待近现代的语文教材,可以说它是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积蓄起来的全部文化作为自己的内容,其涉及的领域几乎扩展到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教育、伦理、心理、逻辑、语言、文学、艺术、社会、宗教、民俗、科学、技术乃至自然界等几乎所有的东西,从宏观壮伟的巴黎圣母院到清澈碧净的漓江春水,从遥远艰苦的南极探险到乐趣无穷的雨中登泰山,从崇高感人的普世情怀到微妙亲切的人间情爱,从深奥玄冥的哲学之思到细切琐碎的饮食生活……物无大小、事无巨细、情无高下,只要是能体现文化的本质规定性、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情感逻辑的东西,都以其独特性的存在成为语文教材的编写选择。正是语文教材的这种文化本性为生命的发展提供了养料,当他们驰骋于文化的大地时,他们的生命意识在文化中流动,他们的生命精神在文化中建构,他们的生命价值在文化中实现,他们的生命质量在文化中提高。

第二,语文教材是一种超越性的文本。语文教材是在教育语境中使用的语言文本,具有超越性的特点。它具有唤醒的功能,就是引导儿童对语文教材的解读过程中通过与语文文化意蕴的对话与交流、感悟与体验,涵养文化精神,陶冶情感与心灵,建构人格与灵魂,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力得以释放,在心灵震撼中生命得以升华。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除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外,对人的精神和生命的关注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出现了一批以生命和人生教育为主题的文章,能够引导儿童对生命和人生进行正确的认识,能够对儿童的心灵和精神产生影响,并最终唤起儿童在现实中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语文教材的文化超越性主要在于对生命超越精神的感染与建构,正如人类历史上所有流传至今并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是提倡超越精神的文化[5]。正是因为语文教材中蕴涵了超越的多重文化,儿童解读语文教材就是在与多元文化展开交流,也正是在这种交流中儿童获得了一种超越的精神,获得了生命的发展。

第三,语文教材是一种培育的文本。语文教材具有超越文化的品质,这意味着课程文化是一种走在社会、时代前列,对社会起导向作用的先锋性文化,是一种不为现实的“此岸世界”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名利所迷惑、困扰及束缚的乌托邦性的“彼岸世界”文化[6]。语文教材是一种教育学意义上的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文化,因此,它无疑是一种培育意义上的文化,具有生成性的品格和特性,旨在培育的语文教材强调的是人文情意的关怀、文化精神的培育,突出教材的文化意蕴与旨趣,使儿童经由文化的、审美的世界获得心灵的抚慰、人性的关怀。同时语文教材加强与国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视界,利于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这从根本上说是在立足人的发展,人的精神、灵魂的丰满而自由的生长,是为生命的更好发展铺路。

第四,语文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文本。语文教材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存在体系,具有文化系统开放性的特点。语文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文化的多元性,富含多元文化的语文教材为的是培养儿童具有一种生存的同一感,学会“走进他人”,学会与不同价值取向的人共融于一体,在追求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目标下,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关怀、理解,学会通过对话、沟通,克服狭隘的文化、价值偏见。这种包括“共同”与“共容”的价值思维正成为教育学的一种时代性思维[7]。语文教材的文化开放性对于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开放的内容和开放的体系不仅将给儿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对待语文教材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儿童从这种文化开放性中学会了做人,学会了走进他人、他文化,学生获得的是一种博大、包容的精神,这种精神恰是生命所要具备的人文精神的一部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材的文化开放性就是着眼于生命发展的广度,着眼于生命生存空间的开拓。

语文是人类生命的表达,是最接近人的思想和灵魂的,是延续民族血脉和继承民族文化的保障,它以自身特殊的存在特征和表达方式丰富着生命的内涵,增添着生命的韵味,提升着生命的境界。语文的价值在于其包蕴的精神内涵,在于其对生命的孕育,在于其对文化的形成。语文应该激荡儿童的生命,陶冶儿童的性灵,提升儿童的信念,升华儿童的灵魂,立足于人的发展与解放,这便是语文教育的逻辑起点。

参考文献:

[1]柏格森,著.肖聿,译.创造进化论[M].华夏出版社,2000:18.

[2]李家成.论教学的交往观[J].社科纵横,2002(1).

[3]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55.

[4]唐海波.新课程语境下的语文教育生命整体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

[5]郝德永.课程与文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2.

[6]杨善民,韩锋.文化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45.

[7]左江江,王一木.语文开发儒学资源重构生命价值观的三个维度[J].教育学术月刊,2010(10).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云南省小学语文有效生命课堂研究”(2013Y012)系列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价值儿童
一粒米的价值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给”的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留守儿童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