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 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2015-12-16李树君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继任主席

中国农村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生产

文|李树君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 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继任主席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 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文|李树君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 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继任主席

适应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统筹四化发展,融合第一、二、三产业,构建第六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成为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国家战略 中国路径

国以农为先,民以食为天。在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有效供给,始终是国家战略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措施。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十一年增长,农民收入连续十一年增加。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3%的人口,可以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体说来,我国农业始终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实现“十一连增”、“十一连快”的高起点上,要保持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挑战更多,困难更大。

一是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人口基数大且刚性增长,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草地面积只有1/2,人均森林面积只有1/6。研究估计,按目前国内的粮食生产能力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粮食缺口将近千亿斤,形势严峻,压力巨大。

二是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低下。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是家庭为主导,规模效益较差,尤其在农业机械化生产方面,还主要集中在三大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环节,而像林果业、经济作物、养殖、丘陵山地等机械装备严重缺乏,向产前产后的延伸不足,农业劳动力生产附加值低。如美国、法国和德国农业劳动力人均负担耕地面积是我国的232.29倍、74.71倍和41.63倍;人均生产谷物和肉类分别是我们的123.78倍、71.3倍、44.0倍和87.22倍、49.38倍、39.64倍;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附加值和养活的人口数分别为我国的26倍和20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导致农业生产综合成本高,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超过了进口价格。

三是产后损失严重,增产不增收。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重田间,轻产后,没有建立起配套的产后处理装备体系,导致粮食和农产品收获后,在储藏、运输和物流加工过程中,损失十分严重。据初步统计,我国各类粮食每年产后损失高达500亿斤,其中,玉米产后损失8%~12%,马铃薯产后损失15%~25%;每年果蔬产后损失总计超过1000亿元,其中水果损失10%~15%,蔬菜损失15%~20%。按照这样的比例测算,我国每年粮食和农产品产后的损失,相当于每年3亿亩土地的产出白白浪费。而且加工转化水平低,增值能力弱。我国农产品加工量占食物消费比重仅30%,发达国家达到80%以上;我国蔬菜商品化处理量约占30%,柑橘加工量为10%左右,肉类工厂化屠宰率25%左右,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占到90%和70%以上,肉类甚至实现了完全工厂化屠宰。我们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仅与农业总产值相当,发达国家则达到4∶1,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远未得到有效释放。

四是农业投入品过量施用,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多年来,农业增产靠化肥、治病靠农药,农膜等投入品大量使用,不仅使地越种越薄,还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白色污染。据统计,我国农业生产每年多消耗180多万吨柴油、22万吨原药、1000多万吨化肥、900多亿立方米灌溉用水,既严重浪费资源,又严重危及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对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可以说,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天花板”和“地板”、“红线”和“黄箱”的双重挤压、双重约束,农业持续发展遭遇生态环境严重受损、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弦绷得越来越紧的两道“紧箍咒”,农业、农村稳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靠什么破题“天花板”、破解“紧箍咒”?正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指出的,只有靠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靠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加快推进农业四化同步 五位一体

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如何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基于对“四化”的重要性、关联度和存在问题的科学分析作出的战略决策。从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来看,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虽有长足发展,但与迅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仍然滞后,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内部动因发生深刻变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项战略任务更为重要而紧迫。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引导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体来看,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既涉及生产力发展,也涉及生产关系变革,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思维。新形势下,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大资源、大规模、大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已经显现,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已远远适应不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迫切要求现代化的人才、技术、经济、资本融合,从大农业产业生产的视角来推动科技成果与应用的结合,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产业与资本的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协调发展,从而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总体思路就是要建立“大农业、大系统、大产业、大村镇”的现代农业大格局,协调推进种植、养殖、加工、综合利用、村镇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畜牧养殖智能化、农产品加工精深化、剩余物利用资源化、城乡一体化,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既保障粮食食品安全,又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建设美丽文明乡村,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业生产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资源已从富裕到结构性短缺,出现爆发性增长需求,土地撂荒现象严重,“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新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机械化成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必备支撑。

畜牧养殖智能化是延伸产业链,农业增值增效的重要途径。畜牧养殖是一集技术、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越大,对保障人民生活健康作用日益凸显,是农业中的第一大产业。大农业与大畜牧的结合,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措施。

农产品加工精深化是保障食物安全,提升产品价值,连接一二三产业,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核心环节。发展农产品加工就是要实现就地生产、就近加工,“农民离土不离乡,务工不离农”。

剩余物利用资源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环境协调友好的重要手段。资源紧缺、生态安全、气候变化是农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利用好农业资源,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能源功能,促进协调发展。如农业投入物的51%转化为秸秆,把秸秆吃干榨尽,无异于再造一个农业。

随着电力通信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传输网层次的逐渐增多、网络结构日趋复杂,对电力通信系统的运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系统内较少开展设备状态评价和寿命预测,相关工作也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和理论的指导,设备报废、投退运、扩容以及网络建设、调整等依赖经验判断,主观性较强,需要开展数据驱动的通信设备综合评价与寿命预测研究,形成电力通信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提升通信运行管理水平。

最后是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的问题。两者是手拉手,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应该离开谁的关系。没有新型城镇化创造条件、辐射带动,农业现代化就难以推进;没有农业现代化提供农产品等保障,新型城镇化也就难以持续。要实现就地城镇化,要就地安置农村劳动力,就地发展畜牧业和加工业,使农民就地工作就能大幅提高劳动收入,这才是未来真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模式探索 生态样本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作为我国农业工程领域最早成立,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院所转制的中央企业,多年来致力于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并依托人才、技术、产业、市场、资本的综合优势,创建了小王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该园区集种植机械化、养殖福利化、食品有机化、农业剩余物资源化于一体,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和生态循环,成为了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样本。

增产增效并重。园区创建的全程机械化的现代农业模式集成了先进的农机技术装备,土壤养分检测、植物生理生态监测、虫情检测、水肥药定位变量施用等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和手段,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贯穿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以及生物质能源开发,完成了全产业链开发,提升了农业产业效益。

良种良法配套。园区良种奶牛繁殖、养殖在全国闻名,高蛋白紫花苜蓿、优质青饲玉米、青饲甜高粱等混合饲料绿色无污染。培育的优质、高产奶牛日产奶量达到120斤,比普通奶牛高40斤以上。利用完善的农业和农机试验条件,为玉米制种田间生产技术装备、种子加工及种子品质检测技术装备研发及在种子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农艺和条件保障,用良法促进良种培育,支撑种业发展。

农机农艺融合。园区为中国农机院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提供了实验试验保障,同时结合与中国农科院种植农艺、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工艺技术研究,实现了农机农艺融合。中国农机院研究开发的粮食、马铃薯等土地整理、播种种植、中耕植保、节水灌溉、收获加工等全产业链以及畜禽养殖从良种培育、饲养机械、屠宰加工、品质检测等全产业链机械装备,在小王庄得到了充分的生产考核验证,基本满足了现代化农业生产对技术装备的需求。

生产生态协调。园区农业生产过程施用绿色有机肥、节水灌溉、精准施药,农业及养殖剩余物或饲料化、或肥料化、或能源化,实现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生产方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构建形成了完善园区生态农业产业链,形成了节能低排、可持续发展的“小王庄模式”,成为新形势下国家统筹“四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和路径示范。

该模式的成功,对全国各地发展现代农业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农机院积极推动中国农业走出去,把该模式成功推广到了非洲。由中国农机院承建的中国对外援助津巴布韦农业示范中心,将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与农机装备集于一体,达到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并开展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以及农业机械的使用、维护及维修技术培训,从而构建形成可复制的“中国农业走出去”成熟模式。

面向未来,凭借国家加快“四化”统筹发展、全面深化农业、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契机,中国农机院将进一步发挥综合优势,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为出发点,以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组织规模化、经营管理市场化为特征,统筹推进农业生产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机统一,并积极推动现代生产要素与农业相融合,商业资本与农业资源相结合,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结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构建农业生产全程“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加速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显著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现代化农业生产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边疆治理现代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