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能帮世界重识中医吗
2015-12-16
环球时报/2015-12-16/ 第07版面/深度报道 /作者:本报驻外记者 李秉新 纪双城 赵雪湄 孙秀萍 林家旭 丁雨晴
“屠呦呦获奖助力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能否成为创新增长新支柱”——85岁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后,国际舆论对中医药的关注也明显增多。“传统中医药是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否在世界上获得更多认同?过去不相信中医的外国人会不会看中医、吃中药?中医药能否迈过一道道槛,成为“世界共同的财富”?《环球时报》驻外记者近日的调查显示,国际上不再简单地把中医药看成是“中国民间实用智慧”,但“只靠一两个诺贝尔奖”就让中医药全面走向世界的想法也过于乐观,因为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既然能得诺贝尔奖,那就是很有效的”
2015年是中医的转折点吗?用中草药抗击埃博拉病毒和屠呦呦获诺贝尔奖都让人津津乐道。美国《科学》杂志今年2月发布的得克萨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表明,“中草药可阻止致命埃博拉病毒”。近20年来,中国产特效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非洲民众的生命。中国援非医疗队也将中医药带到很多非洲国家。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药史学副教授马塔·汉森看来,除青蒿素外,浩瀚中医典籍记录的许多基于经验主义的药物疗效,对许多现代药物研究的初始方向都产生了影响。他近日撰文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标志着西方科学已改变对另一种医学体系的看法吗?或许,但也可能是仅仅产生轻微的影响。然而,正如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一名专家所言,我们不应忽视过去的长期经验史。”
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也给印度、柬埔寨等国学界和医药界带来启示。据《印度快报》11月21日报道,印度太空研究组织(ISRO)主席库马尔在曼尼帕尔大学表示,屠呦呦将其部分研究成就归功于15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因此,印度不应忽视其古代典籍,只要进行适当探索、研究和验证,就会从中获取许多至关重要的知识。他还表示,研究人员对近1.8万名患者进行的分析发现,就治疗包括偏头痛和背痛等在内的各种疼痛而言,起源于中医的针灸疗法比西方标准疗法更有效。
在柬埔寨医学界很有声望的向本礼教授对中医药很有研究,他对屠呦呦获得诺奖表示由衷赞叹。向本礼曾多次到中国参加中医药专题会议,并花十多年时间整理柬埔寨的草药典籍,用当地草药为百姓治常见病。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金边地区的私人诊所竞争激烈,目前有来自北京、广西和台湾的中医在经营几家中医诊所,“得益于中医的疗效,而且能治愈疑难杂症,加上费用相对低等优势扎下了根”。
在日本,中医诊所还很少见,但偶尔能看到中药的专卖店。千叶一家中药专卖店的药剂师马场康司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如果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契机,提高中医药的可信度和国际形象就太好了。因为日本人相信诺贝尔奖,会产生‘既然能得诺贝尔奖,那就是很有效的’的想法。”马场已在这家中药专卖店干了15年,顾客基本上都是日本人。按照他的说法,中医药正逐渐走进日本人的生活,有的人要买在电视广告中看到一种治疗嗓子痛等的药,店里没有,他就推荐具有同样疗效的其他药,但顾客就是不接受。记者通过网络查询,日本很多大医院设有“汉方内科”,千叶地区就有60多个。日本富士通还开发出一种手腕式脉搏感应器。
“一两个诺贝尔奖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在海外的中医从业者显然更兴奋。中国中医科学院原副主任医师、现美国纽约州执照针灸医师联合公会秘书长陈德成博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当之无愧,这是对国内外中医界的一个巨大鼓舞。陈博士是德成诊所负责人,他介绍说,有时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用中医中药治就迎刃而解了,但中医药要全面走向世界并为所有人接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两个诺贝尔奖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特别是在美国,中医药要想有长足发展,还要迈过立法、认证、经营、竞争等多道坎。
陈德成博士的针灸诊所位于曼哈顿比较繁华的地带,内部装修给人幽雅感受。他对记者说,一说到中医,人们往往联想到唐人街的简陋小诊所,他的德成诊所就是要打破这种旧的思维定式,让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看到这里与美国主流医疗机构没有任何差别。陈博士还介绍说,来这里就诊的70%是美国人,他们图的就是中医针灸疗效好,不用吃药,没有副作用,价格公道。据陈博士介绍,美国人第一次在美国主流媒体上了解到中医针灸的神奇是1971年的夏天。《纽约时报》当年7月26日刊登了该报记者詹姆斯·赖斯顿在华采访期间突发阑尾炎,手术后腹腔有胀气,结果一位中医用针灸加艾灸很快让他摆脱了痛苦。40多年来,中医针灸疗法在美国逐步走上正轨。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国会经过多次听证后促成相关立法,41个州对针灸疗法予以承认。美国有近4万名注册针灸师,另有近2万名培训和考试人员以及护理和管理人员等。仅纽约一地,每年平均增加300名左右注册针灸师,而整个美国每年有将近300万人接受中医针灸治疗。
在伦敦西区开了7年中医诊所的武医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屠呦呦获奖对海外从事中医的华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有前来就诊的英国人总是和他谈论这个话题。在他诊所门口,贴着一张英文报纸,上面记录着他5年前用针灸疗法帮助一名瘫痪少年康复的故事。尽管有了这个“好广告”,但武医生还是抱怨,英国当地媒体对中医的介绍太少。记者在武医生的诊所逗留半日,遇到4位英国病人求诊,有的看肠胃病,有的治肩周疼痛。武医生说,这些都是签过约的固定客户,每月要接待30多位,诊所的运营主要靠这些人的治疗费用支撑。武医生说,对英国人来说,中医不是中餐,谁想吃就找家中餐馆去品尝,毕竟一旦有病缠身,英国人第一反应还是去公立医院就治。有的病人认同中医很偶然。比如,有一个负责食品安全部门的人随机查看他的诊所,看到装中药的瓶瓶罐罐很奇怪,武医生随口建议他花5英镑买点助消化的药回家试试。没想到,一个多月后,这个工作人员再次登门,见面就说上次的中药真不错,尝试之后觉得肠胃变舒服了。
伦敦的武医生说,自己的事业相对稳定,但放眼整体中医行业在英国的发展仍不容乐观。他举例说,尽管针灸已成为英国一些公立医院的服务项目,但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口碑一般。他形容,在英国的医院里,这样的针灸服务如同餐馆里提供的餐后甜点,可有可无,并没有令英国人感受到它的真正价值。谈到其中的原因,武医生认为首先是语言不通带来的文化隔膜。他承认自己和一些中医英语都不够好。其次,如果华人医生没有英国颁发的专业资质证书,就容易被英国医生排斥,无法和他们展开业务上的交流。
“政府和海外中医从业者一起努力”
据国内媒体报道,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171个国家和地区,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越南、泰国等29个国家和地区以立法形式得到承认,有18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由于中医诊所费用相对西医低,在没有全民医保的南非等国,一些百姓也愿意选择试试中医。但在美国,据陈德成博士介绍,美国的“全民保险计划”尚未把中医针灸纳入其中,导致一大批民众接受针灸治疗时还需要自付不少费用,只有那些白领阶层持有的商业医疗保险能够完全覆盖,所以这也是德成诊所白领病人较多的原因之一。
谈到中医在美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时,陈博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由于美国药品监管部门把中药定位为食品而不是药品,所以美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过经营中药的执照,而且规定中医师不能开具西药方。同时,美国人觉得中药可能会有农药残留物或重金属之类的东西,宁愿吃本地生产的西药更放心。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制约着中医在美国的发展,那就是势力强大的传统西医疗法。陈博士无奈地说,中医针灸倡导的是把病人拦在去手术室的路上,这与西医所倡导的手术和西药存在较大冲突。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抢到更多“生意”,美国当地主流医疗机构不断游说议员,从立法环节就制定了治疗手段、治疗环境和用药标准等对西医有利的发展环境,只给中医留下极为狭小而且苛刻的发展空间。
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中国既对中医表现出民族自豪感,又声称中医具有全球通用性,但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固有矛盾。法新社援引学习中医30年的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人类学家蒋熙德(VolkerScheid)的话说:“必须将争取文化认同感与实际行医区别开来。95%的中国人认为,我不会成为一名很出色的中医医生,因为我不是中国人,但与此同时,中国又希望中医全球化。若你想要使它全球化,你就只能让它走出中国。”
中医在走出中国的过程中,确实遇到很多门槛和挑战。比如,一些知名的国际科学刊物还是认为中医“多半是伪科学”。在日本,中医诊所不多和日本的中医认证制度、考取汉方医的资格难度等有很大关系。柬埔寨的向本礼教授说,中药最大的不便是需要煎煮,柬埔寨人一般不懂煎煮或嫌麻烦。
伦敦的武医生建议,如果想让中医借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走得更远,中国政府可以和在海外的中医从业者一起想办法,多做些积极的尝试。比如,多通过官方渠道,向英国高层介绍中医文化,同时利用民间外交的方式,鼓励建立中西医合作交流的机构,让中国医生和英国医生就某些共同关心的病症话题展开合作实验,相互取长补短。
中国的中医药工作者还在海外尝试新的推广模式。1996年,当时30多岁的李洪芬应以色列肿瘤专家邀请,到特拉维夫进行合作研究。此后,她在以色列国际中医肿瘤研究中心工作,获得两项专利并治疗过两万多名患者。12月13日,李洪芬作为该中心英国分院创办人兼院长,在伦敦举行新闻发布会。据介绍,该中心是由中、以、美专家教授组成的临床肿瘤科研中心,基础实验和临床实验分别在以色列大学和医院进行,中国中医科学院和相关药厂负责中药的生产与质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