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认同的调查分析——以某省属高校为例
2015-12-16巩永丹
巩永丹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种形态共同构成的,“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具有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强国富民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当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中国道路前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奋斗者和开拓者。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状况,直接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探究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认同现状,探索认同机制,增强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矢志奋斗拼搏,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一、调查对象与资料收集
本研究采取自填问卷的调查方式,选取某高校学生为受测单位,从中按男女比例1∶1随机抽取500名大学生为样本。所选样本源于文、理、工、艺体等四个学科大类,涵盖10余个院系,涉及20多个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调查问卷以样本集中时间统一填答、当场完成、现场回收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0份,回收率96%,除去无效问卷,有效回收问卷464份,有效回收率为92.8%。样本构成情况见下表。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分布表 % (n=464)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情况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指出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取得的最丰硕的成果,就是开辟、形成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总体认识。调查结果显示,97.2%的学生表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解”,2.8%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情况
道路就是生命,道路体现兴衰,道路决定命运。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直接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直接关系人民的幸福安康,直接关系这个国家可能发展的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具有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引领中国人民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唯一出路。在“您认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实现国强民富?”这一问题中,36.21%的学生持肯定的态度,22.04%的学生持中立的态度,另有38.36%的学生认为“还需完善”,有2.59%的学生选择了“与我无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偶然的,这条道路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试”出来的,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行”出来的,是在历史的借鉴与启示中总结出来的。只有走好中国道路并坚定道路自信,才能实现中国梦。实践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于这一结论,有20.47%的学生“完全赞同”,52.80%的学生表示“赞同”,也有26.73%的学生表示“很难确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在调查中,68.53%的学生认为这条道路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认为这条道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引了正确方向;有少数学生选择了“说不清楚”。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用的认识是正确的、理性的;也有少部分学生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找到的一条能够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之路。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情况
第一,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有着科学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的认识总体上是科学的,占调查人数的67.24%。有少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认识不清,这就需要加强理论宣传与普及教育,有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的生活化和大众化。
第二,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财富。70.04%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6.38%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立场不稳,摇摆不定,也有13.58%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模糊。
第三,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导作用的认识情况,68.75%的学生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大部分学生理论自信的立场坚定,有7.54%和23.71%的学生分别选择了“不赞同”和“说不清楚”。另外,部分学生对“旗帜”问题立场不稳。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主义和体系都不重要,只要能够改善民生、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举什么旗帜都行”这一问题中,有215人选择了“正确”,有154人选择“错误”,有95人选择“说不清楚”。
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情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
第一,大学生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认同度较高。在“您是否赞同中国应该长期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一问中,20.04%的学生选择了“完全赞同”,54.53%的学生选择了“赞同”,21.5%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说明少部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态度不明确,另有3.88%的学生选择了“不赞同”,说明极少数学生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存在认识误区。另外,大多数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认同的,其中,选择“完全赞同”的学生占21.55%,选择“赞同”的学生占56.47%,选择“不清楚”或“其他”的学生占21.98%。
第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差异较大。对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46.55%的学生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们应该坚持并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37.72%的学生选择了“多种所有制并存”,5.60%的学生选择“我国应参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结构”,10.13%的学生选择“只要经济发展了,采用哪种所有制并不重要”。
第三,部分学生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支撑实现依法治国缺乏信心。在“您认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支撑能否实现依法治国”这一问题中,44.83%的学生认为“一定能实现”,37.93%的学生认为“不一定能实现”,7.76%的学生认为“不能实现”,9.48%的学生选择“说不清楚”。
第四,大多数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的理解趋于理性和科学。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绝大多数学生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认为其“由国家性质决定,适合国情,必须长期坚持”“有利于实现人民民主”,只有少数学生选择了“作用有限”“有待完善”和“无所谓”。
(二)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差异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背景(学科种类和政治面貌)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及制度的认同情况存在差异,下面作简要分析。
第一,不同学科背景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情况不同。从不同学科种类来看,理工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了解情况明显低于文史类和艺体类学生,但是多数理工类学生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党的领导充满信心。从总体上看,仍有极少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缺乏自信,对党的领导缺乏信心。从不同政治面貌来看,党员、预备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度认同,群众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度较低。
第二,不同学科背景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情况不同。从学科种类来看,艺体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较低,而文史类和理工类学生则略高于艺体类学生。文科学生较理性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从政治面貌来看,大多数预备党员能够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作用和意义,部分共青团员和群众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的认识模糊,理论认同意识不强。其中,58%的党员、81%的预备党员、53%的入党积极分子、38%的群众和18%的共青团员能科学地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68%的党员、79%的预备党员、68%的共青团员、21%的入党积极分子、44%的群众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50%的党员、87%的预备党员、77%的共青团员、72%的入党积极分子、31%的群众认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不同背景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情况不同。从学科种类来看,理工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度较其他学科种类的学生低。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了解情况,选择“完全了解”或“了解”的,文科学生占69%,艺体类学生占72%,而理科学生只占45%;关于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的认同情况,选择“完全赞同”或“赞同”的,文史类和艺体类分别为78%和86%,而理工类只占58%;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认同情况,77%的文史类学生表示认同,86%的艺体类学生表示认同,有72%的理工类学生表示认同,也低于其他两类。从不同政治面貌来看,群众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存在模糊认识,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和共青团员趋于理性。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的认同情况,党员、预备党员、共青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分别有75%、89%、74%、73%选择了“完全赞同”或“赞同”;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认同情况,党员、预备党员、共青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分别有92%、92%、90%、77%选择了“完全赞同”或“赞同”,有56%的群众选择了“完全赞同”或“赞同”,比较而言,群众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认同度偏低。
(三)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认同的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存在消极方面,具体到大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政治面貌,认同状况存在差异。从总体上来讲,大学生能够客观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方向性,能够正确分析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性,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结合起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同时,极少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较为模糊,存在误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一种官方的意识形态,忽略了它是指导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科学指导和实践指针。
三、思考与建议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总体上是高度认同的,但在部分具体内容上还存在认识不足、认识模糊、存在偏差等问题。因此,开展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认同教育十分必要,也相当紧迫。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教育的途径,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坚持认同教育内容的创新。要增进大学生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首先要在认同教育相关内容的设置方面下工夫,为心理、认知、情感与行为上的认同提供条件。教育内容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以“三个自信”为核心,以坚定理想信念为目标。第二,坚持认同教育方法的创新。从总体上来看,不同背景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情况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因材施教”,坚持学科种类不同,认同教育的引导方向不同,坚持政治面貌不同,认同教育的侧重点不同。第三,坚持认同教育载体的创新。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大学生“红色社团”的作用;积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才发展。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