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望天收”到农业产业化
——重庆市南川区土地综合整治带来山乡巨变
2015-12-16谢必如白文起
◎ 谢必如 白文起
从“望天收”到农业产业化
——重庆市南川区土地综合整治带来山乡巨变
◎ 谢必如 白文起
岁末年初,记者踏进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时眼前一亮: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一台台微耕机正在地里忙碌着,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现代田园风光图。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经过国土资源部门的综合整治,村里零散的土地变成了“聚宝盆”,每亩土地的产值,已从整治前的不到300元提高到3400多元。
而像金龙村这样因土地综合整治受益的村子,在南川区的31个乡镇都有分布。据统计,南川区近3年共实施市、区两级投资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40个,总规模14.65万亩,总投资3.12亿元。
在提升地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国土资源部门主导的土地综合整治,还给南川区带来了其他效应:一是获得新增占补平衡指标1.62万余亩;二是通过组织实施土地复垦,项目区农民累计获得“地票”“增减挂钩”“户改退地”等补偿款3.27亿元。南川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局长王民爱说,土地整治是国土资源部门“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职责定位的生动实践,真正让南川区农民尝到了甜头。
经过整治,大观镇金龙村曾经零散的土地建起了规模化的蔬菜基地。
项目跟着产业走,圆了现代农业梦
南川区地处渝黔、渝湘经济带交汇点,地貌主要为高山、浅丘,耕地少且地块小。过去,因为土地贫瘠,老乡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为改变状况,南川区政府近年来制订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土地整治为此奠定了基础。南川区土地整治中心主任王江海表示,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小块地变大块地,土地质量大大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引进专业化龙头企业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
项目跟着产业走,选址很重要。南川区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对项目实施后土地的有效利用进行科学论证,尽可能地把项目落户在市级生态农村示范区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化发展等统筹城乡发展项目中,使土地开发整治惠及更多人口、更广范围、更具实用性。
规划设计编制过程中,南川区把便民、利民作为前提和基础,广泛吸纳群众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科学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布局,尽可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通过一批示范、重点项目的准确定位和高起点规划,南川区对项目区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建设,为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南川区代表重庆市接受了全国人大环资委和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等部委检查,受到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由市、区共建的金龙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示范项目,把低质、零碎的农田整治成沟渠配套、设施完善的成片良田。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土地流转,吸引了龙头企业,目前已建成1100亩绿色蔬菜基地、1200亩花卉苗木基地、500亩高端水果蓝莓基地等多个新型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结构也逐渐调整优化,目前金龙村80%以上的土地集中到现代规模农业、高效农业之中,80%的劳动力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农机直接开到地里,以前几十人种的地,现在一两个人就能应付得了”。农业产值产能大幅提升,农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金龙村如今的人均年收入已超过万元,全村建起星级农家乐35家,400余人从事休闲农业,年接待观光旅客约万人,营业收入近3000万元。
坡改梯整治,“望天田”成“丰收田”
冷水关乡冷水村,海拔近1000米,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一雨便涝,一晴便旱”。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南川区因地制宜对冷水关乡4个村实施坡改梯整治,配套水利设施,硬化生产道路。通过整治,形成了坡地梯田化、排灌设施化、道路网络化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村民苏维禄对记者说:“如今通过土地整治,灌溉水渠修到每一块田里,到了整田季节,大股大股的水沿着水渠流到田里,再也不用抢水整田了,过去的‘望天田’成了‘丰收田’。”
饲养耕牛,是冷水村的一个传统,耕牛是种田不可少的帮手。如今,土地整治逐渐改变了这一传统,耕作道修到田里,耕田用微耕机,收割用收割机,卖耕牛买微耕机的农民越来越多。村民任仲华介绍说,养耕牛要花时间割草,一头牛一天只能耕几分地。他把自己养了5年的耕牛卖了,买了一台微耕机,只用两三天就把自家5亩责任田耕完了。尝到了机械耕作的甜头,任仲华又买了一台收割机,自家水稻收完,又帮着乡亲们收割了100多亩。土地整治帮助村民实现了耕作、收割全程机械化。
冷水关乡近8000亩土地经过整治,耕作条件得以彻底改变,不再是灌溉靠天、耕作靠牛,现代化的耕作、收割设备已被广泛使用。更重要的是,土地整治不仅整出了冷水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也整出了村民发展农业产业、建设新农村的新思路:“连片的土地应该整体流转出去,发挥现代农业的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目前,已有一些龙头企业将目光投向了这块热土。
废弃地复垦,乡村旧貌换新颜
南川区是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用地需求量大,耕地保护任务重。为更好地保发展、保耕地、保民生,南川区把闲置、废弃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作为重要工作,抓实、抓细、抓出了成效。
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政策性强,涉及村民切身利益。为高效、有序推进这项工作,南川区国土房管局围绕复垦政策和要求,地票交易、增减挂钩、折旧建新的各种类型适用对象、范围等内容,对局相关科室干部和街镇国土所管理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强调要做好宣传,尊重权利人的意愿,做到依法、合理、公平、稳步推进。在此基础上,南川区国土房管局组织宣传组,走村入户宣传宅基地复垦政策,初步核算补助金,让村民心中有数。对有意建新房的,积极跟踪加快测绘、入库进度,尽早拨付复垦资金。
提起闲置地复垦,家住水江镇古城居委三组的韦述刚赞不绝口:“老家的房子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后来到镇上买了新房,但也欠了债。通过旧宅基地复垦,家里获得了8.4万元复垦补偿金,不仅还清了贷款,还在复垦的耕地上种植了蔬菜、庄稼,一年能收入上千元。的确没想到,闲置的老宅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像韦述刚这样,把自家闲置、废弃宅基地退出复垦的土地,近3年在南川规模已达5600亩。
将闲置、废弃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优先保障农村自身发展,其余部分则形成地票以市场化方式进行公开交易,既保护了耕地,又推动了分散、闲置的农村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交换,促进节约集约利用,让群众从中得到实惠。仅2014年12月9日一场建设用地指标(地票)交易会,南川区就有897亩地票交易成功,涉及22个乡镇46个复垦项目,交易总成交价1.7亿元,1800余户权利人获得1.14亿元的收益。(原载2015年1月7日《中国国土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