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隐性教育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2015-12-16孙永新
孙永新
摘要:旨在隐性教育的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隐性教育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增强学生党员与教师的紧密联系,实施我国大学隐性教育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期望我国大学能充分利用隐性教育的影响培养出高能力、高素质的综合型学生党员。
关键词:隐形教育;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17-02
一、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与显性教育相对存在的,在我国教育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显性教育。尽管提出的时间比较早,但却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义和内容,直到上世纪90年代提出隐性教育并开始流行后,才开始重新为显性教育命名。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内容或教育思想时,如果是在固定场所并且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我们就称之为显性教育;相对的如果受教育者仅凭自己对周围的人、事、物、景的感知、欣赏、认同,从而被感染、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而没有感受到教育者对他进行任何目的明确的具体行为,则被称之为隐性教育。由于在隐性教育中,教育的目的是无法预知的,所以受教育者接受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也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国外大学一般普遍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通过建立各种放松的教学情境,巧妙地将教学内容或信息融入到受教育者学习的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对于接受的教育内容没有抵触情绪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的升华和知识的启发。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比,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教育过程中的无意识性。在隐性教育中,对于即将传授的知识或开展的教学活动,至少受教育者或教育者有一边是无意识的。(2)教育结果的不可预知性。在隐性教育中教育者很难事先了解教学影响的后果,因为教育过程中有些因素是隐蔽的、潜在的。(3)教育途径的开放性。隐性教育中,受教育者不再受到传统教学的限制,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是自发的无目的,可以通过直接获得也可以通过间接观察。(4)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在隐性教育中,教育者不会用明确的命令要求受教育者接受某种系统的信息或知识,而是将有效的信息或知识隐藏在教学活动中。这些特点使得隐性教育在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我国实施隐性教育是当前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必然选择。
二、隐性教育在大学中的启示
调查分析当前我国各大高校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例如应试教育的弊端、减负的后果、厌学的影响等,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大多都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课堂上,从而可以看出学校在重视显性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隐性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首先我们经常会有意或无意的受到教育者的影响,不管是积极的或消极的,无论是人格、品质或是气质这些都是无法预见的,这就是隐性教育的特点:无意识性、开放性和间接性。随着隐性教育现象的形成,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思考:为什么隐性教育能产生无形的影响?我们如何能将隐性教育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我们如何把隐性教育引入到学生的教育以及日常管理中去?只有了解了隐性教育的内涵以及如何运用才能真正的解决这些问题。
随着精神文化的快速发展,独立精神和自主意识逐渐强烈起来,使得学生的主观意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不能接受单调、乏味的课堂内容,因此在校期间无法学到基础的教育内容,影响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学生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可以通过隐性教育得到满足。学生比较愿意接受间接暗示的方式,这样避免了直接的、外部强加的意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什么是自己可以接受的,什么是自己无法接受的。在这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感到自己不是被迫的,没有明显的灌输行为,这种方式对他们来说是乐于接受的。隐性教育使学生沉浸在无意识、无目的、无压迫感的教育活动中,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独立自主、自尊的需求,又可以全面深入的掌握所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我国的教育正是缺乏这样的方式,我们应该立足研究隐性教育,构建隐性教育的学习平台,多方面引进、借鉴隐性教育的积极方式,更好、更全面地发挥教育的效能。
三、当今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
长久以来,我国对于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普遍采用的是显性教育,而显性教育方式单一陈旧,流于形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党员的实际需求,学生和教师没有充分的接触,偶尔的交流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大大降低了党课的实效性以及影响,也使很多学生党员形式上入党,思想上有偏差,对于为什么入党、怎么入党,对党的性质、理想、宗旨的认识并没有真正搞清楚。另外,传统的教育不重视学生党员的思想培养,只注重党员数量的发展,使学生党员责任感以及党性意识不强,无法起到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很多学生认为入党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入党后却又忘记了自己的党员使命,缺乏理论修养。在日常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些学生党员不会处理问题,在面临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决而是如何邀功;不愿意低头认真做事,总是避开细致烦琐的工作。这些足以说明现在的学生党员对党的认识远远不够,再加上没有教师的言传身教,根本无法正确处理荣誉和使命、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中包括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同时也是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在大环境下,我们要深入探究学生党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发生的原因,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一项与时俱进而又历久弥新的重大教育工程,同时又是大学里一项必需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何切实提高我国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者应当直接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转变观念,与时代接轨,积极构建可操作平台,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真正将改革和完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四、隐性教育创新学生党员管理模式及其重大意义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学生党员的管理也要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新途径。以我校为例:第一,创新学生党员管理的工作方法。实行党员导师制度,为学生党员配备导师,建立可行有效的配套机制。通过网络我们建立了导师圈,以此作为师生紧密联系的平台,在导师圈里,每个导师可以和他所带的学生党员进行交流,使师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学生党员有和导师共同工作的机会,以此建立隐性教育的保障机制。通过平台,导师更加了解学生,从而可以更详尽的对学生党员的能力进行评估,真正做到了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党员的管理水平。第二,创新当前学生党员管理的工作思路。实现由单一性向多方向扩展,由自主的、有目的地灌输到无意识的渗透影响,由高到低的命令传达到扎根基层的创新工作思路。通过给学生党员配备导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身上积极的影响,不再是单一的说服教育,这样更具有说服力。导师定期与学生聚餐请学生吃饭,增加彼此的感情,让教育不再只局限在课堂之上。第三,创新学生党员管理的工作方法。由显性教育向隐性教育转型,将无意识的熏陶、先进思想潜移默化地输送到党员学生的思想里并产生积极的影响,导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导师圈上传一些学习方法、生活贴士、心灵书籍等与学生党员进行分享,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党员真正了解党的性质、宗旨以及责任。
通过隐性教育加强学生党员管理的重大意义。第一,学生党员的导师通过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经常走访学生寝室,增加见面交流的机会,借助网络平台导师圈对学生党员进行无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党员无意识的、自愿的进入管理状态,发自内心的愿意充当管理或被管理的角色,使其明确党员的责任意识并提高党性观念。第二,使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隐性教育是通过导师与学生党员的亲密接触,言传身教地提高学生党员的工作能力及思想境界,从而形成坚定的信念、良好的品格、科学的世界观,并将其运用到今后的社会实践和学习中去,真正发挥学生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第三,高校育人工作得到整体、全面的提升。通过隐性教育营造良好轻松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党员在导师的潜移默化影响中了解学校的育人工作,在普通学生中起到模范作用,增强学生间的凝聚力,从而全面提升学校的育人工作。第四,培养学生党员处理教育管理问题的能力。隐性教育通过导师的引导让学生党员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调整自己处理问题的思路,带动普通学生,培养不需要通过导师及其他人的帮助就可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有能力、高素质的学生党员。
参考文献:
[1]张华金,赵勇.国外隐性教育中的情境创设对我国思政课学的启示[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
[2]赵婧.隐性教育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1).
[3]沈嘉祺.论隐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1).
[4]王杨.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及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5).
[5]张伟强.隐性教育刍议[J].广西社会科学,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