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泥花园》中的伦理异化

2015-12-17孙银娣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孙银娣

摘    要: 伊恩·麦克尤恩早期代表作《水泥花园》描写了自然生态伦理和社会家庭伦理中各种异化的关系组成,表达了麦克尤恩对所谓现代文明下以人与自然的剧烈冲突为代表的自然生态伦理的深切关怀。

关键词: 麦克尤恩    《水泥花园》    自然生态伦理    家庭伦理

引言

从早期的“恐怖伊恩”(Ian MacAbre)到当今的“国民作家”(national author),当代英国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的创作经历了从离经叛道到宽广的社会公共领域的转变。但不论如何转变,麦氏始终坚持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呈现广泛而复杂的各种伦理困境,探索文学如何在后现代主义这样一个一切都不确定的时代发挥作为道德媒介物的作用。

《水泥花园》(The Cement Garden,1978)中的父母相继因病去世,留下四个无人照看的孩子独自生活在一栋孤岛式的屋子里,在没有任何引导和规训的前提下,孩子们走上了超越伦常的成长之路。麦克尤恩通过四个孩子的“非常态成长”,揭露了当代英国社会各种伦理关系严重异化的问题。

1.紧张的自然生态伦理关系

小说的题目往往为理解小说内容和主题提供重要的线索。《水泥花园》这样一个题目首当其冲给读者一种不和谐的视觉冲击。“水泥”和“花园”并置,本身就是一种悖论,毫无美感可言。花园里应是松软的泥土,只有泥土才能赋予万物生机与活力,而水泥会扼杀生命的存在,使一切被覆盖物因窒息而死亡。花园代表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水泥代表着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用水泥浇筑花园代表着人类科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入侵。《水泥花园》首先体现了麦克尤恩对于现代社会中紧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生态伦理的深切关怀。

该小说以《水泥花园》为题,源于小说的开篇,父亲决定“把这座房子前前后后都铺上水泥”[1]P13。这固然是一个一劳永逸的照料花园的方法,但也是一个极具破坏性的举动。整个花园变得没有生机,已然成为一片荒原,所以四个孩子之一的杰克称其为一个“绝妙的暴行”[1]P16。现代人类无视自己愚蠢的行为对自然造成的伤害,打破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原有的和谐关系,将原本生机勃勃的自然变成了一片满目疮痍的废墟。

小说的叙述者杰克虽然只有十四岁,但以一个肆意杀戮生命,破坏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反生态人物形象出现在小说中。一次,杰克无意中踩到了一只青蛙,只因他觉得青蛙瞪着自己的黄眼睛直直地盯着他的眼睛,他就恼羞成怒,大喊了一声“够了”,拿起一块扁石头“狠狠地猛击它小小的绿脑袋”[1]P146,无辜的青蛙逃脱不了死亡的厄运。青蛙是大自然中的精灵,消灭森林和农田害虫的能手,所以一直以来它都是人类的好朋友。但是,在所谓现代文明的毒害之下,人类把自己放在至高无上的低位,视为万物的主宰,随心所欲地对自然施展他想当然的权力,将自我与自然和谐相依的生态伦理关系打破,对自然的态度变得冷漠、自私、麻木。一只青蛙的性命在杰克的眼里根本就微不足道,他可以毫无理由地剥夺一只青蛙生存的权利,肆意将自然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毁灭。杰克这样一个暴虐的人类中心主义者哪里懂得,人类只是自然生态体系中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动物与人同样具有生命的尊严,不应被玷辱”[2]P5。人类的利益绝不能超越生态整体主义,人类应该尊重每一种生命,而非肆意践踏自然、滥杀生命。

事实上,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对自然满怀敬畏之心。张艳梅在《生态批评》一书中讲道:“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生活从根本上依赖自然界。”[3]P88但在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面前,这种依赖关系逐渐退化,人变成了一台不受操控的机器,不断地向自然毫无节制地索取,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破坏自然,以满足自我的最大需要。敬畏之心演变成了征服之欲。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自然成了人类掠夺的目标,沦落为被剥夺的客体,自然界物种不断灭绝,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图景随之被打破。但更令人担忧的是,现代人对周遭发生的自然生态问题毫无觉察,甚至因这种变化而欣喜。小说中,主人公杰克说道:“我挺喜欢房子周围围绕上一个巨大的水泥平台。我们可以在上面踢球,我还看到直升飞机降落在上头。而且最重要的,和好水泥然后将水泥在夷平的花园之上漫开是件绝妙的暴行。当父亲谈到要雇个水泥搅拌工时,我的兴奋之情就别提了。”[1]P15-16“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使杰克只关注自己的私利,为满足自己个人的欲望而不惜破坏自然环境。“人类可以依照规则不断地从自然中获取各类生存资料,但人类却没有理由和权利去随意地残虐自然生命,乃至以此取乐。如果这种恶劣的行径被用来证明人类对于自然生命的优越地位,那将是愚蠢至极的”[4]P110。

《水泥花园》中人与自然的各种悖论意象并置打破了人与自然和谐相依的美好图景,反映了麦克尤恩对所谓现代文明下以人与自然的剧烈冲突为代表的自然生态伦理的深切关怀。

2.异化的家庭伦理关系

在麦克尤恩对自然返魅的追思下隐含的是对社会伦理的渴求。社会伦理首先体现在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内部。麦克尤恩特别注重营造幽闭的私人空间,认为这样的环境能更真切地体现个体之间的关系。杰克一家用水泥围墙将自己的住所与外界阻隔,完成了幽闭空间的建构。在这样一座有着厚厚的墙的阴郁的“城堡”中,家庭成员之间极度异化的伦理关系更加凸显。

一个人的青春期是各种意识开始萌发的时期,这个时候往往需要社会和父母正确引导他们度过人生中这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否则,孩子们的心理容易误入歧途甚至扭曲。《水泥花园》中,不论是“严父”,还是“慈母”,都并未教导孩子如何处理青春期出现的问题,这必然使孩子在成长之路上误入歧途。明知道杰克装病逃避上学,以此“趁我父亲和姐姐妹妹不在家的时候跑回来独占她”,母亲反而“高兴有个人白天在家陪陪她”,反而“对我宠个没完”[1]P27。小说所描绘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已然发生了异化,这种异化对成长中的青少年个人身份的建构有着很深的影响,他们无法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父母的失责使孩子们缺少了来自成人世界的伦理规范,失去了任何约束力的束缚。最终,孩子们只能跟随内心冲动,走上了违背伦常的悲剧性的成长之路。

扮演成长引路人角色的父母在世时没有尽到对孩子灌输伦理道德的职责,而孩子们对父母离世消息的刻意隐瞒,又使他们失去了外界社会对家庭道德伦理的规范。孩子们在被水泥封闭的城市孤岛中,相依为命,跌跌撞撞地前行,逐步陷入是非不分、伦理缺失的漩涡,兄弟姐妹之间诠释着超越伦常的惊世骇俗的故事,这其中最震撼的就是杰克和朱莉之间的乱伦关系。

小说中十四岁的主人公杰克正值青春发育期,但家庭伦理的解构使他的性心理处于一种无序和混乱的状态,因而大部分时间都沉湎于自慰中。而他的姐姐朱莉则是女性欲望的代表。朱莉外貌出众,十分性感,她在家经常穿着比基尼,慵懒地躺在太阳下。对于心智及其人格尚未健全的两个主人公而言,在与世隔绝、人际异化、亲缘关系疏离及成长引路人缺失等犹如现代荒原的生活环境下,其成长心理走向异常,最终导致了超出家庭社会伦理纲常的姐弟乱伦出现。

随着青春期的来到,青少年的身体迅速发育成熟,性意识萌动,性欲望亢奋,这都是正常的生理和身体反应,性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性欲的不加控制。如果这时候有一定的外在力量对青少年加以引导,从社会伦理的角度对他们的行为和心理进行规范,他们就能形成正常的合乎文明范式的性心理。反之,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生理的成熟遭遇心理的荒原,缺少成人社会或文明社会的正确引导和调控,完全摆脱社会意识的干扰,道德和行为准则游离于个体世界之外,个体就会变得异常脆弱,陷入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或处于一种不加约束的冲动的原始状态。他们泛滥的性欲促成了伦理观念的丧失,姐弟之间的乱伦变得不可避免。

通过凸显朱莉和杰克青春期的性道德和性伦理的错位所引起的向野蛮的退化,麦克尤恩成功地将社会家庭伦理道德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些孩子的超乎伦常的行为不仅是个体的堕落,而且可以视为整个人类的退化。受各种欲望控制的现代人类,精神得不到有效的整合与规范,内心又极力排斥外在力量的介入和冲击,人性极度扭曲,游走在道德常理之外。

3.结语

《水泥花园》这部小说通过对水泥花园、母子、兄妹等意象惊世骇俗的呈现,展示了后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悲惨状况,揭露了隐藏其中的诸种弊端,包括后现代社会的与自然脱离、精神荒漠、道德缺失、身份危机等,寓指当今社会的破败。“他(麦克尤恩)毫不留情地揭露现代文明外衣下的兽性,正人君子下的畸形变态,从某种意义上说,麦克尤恩撰写的是这个疯狂世界里的警世恒言”[5]P3。

参考文献:

[1]麦克尤恩,冯涛,译.水泥花园[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Taylor,P.W.Respect for Nature,A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

[3]张艳梅.生态批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王立,沈传河,岳庆云.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作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Slay,Jack Jr.Ian McEwan[M].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6.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伦理叙事研究》(2015-ZD-152)阶段性成果;河南师范大学校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