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天佑:穿梭中犹文化的行者

2015-12-16吴星铎闫彩萍吴玺

国际人才交流 2015年9期
关键词:天佑号角犹太

文/吴星铎 闫彩萍 吴玺

安天佑:穿梭中犹文化的行者

文/吴星铎 闫彩萍 吴玺

安天佑在耶路撒冷的哭墙前

面戴粗长的假胡子,满口浓重的东北方言,一位精灵古怪的犹太小伙出现在视频《说东北话的犹太银》里。他时而化身印度阿三,头戴兔耳啃食西兰花,时而又蹲坐马路牙子,手捧国产泡面赞不绝口……这位犹太美男子叫作安天佑(Amit Elazar),来自以色列。

安天佑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希伯来语部的外籍专家,主要从事中文与希伯来语的翻译工作。他致力于帮中国人深入透彻地体会犹太民族的内在世界,是“锡安号角”的主要发起人。在一个惬意的午后,安天佑为笔者一行分享了他的故事。他的中文相当流利——东北方言是他刻意为之,其实他的普通话相当标准。当我们问起这个名字与“詹天佑”的联系时,他爽朗地笑道:“希伯来语里我的姓是上帝护佑之意,也就是‘天佑’,与詹天佑呢,并没有联系。”

从结交农民工语伴开始的中国缘

几年前,安天佑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研读中文课程,那是他首次接触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与影视。博大的中华文化,丰富的历史故事深深吸引了他,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大学三年级时,他自己制作并刊发了一则寻求中文语伴的广告,借此机缘,他结识了30岁的安徽农民工陈家豪(音)。

“我每周末都会请他喝咖啡。虽然他并不十分喜欢喝咖啡,但我们每次在咖啡厅都聊得非常愉快。虽然他自己的中文发音也有一些小问题,但是他人很好。”陈家豪目前身在合肥。安天佑十分珍视这段语伴之情,多年后回想起来,两人热忱交流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安天佑曾经是以色列非政府组织的一员,作为志愿者,他当时的主要职责是帮助以色列和其他国家的农民工,包括乌克兰、罗马尼亚工人、菲律宾的保姆以及中国的农民工。由于中文功底还不扎实,作为志愿者的安天佑还无法和淳朴的中国工人顺利交流并施以帮助,这个遗憾,也成为了他日后选择来华学习中文的一个契机。

2009年,安天佑获得奖学金,得到了来华学习一年的机会,他选择了北京。他的理由是:“北京最能代表中国,是最真实的中国。有同学去了中国其他城市,比如厦门。虽然雾霾少,气候佳,但是那边的人普通话不标准。北京容纳了福建、湖南、东北等外地居民,语言环境很好。”

6年以来,中国给了安天佑许多难忘的记忆。他的视野很接地气,很草根:“我们家旁边的菜场有卖菜的河南人。一周7天上班,除春节外都不会休息。于是我家里的油用不完的时候,我会送给他们。起初他们对这个行为很不理解,执意用蔬菜来换油,或帮我转卖,很久后才真正接受我的油。他们很辛苦,生活方式也与我们有很大区别。”安天佑常常与卖菜夫妇唠起家常,他们会谈起以色列的茄子和苦瓜,也会一同感叹凌晨一点进货的艰辛生活。

安天佑关注中国民生,他善于用自己的双眼,观察中国社会的每个侧面。“你看国贸,代表了闪烁的北京。但是许多中国人生活很辛苦,这是隐藏在闪烁背后的一面。以色列卖菜小贩如果有自己的摊位,就可以挣很多钱,远远不及中国人辛苦。”

在安天佑看来,中国人含蓄,以色列人则比较直接。“一个不想见的人,中国人很委婉地表达,从不直接表达,以色列人就会说,我不想见你,你走吧。如果他们觉得和对方没有未来,合作不愉快,就会直接拒绝。在以色列,如果有求于人,并不需要和他们吃饭喝酒,打电话5分钟就解决了。”安天佑认为这些文化差异自有来处,适用于不同的社会框架,不可轻易置评。

在建党九十周年庆祝活动期间,安天佑跟随国际台,走了中国很多省份。“我们去了江西井冈山、瑞金、南昌、贵州遵义,这些都和共产党的历史有关。我还到宁波和南京参加了反腐倡廉活动。”除此之外,他或独自跋涉,或与父母结伴,游遍了包括四川九寨沟、西安兵马俑、桂林、阳朔、上海、苏杭在内的众多地域。安天佑对自然悠远的云南纳西族东巴文字一见倾心,对底蕴深厚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情有独钟。

安天佑与中国农村深深结缘,在乡土间留下了美丽的回忆。他回忆起自己的一次独特旅途经历:“我和国际台其他同事去了湖南的一个地方,叫资兴,那是一个很小的县城。我们和那里的老人一起爬山。我听不懂他的方言,他年龄虽大,力气却很足,我们手拉手一起爬山。山不高却陡,其间我们的交流大多数是肢体语言。”在与村民的交往中,安天佑感受到了中国农村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这些独特的图景与视角,使得他对中国的观察更为全面。

安天佑

穿梭中犹文化的行者

“任何民族与国家,文化上虽有不同,但一定有相通之处。”安天佑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世界文化共通性的笃信。“会须一饮三百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安天佑对中国古典金句信手拈来,他不凡的古典文化积淀,使笔者印象深刻。

安天佑穿梭于中国文化与犹太文化之间,是辛勤的文化探秘者。他习惯将两种文化对比观察,以期在比较中获得更为深刻的洞悉。他认为中华民族的孝道观念、处世观念,甚至宗教思想,都能在希伯来文化中找到知音。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犹太文化里面有句对应的话,意思是‘你讨厌的东西,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谈及道家思想,安天佑饶有兴致地提到老庄文化与犹太医学的联系:“‘道可道,非常道’和犹太文化的神秘学非常相似。认为世界是合一的,像穴位和内脏的联系。”他认为上帝的本质神秘不可说,这一点与“不可道”的思想完美对应,因为不能讨论“道”,亦不可表达真神。安天佑将这一点归结为中犹文化中对语言共有的怀疑态度,是两种文化一大契合之处。

安天佑对老庄文化情有独钟。聊起庄周梦蝶的典故,他再次拿出了犹太文化中的奇特隐喻。“庄周梦蝶这个故事很像火鸡王子。”《火鸡王子》是一个古老的犹太寓言,讲述了一位自认为是火鸡的王子与一位前来治疗的智者来回辩驳的故事。“智者回辩道,为什么火鸡不能穿衣服?不可坐在凳子上?不可以吃人吃的东西?这虽然是记载了治疗方法,也是一种对教育方式的讽刺。”安天佑对这个古老的寓言保留自己的独到见解,“究竟是他骗了王子,还是他自己真的就是火鸡?这个故事很像庄周梦蝶,没有确切答案,要靠自己去解读。”

“我见过一些中国人,不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好像没有自己的文化根源。”安天佑说。对文化的体察与洞悉,也引发了安天佑对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思考。他认为,作为文化的主体,中国人应当主动了解自己的文化。

安天佑是一个行者,穿梭在中犹文化之间。

安天佑的翻译体悟

目前,在中国国际广播台,安天佑的主要工作是将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稿件翻译为希伯来语。安天佑不满足于既有的工作内容,还与同事拍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视频,用趣味横生的形式,传播犹太文化。《犹太银说东北话》、《希伯来语和北京话有关系吗》系列视频都是这一创想的优秀成果。安天佑的一系列创意,也获得了电台领导的支持。

谈起翻译,他有不少体悟:“中文表达方式极其含蓄,而希伯来语句子短,内容一目了然。所以我翻译时更接近编译,进行转述,省略没有实际意义的表达,但是外交部的文件除外。”

今年两会期间,安天佑参与了许多翻译工作,工作文件包括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两会闭幕式讲稿、以色列文化传播等相关内容。他认为这次两会文稿语言活泼,在语言的精炼性方面,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他说:“比如总理谈到网购话题时,表达特别亲切。”

他的翻译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翻译“任性”这个词时,英译版的争议就很大,而希伯来文里本来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安天佑的处理方式是用一个长句进行解释。

“翻译领导人的讲话会很难,有些词,比如‘和谐’,为了让以色列人理解,有必要解释前因后果。再比如‘计划生育’,先阐述背景十分必要。”安天佑说。

吹响“锡安号角”

2015年春节前夕,安天佑首创微信公众平台“锡安号角”,希望借助微信平台,继续为中犹文化的沟通交流尽力。

“我觉得中国人并不了解真正的犹太文化,甚至对犹太文化存在一定的误读。”谈起创建缘由,安天佑再次打开了话匣子,“我希望在微信平台中讲一些和宗教没有关系的文化,与中国吃饺子或祭拜财神的习俗相类似的文化。”安天佑表示,“锡安号角”不会提及政治和其他敏感话题。他以《出埃及记》为例,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播视角。“我希望给大家新的东西,比如谈到埃及,这不仅是一个国家,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出埃及记》是一种超越,虽然这首曲子不会像《小苹果》和《爱情买卖》一样火,但是它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

目前,“锡安号角”仅有的两位运营者是安天佑及其同事。他非常期待自己的平台有新鲜血液的注入, 为中犹文化沟通助力。“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像火鸡王子一样的故事,一些以色列画家的画,或者介绍一些犹太书。”在安天佑眼中,“锡安号角”是一个平台,扮演了十分重要的文化传播角色。安天佑关注中国的文化传播市场。他希望自己在未来可以更多地将拉比的故事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提供了解犹太文化的渠道。

除了打理微信公众号,安天佑也积极开展其他形式的公众活动,他积极组织文化沙龙,把大家聚集起来,观看犹太文化的电影,讨论犹太文化趣事,在幽默风趣的氛围中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锡安号角”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传播平台,这个小小的号角,既承载了安天佑炽热的文化热忱,也吹响了中犹文化交流的战歌。这位深爱着中国文化的以色列人,浸染了两种古老文化的深厚底蕴,用他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实习生布英娜参与采访录音整理)

猜你喜欢

天佑号角犹太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边城之江舟横渡》
万灶炊烟 “花”下相逢
吹响王之号角
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
天佑中华
时代之音,国之号角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号角响起,准备出发!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阿莱雅维的《犹太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