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2015-12-16李金燕
李金燕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改善课堂内的学习心理氛围,提高心理自由度,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非认知品质和思维品质。本文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解读,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以实现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性,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解读;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236-02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个人和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也就是关注个体在群体中是否能够准确表述个人观点,是否能够吸纳概括别人的想法见解,能否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个人价值。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体现着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自然成了当前许多教师推崇和使用的一种具有实际效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中愉悦心情,和谐共处,自主探究,学习成效显著提升。尤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合作提出了更高的期许。我们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培养他们和谐共处的思想意识。
一、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解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尤其体现学习的参与性、在场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合作学习理论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可以有效改善课堂内的学习心理氛围,提高心理自由度,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学生良好非认知品质和思维品质。由于它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所以很快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在各地广泛流传和推广,成为了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组织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合作学习引入我国,开始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首先要以积极的心态去接纳这一新鲜事物,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精心把握它的核心实质,并积极投身于实践研究,不断吸收完善。
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讓学生结为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针对传统班级授课制“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改变,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变成了教学的主导,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教为学服务。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发挥团体的力量,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以生生交往为主要方式的开放性的学习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转变了以往单向知识传授模式,使“填鸭式”变为“吸纳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化低效为高效。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集体合作意识和主动创新意识发挥了较大作用。教师帮助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角,给他们充分展示表达的机会。合作学习是在小组内进行的,就要有分工,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表达机会,还能够互相学习,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笔者所在的地区,还针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对课堂教学的新一轮探究进行了细化,要求遵循“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这三点基本要求,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进行学习伙伴间的互动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合作学习是确有成效的。
二、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但由于我们认识上的不够,在具体操作上的不当,影响了一定的教学实效,主要存有以下一些问题。
1.小组组合缺乏科学性。小组合作的形式一般以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方式开展。其中以学生之间的合作为主,在分小组时,有些教师为了方便,就根据学生座位随机分组,这样按照自然座位的分组是不科学的,导致有的小组合作能力较强,有的小组合作相对较弱,带来学习竞争中的不均衡,产生学习能力发展中的不平衡。
2.合作内容不具实用性。小组合作是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来设计,不能留于形式,少数教师只是一味地迎合潮流,合作泛滥,流于表面形式,不考虑教学内容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合作内容不具有实用性,缺乏一定的实效性。
3.合作过程缺乏管控性。有些初学小组合作的新教师,并没有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真谛,缺少管理经验,只要小组合作一开始,就对学生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学生在小组内你一言我一语,互动交流无序无组织,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效果较差,教师置若罔闻,不管不顾,导致合作低效设置无效。
4.合作组织教学随意性。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也是教师的事情,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参与,少数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只是学生自己的事,在开展小组合作中,教师做着自己的事情,也不去关注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更不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对他们进行辅导调控。有些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缺少组织协调,对小组合作很是随意,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有些教师上课初始,随手在黑板上写下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黑板上的问题,教师则无所事事,一堂课就这样过去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力会大大降低,学习毫无目的,学习方法得不到指导,学习纪律松懈,学习信心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5.组内成员参与差异性。小组合作学生为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较多的时间,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对一些优秀学生确实是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而对于一些后进生却没有能够起到促进,他们没有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学困生在合作中缺乏主动性,他们往往变成看客的角色,学优生则变成了主角,合作学习的机会成了他们表演的机会,导致学困生的学习锻炼的机会大大减少,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三、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也是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关键。因为学生年龄较小,个体差异较大,自我组织能力较差,好奇心和好胜心强,因而学习小组的组建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均衡。小组组建后,合作学习过程的组织开展就成了重要任务。
1.良好小组合作氛围的创设。一要更新理念,准备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过来的教师也许有些不太适应,他们习惯了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学生默默安静的听讲。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他们来讲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改变,要提高思想意识,放弃那种陈腐的思想和教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从而促使自己和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二要优建小组,均衡配置。学习小组的构建是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学习能力、学习心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均衡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通常为4~6人一组。组建中要尽量缩小组际差距,利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实现教育的小均衡,竞争的公平性。同时要有明确的分工,主持人、记录人、小组发言人都要有轮换,真正让每一位成员都得到锻炼和展示的机会。三要内外结合,延续“合作”。小组合作不仅仅在语文课堂中实施,还可以延伸到课外,进一步融洽组员间的关系,为课堂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奠定基础。如可以引导组长帮助成员梳理当天学习内容,互查当天作业。如日记的写作中布置让小组合用一本日记本,后一位写的同学要对前面的日记认真阅读,对前一篇的日记写上评语,还可以组织小组间的比赛,激发组内同学的集体荣誉感。
2.小组合作贯穿教学的始终。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僅仅是新授教学的手段,完全可以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只要安排得当,在每个环节都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服务。首先是预学阶段的交流。有效的预学能够为有效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学习都是从预学阶段开始的。在布置预学的时候,让学生在自主预学基础上,交流预学心得,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安排一项问题,“预习课文后你最想知道什么”或“针对课文提一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预学后可以交流这项问题,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会有更好的注意力,有更好的收获。其次是课堂学习的碰撞。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教者要根据文本特点,根据学生基础,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也可以结合学生预学阶段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也就是说,课堂学习中,我们的孩子应该处于一种积极探究的状态,一种开放合作的状态,一种深入思考的状态。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后是巩固期间的展示。在这个阶段,很多老师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为到了巩固复习阶段,学生的学习就是被动接受为主的,也是有效的。这种想当然的做法,让很多学生不愿意上复习课,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巩固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是巩固复习的有效组织形式,我们要提供学生合作的机会,共同合作整理学习内容,在小组合作中我们要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合作问题,让他们紧紧围绕中心主题的回顾和反思,唤醒对旧知的记忆,增加大脑知识储备,为新知的学习提供能量。
从以上的阐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有其优越性,如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友谊,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发挥合作精神和创造精神,等等。学生合作学习,对教师的要求反而更高了,教师要准备的也更多了。我们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参与小组内的学习活动,相互合作,共同探究,自主发展。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提升,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政杰,林佩璇.合作学习[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