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乐器
——三胡

2015-12-16普显宏

神州民俗 2015年8期
关键词:弦线南华新村

文/普显宏

彝族乐器
——三胡

文/普显宏

南华岔河咪依噜风情谷地处南华、牟定、姚安三县交界处,因有4条河流在此交汇而得名,彝语叫“伙笃瓦”,其中铺冲河、新村河、芹菜塘河3条小河一并流入岔河后再入龙川江。岔河彝寨是个相对封闭的彝族部落,南面是海拔2400米的马鞍山,北面是海拔2525米的杨梅山,东面是海拔2597米的火把山,西面是连绵起伏的无名山。岔河由北向南从山寨中间流过,下游汇入蟠龙村的双甸河后汇入龙川江。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1538人全部都是“倮倮颇”,他们自称是虎的民族。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沧海桑田,这里却极少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至今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彝族语言、彝族服饰和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过着一份恬淡宁静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据小岔河80多岁的李炘老人说:从牟定腊弯李家迁到岔河居住的李姓彝族,是最早来到岔河生活的祖先,是他们几百年来的繁衍生息,才有了今天的岔河。原来,岔河李姓家族的祖先居于牟定腊弯,有八兄弟,他们在打猎的过程中发现了山川秀美的岔河这块风水宝地。因为战乱、自然灾害、家境贫困等原因导致无法生存,最后只好分家,其中一人选择来到岔河,垦荒种地,建家立业,这人就是来岔河生活的第一个祖先。后来,又从姚安太平乡各佐村迁来了周姓和紫姓两个家族的彝族同胞,其中有一部分后来改成“起”姓,故今天的大岔河、小岔河、新村3个彝族自然村寨主要有李、周、起、紫4个姓氏的彝族居住。最早定居于岔河的李氏家族清光绪15年立的家族灵牌位记载了6代人,清光绪15年后又繁衍了7代人,如果每代人按25年推算,大岔河、小岔河、新村的彝寨大致建于公元1700年,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几百年过去了,至今我们还找得到南华岔河彝族与牟定腊弯彝族存在历史渊源的有力证据,那就是这两个地方的彝族老人,都跳一种十分古老的“玛姑舞”,即老人舞。这种节奏缓慢,动作变化多样的老人舞是当地彝族老人年轻时从父辈手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一种左脚舞,至今已流传500多年了。“玛姑舞”是把彝族歌舞、农耕文化、礼仪习俗、伦理道德、宗教历法等内容结合起来展示的一种风格奇异的舞蹈,基本舞步有直脚、甩脚、踮脚、跺脚、踏脚、提脚、赶脚、合脚等。不论在什么场合跳舞,首先要让彝族老年人跳“玛姑舞”,老人跳完后,年轻人才能跳欢快的左脚舞。老人舞分为直歌和杂歌两大类,伴奏乐器主要是三胡,还有三弦、笛子、月琴等,音乐婉转优美流畅,曲调与舞蹈紧密结合,风格独特。著名导演李亚威在拍摄41集电视纪录片《火之舞》时,就多次到岔河咪依噜风情谷和牟定腊湾韭菜地拍过这种濒临失传的彝族“玛姑舞”。

“玛姑舞”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老人跳舞时伴奏的乐器是三胡,而非二胡或京胡。三胡是彝族先人自己发明创造的一种乐器,南华会做三胡的只有岔河新村的68岁的彝族老人李连昆。他是南华唯一一个会做三胡的人,他这辈子也就一共制作过三把三胡,第一把是1961年制作的,早已拉坏不能用了,据老人说,这把三胡上他还刻有“保卫世界和平”的字样。第二把是1963年制作,现在仍还可以使用,第三把三胡的制作费了些精力却没有完成,半途而废。三胡的制作与二胡有所不同,二胡只有两根弦,而三胡有三根弦,分别代表着彝族生活的苦难、辛酸与坎坷。这三根弦线不是钢丝线也不是一般的彝弦线,而是一种纳鞋底的麻线,比前二者要粗得多。弦筒处则是用羊皮绷成一个小鼓,弦线就从鼓上跨过。巧妙的是三胡拉弓上的马尾是连在中间那根弦的两侧,拉三胡时两侧的马尾根据音阶的需要分别作用于两边的弦线,相当于一把二胡有两把弓。这样,三胡独特的弦线与独特的鼓面天然合一,拉出的音乐就会有一种缠绵、宛转、浑厚的感觉。跳“玛姑舞”时,男的每人手持一架三胡,胡筒别在腰部,左手的五个指头则在弦索上灵巧地滑动,右手舒缓地拉弓,这时三胡便发出铿锵有力、清脆而有节奏的旋律。李连昆老人不仅会制作三胡,而且是会演奏三胡的老人。他拉三胡发出的音质曲调高扬而有力,音质低沉而古朴,音色浓重而古老,充满沧桑感。

2013年10月25日,我再次到南华县岔河新村拜访彝族乐器三胡制作、演奏传承人李连昆,颇费了些周折才打听到,结果得到的是个令人沮丧的坏消息:老人去年刚刚离世!李连昆之后,南华就再也找不到三胡传承人了,一种民族民间乐器从此在南华本土消逝!岂不悲哉!

猜你喜欢

弦线南华新村
南华新书架
中国画《林涧·新村》
南华新书架
南华新书架
Mathstudio在弦振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南华新书架
弦振动特性研究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驻波演示实验研究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