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开魏特琳的日记

2015-12-16吴星铎张祚祺

国际人才交流 2015年9期
关键词:文理学院金陵中美

文/吴星铎 张祚祺

翻开魏特琳的日记

文/吴星铎 张祚祺

美国留学生于中美探访南京师范大学,寻访魏特琳事迹

“魏特琳曾有多次机会离开南京,回到美国,为什么她不走?”怀着这个疑问,于中美翻开了魏特琳写于1937年的日记。

一头棕色长发、有着一双黑溜溜大眼睛的于中美是来自美国的留学生,现在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她1998年开始学习汉语,喜欢舞蹈和主持。父母从事国际教育工作。他们给她起名于中美,是希望她将来从事中美文化交流工作。

于中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2015“汉语桥”《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节目,在这档大型互动节目中,来自全球15个国家的16位留学生将深入中国12个地方,以陌生人的视角去认知一个现实版的中国。在其中一期节目里,根据节目设定,于中美以《现代快报》实习记者的身份,寻访魏特琳国际救援的故事。她去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拉贝故居,找到了魏特琳留下的书信和日记,还有她用生命来守护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老照片。于中美拿着这些老照片,走进今天的南京师范大学去寻访。

横跨78年光阴,两个美国人,在中国南京这片相同的土地上,展开了灵魂的对话。

走近魏特琳

瘦高的个子,高高的鼻梁,一双湖蓝色的眼睛藏在圆圆的镜框后面,经常穿着西装毛裙,总是手拿一面美国星条旗守在大门口,不让日本人进来……南京大屠杀之后,许多受过魏特琳庇护的妇女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她的形象。

明妮·魏特琳(Minnie Vantrin),中文名华群,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女传教士,1886年生于美国,自小家境贫寒,靠自己打工来挣上大学的学费,成长的经历养成了她吃苦耐劳的坚强性格。1912年,26岁的魏特琳初到中国,在安徽省,师范专业毕业受过高等教育的她看到封建中国妇女的生活后,立志要留在中国推动女子教育,并创办了合肥三青女子中学。1919年,魏特琳受聘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担任教务主管。

1937年,上海沦陷后,日军进驻南京。吴贻芳决定要西迁办学,魏特琳临危受命:留守南京校本部,保护校产,救济难民。她与当时留下的外国人一起组织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加入“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成为红十字会的委员,她在金女大校园设立妇孺收容所,收容了逾万名妇女儿童和难民,曾多次在危急关头勇敢地挺身而出与日寇交涉,并四处筹粮筹钱,保证难民温饱,被誉为“人间地狱中的‘活菩萨’”。

从1937年8月12日到1940年4月,除了后期因为神经衰弱不能正常写日记外,魏特琳每天都坚持写日记。这些日记有在结束一天繁忙工作之后的深夜写的,有接纳难民的中途写的,也有在空袭的间隙写的,魏特琳几乎利用了她所有的空隙时间来记录这段“炼狱”的历史。

“中国没有亡,中国不会亡”

“魏特琳曾有多次机会离开南京,回到美国,为什么她不走?”关于这个问题,于中美在魏特琳写于1937年8月27日的日记里找到了答案:“我觉得我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8年的经历,以及与邻居14年的交往经验,使我能够担负起一些责任,这也是我的使命,就像在危险之中,男人不应弃船而去,女人也不应丢弃她们的孩子一样。”

就在魏特琳写这篇日记的那个夜晚,在防空洞紧急避难的她收到了来自美国大使馆的信,表示大使馆已无力为美国公民提供保护,希望她能撤离中国。这是她第二次收到撤离邀请了,南京的局势越来越严峻,绝大部分外籍人士均已撤离,只剩下20多位还在苦苦坚持。

正是魏特琳在日记中所说的“责任”与“使命”,使得她再三拒绝美国大使馆的撤离邀请。第四次拒绝之后,1937年12月13日早晨,首批日军入侵南京,一路奸淫烧杀掳掠,大量难民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进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有女扮男装的,有青年女子乔扮成老妇的。不管男女老少,他们的脸上都带着绝望的惊恐,哭着跪着拉着她的衣角向她求助。本来只打算收留1000人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最后竟容纳了近2万难民。魏特琳守在学校门口,艰难地劝说男人跟老妇回家,因为收容所环境有限,她希望能多保护一些年轻女子和儿童。那一刻,巨大的无力感狠狠地揪着她的心脏:她救不了那么多人。

“昨天和今天,日本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抢劫,摧毁学校、杀害市民、强奸妇女。国际委员会试图拯救的一千多名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被日本人强行带走了,此刻可能已被枪杀或刺死。在我们南山公寓,日本人破门而入,抢走了一些果汁和其他东西。”12月15日,魏特琳写道。

“又有许多疲惫不堪、神情惊恐的妇女来了,说她们过了一个恐怖之夜。日本兵不断地光顾她们的家,从12岁的少女到60岁的老妪都被强奸。丈夫们被迫离开卧室,怀孕的妻子被刺刀剖腹。要是有良知的日本人知道这些恐怖的事实就好了。”12月17日,魏特琳写道。

整个学院包括魏特琳在内只有4个外籍人士,而魏特琳是唯一一个敢去向日本大使馆告状的美国人,她就像个精神高度紧绷的消防员一样,有时候甚至连吃一餐安稳饭的时间都没有。每天都会接到数不清的求助:“华小姐,快!快快!南山公寓那边又来了几个日本兵正在拉着几个妇女施暴呢!”“不得了啦!教师宿舍里怎么也跑进了几个鬼子呀!他们在屋子里就干了起来……”

她昼夜不分地不停奔波在学校的各个角落,一边跑一边大声地喊着“这是美国学校!”大多数情况下,听到她的声音日本兵都会离开,但也有不起效果的时候,他们凶狠地盯着她,贴着她的身体肆意地挥舞着刺刀吓唬她。

巨大的绝望跟恐慌笼罩在学校的上空,日军不间断的骚扰让难民们提心吊胆夜不能眠,与亲人失散的妇女们的哭声此起彼伏。在这种情况下,承受着巨大压力的魏特琳仍不忘鼓励难民们,让她们要保持生活的希望与勇气,她一遍一遍不断地对她们说:“中国没有亡,中国不会亡,日本一定会失败。”

地狱中的圣诞节

“我们与世隔绝,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也发不出去信件或消息。今晚,我到前门去视察时,守门人说,现在度日如年,生活已没有什么意义。这是实话。悲哀的是,我们看不到未来。这个曾经充满活力和希望的首都,现在几乎是一个空壳,可怜与令人心碎。”12月21日,魏特琳写道。

圣诞节的前一天,魏特琳被一个日本军官叫到办公室,随行的翻译转达了军官的要求:她必须从金女院1万名难民中挑选出100名妓女去军营当慰安妇。他们认为如果能为日本兵安排一个合法的去处,他们就不会去骚扰无辜的良家妇女了。这一要求就像一枚炸弹,在人群中轰地爆炸开来,人人自危,生怕自己会被选上。最后,在魏特琳的死命挽回下,21名曾经是妓女的妇女自愿挺身而出,化解了这场危机。她们在所有人的注目礼下登上了日军的车,再也没有回来。

在这段时间里,南京白天浓烟滚滚,每天晚上大火把天空照得通亮,日军的抢劫和破坏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魏特琳被困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与世隔绝。日军长时间的骚扰让她时刻都要保持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太多无法预料的事情就像悬在她头上的一把刀,度日如年却又看不到未来。她几乎是靠着她的意志力在死撑,但情况确实是一天比一天更糟糕了。魏特琳只能每天都不停地祈祷,祈祷上帝的恩惠能眷顾这些可怜的中国人,让那些日本人早日离开。

但是圣诞节的到来还是给魏特琳带来了短暂的温暖和快乐。通过翻阅日记,于中美发现她找了很多让自己快乐的方式或者是感受到温暖的方式来度过这个对于基督徒而言有着特殊意义的节日。魏特琳跟其他留在金女院帮忙的外国人一起,把一间相对干净的房间简单布置了一番,平安夜在那里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圣诞晚会,尽管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还是努力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望着孩子们开心的笑脸,一切仿佛回到了战争之前的模样。25日上午众人一起举行了简单的祈祷仪式,之后她还奇迹般地从日军手中救了一个女孩。这个小小的巧合给了魏特琳巨大的鼓舞,她觉得这是上帝冥冥之中的指引。

“几个星期以来,我第一次安稳地睡了一夜。”魏特琳在日记里写道。

魏特琳

“金陵永生”

“太倦了,倦得连字都写不出来,”“倦得无法思考”。过度的疲劳与长期的精神压力严重伤害了她的身体,在救护了许许多多的中国难民与中国妇女以后,魏特琳得了严重的精神忧郁症。

1940年4月初的一天(即汪精卫伪政府在南京成立后不久),《紫金山晚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为“真正的罪犯”的文章,将矛头对准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帮助中国难民度过困难的西方人,诬陷魏特琳是“一个人贩子,一个出卖中国人的叛徒。我们必须揭露她,必须把献给日军的那些妇女和姑娘们的账算在她头上。”

悲愤交加的魏特琳递交了辞职书,返回美国接受治疗。

“多年来我深深地爱着金陵女院,并且试图尽力帮助她。”然而她却要离开这个地方了。

当魏特琳回到伊利诺伊州的家乡时,她仍然不断地谈起中国——她的文化、她的人民和她的历史。国民政府还为魏特琳颁布了嘉奖令,表彰她为中国做出的特殊贡献。

1941年5月14日,在离开中国一周年的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魏特琳在美国的家中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在遗书中说:“如果能再生一次,还是要为中国人服务,中国是我的家。”

魏特琳一生没有结婚,也没有自己的孩子。她所有的感情都献给了南京,献给了中国。她被安葬在美国密歇根州的雪柏得镇,墓碑上雕刻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平面图,并且刻着“金陵永生”这4个中文隶书字。

78年之后,同样来自美国的于中美根据魏特琳留下的书信和日记,拿着当年的老照片,来到如今的南京师范大学。当老照片上的场景与现实的景观一一对应时,她觉得自己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走了一遍魏特琳走过的路,看到她每天奔波的身影,亲身感受到了她对南京这座城市的感情。

作为《现代快报》实习记者的于中美,把自己的经历写成《1937年魏特琳的圣诞节》的短篇报道,在文章的最后,于中美写道:“在郁郁葱葱的校园里,一片浓荫下,魏特琳铜像静静矗立,她微笑着面向如今校园的师生,铜像下刻着‘金陵永生’,和美国魏特琳坟墓上的字一样。”

(本文合作单位: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2015“汉语桥”《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栏目)

猜你喜欢

文理学院金陵中美
全球化困境下的中美经济关系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黑夜的献诗
虽有中美摩擦 难阻全面小康
TheEffectsofSemanticsinEnglishLearning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张祜 题金陵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