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清源:围棋大天地

2015-12-16余玮

国际人才交流 2015年1期
关键词:棋院棋谱吴清源

文/余玮

吴清源:围棋大天地

文/余玮

2014年11月30日凌晨,一代棋圣吴清源在日本神奈川一家医院去世,享年100岁,留给世人的是无限敬仰和怀念。聂卫平作为围棋界的后辈表示:“吴清源先生一生执着棋艺,心无旁骛,对围棋的贡献很大,怎么形容都不过分。”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说:“吴清源在围棋界的地位比爱因斯坦在物理界的地位还要高。”著名作家金庸说:“古今中外我最佩服两个人,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曾在田壮壮执导的电影《吴清源》中扮演吴清源的演员张震说:“吴清源老师就像一直走在前面很远的一个人,令人想要追随,相信他现在只是换一个地方继续研究围棋。”

晚年吴清源

将来就要靠下棋“过日子”

吴清源的父亲曾留学日本,虽修法律专业却对围棋深感兴趣,以至于回国时买了许多日文围棋书。曾在北洋军阀政府平政院任科员的父亲肯定不会料到,自己的这一爱好会成为儿子吴清源一生的追求,那些日文围棋书也成为吴清源迷上围棋的启蒙读物。

有一天,嗜棋的父亲可能是觉得小孩子受些棋艺熏陶有些好处,于是他拿出棋盘棋子教3个儿子下围棋。兄弟三人很快学会了,便和父亲对下起来。没有多少日子,儿子们竟都赶上了父亲;又过不久,时年7岁的小儿子吴清源就在家中棋席上占据了“头把交椅”。兴致陡增的父亲又拿出棋谱来,一盘盘摆给儿子们看。吴清源和棋谱一接触,就着了迷,早晨一起床就坐在桌子边打棋谱,整天打着棋谱忘了吃饭也忘了睡觉,打完了中国名棋手的棋谱,父亲又将从日本带回的棋谱拿出来。从此,棋桌上以吴清源为主——他打着谱,父亲和两个哥哥坐在旁边看。大约在半年多时间里,吴清源的围棋基本功已经练得差不多了。

其时,北京西城绒线胡同西口大街上有一家名为“海丰轩”的茶馆,当时中国的一些一流棋手,如顾水如、汪云峰等人常常在那儿下棋。为了让儿子吴清源在棋艺上增加见识,父亲便带他到茶馆看棋,有时也能与名家对局,请高手指点一二。天资过人的吴清源在名家面前表现不俗,很快他的名气就在京师传开。

1924年,父亲因患肺病治疗无效,不幸去世了,当时吴清源仅11岁。办完父亲丧事后,家无积蓄,母亲又无业,一家人生活全靠卖旧东西(主要是书籍、字画)来维持。吴清源更加沉默了,但他仍然坚持每天打棋谱,埋头研究围棋。有一天,大舅来了,看见外甥吴清源专心致志地在桌前打棋谱,便厉声说道:“不要整天下棋,下棋没有用,将来能拿下棋吃饭吗?”吴清源不假思索地回答:“能,我将来就靠下棋吃饭!”大舅被他这样斩钉截铁的回答一时弄得无话可说,只好冷笑几声走了。

12岁时,福建老乡林先生带着吴清源去北京的日本人俱乐部下棋。第一次交手的是一个初段的日本人,开局吴清源一直被动,陷入苦战。中盘以后,杀死对方几子,最后他胜六目。当时观棋者中有一个做生意的日本人,叫山崎有民,他把对局情况告诉了日本棋手濑越宪作:“中国确有围棋天才少年。”这两人后来促成吴清源14岁那年赴日本学棋。

青年吴清源

凭“歪理邪说”打拼日本棋坛

1928年10月,母亲、大哥陪同14岁的吴清源到了日本,在名棋手濑越宪作门下学习棋艺。当时日本大学毕业生工作第一年的月薪只有40日元,但日本棋院的总裁大仓喜七郎答应每月资助吴清源200日元,这笔援款持续了3年之久,使身处异国他乡的吴氏母子三人能维持度日,吴清源也能一心一意研究棋术。事隔多年以后,吴清源仍将此视作一种温馨记忆。在他心目中,最应该感谢的是濑越宪作先生,“他帮我办理了东渡手续,并收我为弟子,将自家的住房借给我们母子三人,还帮我找到下指导棋的工作,善待我的母亲等家人,为了帮助我,有时还不免要顶着各种压力……”

在日本第一次下棋的对手是条原正美四段,他在日本棋院的大赛中刚取得冠军,棋院特意安排了这次对局。对于当时还没有段位的吴清源来说,这次较量也是段位确定战。吴清源执黑先行,共下了3天,结果他中盘获胜。1929年,日本棋院授予吴清源三段。1933年升为五段。

按照日本围棋传统,在升降赛中被迫降级乃是一生中最大的耻辱,在古代甚至意味着棋手生涯的终结。1939年到1956年,除与棋界元老雁金准一之战,因为主办方考虑到雁金的名誉而在吴清源4∶1领先之时强行中断比赛之外,吴清源全部获胜。令当时日本棋坛所有成名人物全部降级,有的还是降两级,从而也创造了一个“天下无敌”的“吴清源十番棋时代”。

虽然吴清源棋战成绩之彪炳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真正奠定他在棋坛地位的还是他所提出并身体力行的新布局法。日本围棋自幕府时代起形成了许多棋理,这些棋理逐渐演变为一种棋手不可逾越的条例。而吴清源从19岁开始尝试突破这些教条,并与另一位新锐棋手木谷实合著《围棋革命——新布局法》一书,提出排除一切清规戒律,注重全盘掌控不计局部得失的围棋思路,在棋界引起轩然大波。棋界权威们无不视之为歪理邪说,于是在1933年,吴清源迎来了与本因坊秀哉名人的对局。这也是让吴清源终生难忘的一场对局,秀哉名人号称“二十年不败”,是棋界的当然权威,也是对吴清源等人围棋革命最大的反对者。

由于秀哉是当年日本棋坛霸主,棋界的最高权威,对局中拥有特权,可以在对局中随时宣布暂停,自己想好后或与他人商量好再弈。这盘棋共暂停13次,从1933年10月16日弈至1934年1月29日,用时三个半月。在这期间,吴清源同时要参加秋季比赛和新闻社主办的比赛等11局棋。

田壮壮执导的电影《吴清源》剧照,台湾演员张震在剧中扮演吴清源

后来秀哉在160手走出绝妙手,终盘胜两目,从而反败为胜。然而棋界一直有传说,这步棋实际上是秀哉的得意弟子前田陈尔所想出。二战后,对局暂停采取“封手制”,即暂停前棋手要把下一手先写在纸上。显然,让秀哉拥有特权的做法是不公平、不公正的。许多人认为,秀哉屡次提出暂停,回去和弟子们研究,把一局棋延长3个月,未免不公正。从此,日本棋院规定以后每局比赛必须当天结束,不得拖延。虽然这次新旧交锋以秀哉的胜利告终,但是新布局法却因此更加流行,甚至前田陈尔也在师父过世后,改以新布局法出招。

本因坊秀哉宣告引退前和木谷实下了一盘叫作引退战的棋,结果木谷实胜了。按理,木谷实应当是本因坊秀哉告退以后棋界第一人了,但是,人们认为还有吴清源在。究竟谁是第一人,还得吴清源和木谷实决一雌雄。于是,读卖新闻社发起木谷实与吴清源十盘决胜战。这一比赛于1939年进行,前6局吴清源的总成绩是5胜1负,净负4局的木谷实被降了级。

47岁那年,吴清源参加第三次日本最强手决定赛,锐气未减当年,夺得锦标。这是他最后一次光荣之战。这年8月的一个下午,他过街道时被摩托车撞倒,全身多处骨折,大脑受震,经医院抢救才脱离危险。为此,他疗养了一年多时间。经过这一打击,他想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已经力不从心了。第二年因脑震荡后遗症发生精神错乱,他再次入医院治疗很长时间。即使这样,他在1963年和1964年的争夺名人称号比赛中,仍然获得第二名。1965年第4次名人称号争夺赛中,他已呈现出颓势,不能与后起之秀争锋。名人称号被他的弟子林海峰夺去。从此,日本棋坛上的吴清源时代一去不复返。

经常思考“中”字里的那一竖

多少年来,在人们的习惯里,胜负是围棋最终的指归,“和为贵”的思想在这个领域是站不住脚的。日本古代出现了那么多为争棋献身的事例,固然残酷,固然鲜血淋漓,但没有人否认那在另一个角度确认着围棋的存在价值。吴清源自己也走过擂争十局棋的风风雨雨,然而他在耄耋之年却提出“围棋的最终目标不是胜负,而是调和”的观点,他要重新解释围棋之于人类的存在意义。这也是他对围棋的理想,也可以说是“中和”,用日语说就是“调和”。“‘中’这个字,以中间一竖分成左右两部分。有了取得阴阳平衡的那一竖,才构成‘中’字。”吴清源经常思考“中”字的那一竖在围棋上的意义——在棋盘上,“调和”每个棋子作用的那一手,才是恰到好处的妙手。其实,这也是吴清源对“21世纪围棋”的追求,他晚年的事业就是开始潜心研究和推广“21世纪新布局”。金庸先生曾说:“围棋是中国发明的,近百年来盛于日本。但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以与吴清源先生并肩。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将这门以争胜负为唯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

步入老年的吴清源多次在公众场合讲述他的观点:“20世纪的围棋是局部的,而21世纪的围棋是全体的。21世纪的围棋要放弃局部,而局部的代表是定石(即我们平时说的‘定式’),定石只局限在边角,要把定石忘掉!定石越少越好!日本围棋的毛病就在于被边角限制得太多。21世纪是新的世纪,需要新的布局。日本围棋让德川时代给引到胜负上,提倡人的功利性,这是不好的。”吴清源是将中日两个民族针锋相对的围棋理念融会贯通的天才,他独树一帜的“调和”理论,标志着围棋艺术的至高境界。

相貌清癯,一对大耳高过眉、低垂颈,神态宁静淡泊,吴清源给人的第一印象宛如禅房修炼多年的高僧。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与他那文静的外表迥然不同,在他内心深处,蕴藏着一团永不熄灭的热情之火。围棋对于吴清源来说,就是他信仰的宗教,在这个彼岸世界,最高境界是“和谐”。吴清源在围棋界占完全的统治地位是从1939年与木谷实的十局战为起点的。在那以后的回忆中,他说过:“十局战时,胜负对我来说无关紧要。不是想胜就能胜,这就是围棋。因此十局战从一开始我想的就是让自己委身于围棋的流势,任其漂流,不管止于何处。这就是我当时的心情。”但即便是专业棋手,在对局过程中,谁也不可能保持完美的和谐。在思考人与围棋这种神奇关系时,人类不能不谦虚,同时也不能不自由。“在广阔的世界中谋求和谐”,这是吴清源的想法,也是产生于谦虚、自由精神的观点。

生活中的吴清源沉默寡言,清心寡欲,生活简朴,对于金钱也很淡泊。正是这样的人生修炼,才使他一次次渡过他生命中的重重苦难,无论是棋盘上的苦战、严重的肺结核,在夹缝中生存的艰难、生活的漂泊和清苦,遭遇车祸后的精神错乱和棋力的下降,都在他的静心修为中化成笑谈。他每天都打坐,二哥曾问他:“打坐有什么好处?”他说:“日本的围棋名手在棋力上都和我不相上下。若要战胜他们,只有在紧要关头,头脑非常清醒,没有杂念干扰,才有可能制胜。打坐便是修炼这种功夫。”他整天苦心钻研棋艺,濑越宪作先生曾赞许说:“我和吴清源一家为邻10年,我知道他无论什么时候都在家埋头钻研棋艺。他是一个天才,但也比别人加倍努力。”又说:“吴清源虽是我门下弟子,但是我很少指点他。他的棋艺都是自己钻研出来的。”

吴清源自传《中的精神》

曾流浪于边缘社会的“黑户”难言流离岁月

与吴清源棋盘上的辉煌相比,他的生活却是颠沛流离坎坷曲折的。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吴先生却在日本所向披靡,他始终受到人们的诟病唾骂乃至迫害,使得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居无定所,辗转漂泊,竟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日本棋院除名。

“在军国主义势力猖獗期间,作为孤军奋战日本棋坛的中国人,我收到过恐吓信,住房被扔过石头,受到过媒体的蓄意炒作。但我从未有过恐惧。因为我置身在许多好心人的情谊之中。”除了日本棋院的总裁大仓喜七郎先生、老师濑越宪作先生外,吴清源遇到的好心人还有很多——因为体弱多病,有“围棋界之母”美誉的女棋手喜多文子带他去医院看病,后来还为他做媒;西园寺公一先生把吴清源看作肩负日中友好使命的人,为他治病,照顾他生活,指导他下棋;木谷实比吴清源年龄略长,棋力相仿,情投意合,见他受刁难就打抱不平;清峰会的发起人前田隆治先生,直到去世之前还在为吴清源与日本棋院的过节而热心地调停……

温馨的记忆还有来自故土的信赖和关怀。1956年,梅兰芳率团访日演出。因有故交,梅兰芳见面时问道:“为中国围棋强盛,怎样做为好?”吴清源说:“最好是找出天才,使之留学日本。”梅兰芳回国后来信,说找到了陈祖德和陈锡明两名天才少年,希望让其留学日本。后来,长崎发生了烧毁中国国旗事件,致使他们的围棋留学计划搁浅。1960年,濑越宪作率友好围棋代表团访华,周恩来总理在会见时提到吴清源的名字。事后得知,他不胜欣喜。1962年,陈祖德随中日友好围棋代表团访问日本。出发前,周总理嘱托陈祖德到日本后拜访吴清源。1985年,吴清源实现了战后第一次访问中国。在上海的锦江酒店,当吴先生看到迎接他的人为他献上鲜花时,感动得流下眼泪。77岁的中国围棋协会顾问金明全程陪同他,期间与他对弈两盘,还说:“那一盘是陈毅元帅的,这一盘是周总理的。”如此盛情,令吴清源感激万分。曾任中国体委主任的李梦华曾说,中国的棋手都没有正式的师傅和弟子。吴清源也不用收,到他研究会来的人,就是他的弟子。吴清源本人也认同这种说法。

吴清源的夫人吴和子(原名中原和子)深深理解丈夫对祖国的爱与眷恋,她说:“吴先生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中日恢复邦交。他一直说,能活到这么长真好。如果不是这样,就看不到现在中日恢复邦交的景象,会很遗憾的。”

猜你喜欢

棋院棋谱吴清源
不贪为赢
天才胜负师
马丁的梦幻象棋之旅之得到棋谱
创意地面棋(体育游戏)
左右十三步
百岁吴清源:一生一世一棋局
囚犯与棋谱
六月概述
何去何从
昭和围棋风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