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之依归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观
2015-12-16罗运鹏
罗运鹏, 焦 洁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合肥 2300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之依归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观
罗运鹏, 焦 洁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合肥 23002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接地气”,需要与中国的文化土壤科学对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以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观为指导,进一步加以凝练和升华。
习近平;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凝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讲话引经据典,使许多久远的优秀传统文化显示勃勃生机,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当代治国理政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从三个层面12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党的十八大之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理论界开展了广泛的探讨,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接地气”,需要与中国的文化土壤科学对接,而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观正展示了中国文化土壤的“肥田沃土”“源泉活水”。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价值观属于哲学范畴,也被称为“价值观念”。关于价值观的定义很多,权威解释是: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它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1]有的学者进一步诠释:价值观是关于价值选择的优先次序的观念系统,人们把什么东西(价值)排在一个更优先的位置,这是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区别的关键所在。[2]价值观既然是一个观念系统,那么其中的各类价值观就有主次轻重之分,就有核心和非核心之分。例如,党的十八大报告除了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还提出中国的对外价值观: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公平正义、和平发展。[3]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它在价值观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价值观管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党中央以价值观进行管理国家即治国理政的一种方式,也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导权,达到“人心齐泰山移”的目的。这种管理方式即“价值观管理”。按照美国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的观点,价值观管理的概念可以简单表述为:价值观管理是管理者建立、推行组织共享价值观的一种管理方式。[4]从现有研究看,一般认为价值观管理起源于企业,实践于日本,研究于美国,理论上属于企业文化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后特别是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许多企业跻身世界前列,美国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于是美国组织有关人员到日本考察,结果发现企业文化是日本企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从此企业文化研究开始在世界兴起,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理论。在实践上,“一流的管理靠文化”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日本企业即注重“社训”及“忠”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而使之成为日本企业成功管理的特色。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价值观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较早产生于美国现代企业管理领域,20世纪初期梅奥等的霍桑试验即与价值观管理有关。[5]实际上,价值观管理的实践由来已久,而且任何组织都需要价值观管理,价值观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始终。价值观的一致性、相容性,是管理活动中人们相互理解的基础,是组织所以成立、管理并成功的必要前提。在古代社会就有利用价值观管理国家、军队等的一贯做法,如中国古代孟子提出的“仁政”,两汉、魏晋的“以孝治天下”,即以“仁”“孝”等价值观管理国家、实现统治。在现代社会,如新加坡政府1991年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将5大价值观作为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美国西点军校的核心价值观是“责任,荣誉,国家”,亦即西点军校的校训,西点军校的价值观管理名震世界军事和企业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治国理政中的具体
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目标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我国国家治理、社会建设、公民发展的未来目标,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未来相当长时期始终不渝的奋斗方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理想,反映全社会各阶层对美好社会的共同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2)“凝魂聚气”。价值观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凝聚人心,通过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共同目标和理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家园和实现个人美好理想而奋斗。习近平在视察北京大学同师生座谈时指出:“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3)思想教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公民基本的道德标准,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来,党风的不正和西方价值观的引入,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发生扭曲,“金钱至上”思想、利欲熏心现象、官员腐败程度已达严重地步,国民素质令人堪忧!社会缺乏诚信,许多地方干群矛盾、家庭矛盾突出,仁义、友善、孝悌等传统美德缺失,国民的凝聚力与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这些现象说明,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建设、提高全国人民思想文化素质等,是当前国民教育的当务之急。必须通过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在全社会宣传爱国、敬业等传统美德,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正能量。(4)鼓舞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描绘了国家、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和愿景,这会鼓舞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一美好蓝图和愿景而努力奋斗。富国强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无数中华儿女的梦想;“天下为公”“讲信修睦”更是古圣先哲、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鼓舞亿万中国人民的士气,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观
纵观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其中传统文化思想极为鲜明,占据重要位置,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高度重视传统文化
习近平同志写文章、发表讲话时均善用经典、频用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经典名句。由人民日报评论部编写《习近平用典》一书,就收集、整理了134处传统文化经典,但该书收集的材料是截至2014年9月出版之前,而且有些还没有选入。[6]《之江新语》一书收录的是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撰写的短文,有人统计用典84条,其中《从政体会漫谈》一文就有17处引用传统文化经典。[7]同时,从习近平同志参观考察、发表讲话也可以看出他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例如: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同志到曲阜孔府考察,并到孔子研究院,表示“要仔细看看”《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曲阜是孔孟之乡,儒家胜地,习近平同志作为党的总书记能够到曲阜、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本身就意味着对传统文化十分重视。2014年2月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同志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对传统文化作了重要强调,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要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等。
(二)博览群书,所引用传统文化内容涉及面广
梳理习近平同志所引用传统文化经典,内容涉及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史子集;上自《周易》《左传》《尚书》,下至顾炎武、魏源、王国维的论著,于右任的对联,时间跨越历朝历代;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还有《黄帝内经》等。其中儒家内容居首,如《习近平用典》一书,引用《论语》9篇,《礼记》6篇,孟子4篇,《周易》4篇,《荀子》3篇。有人统计,自2012年11月15日上任总书记以来,习近平同志引用《论语》36次、《孟子》10次。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个方面的思想,除了“道法自然”外,其他诸如“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等,多是儒家思想。可见习近平同志更重视儒家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三)文风务实,语言简洁
习近平同志在《文风体现作风》一文中,引用郑板桥的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说明“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8]正是由于习近平同志具有广博深厚的传统文化以及古汉语素养,其文章、讲话稿文风务实,语言简洁。以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周边外交理念阐释为例,他提出“亲、诚、惠、容”四个字,文字简洁,字字珠玑,意明易记,容易传播,极为务实。如一个“诚”字,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深奥的义理,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和人类道德之根。又如,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习近平同志把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6个方面,内容丰富而简洁易记。
(四)善于借鉴、创新,紧密结合时代特点
习近平同志既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又反对“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并强调对传统文化的鉴别和扬弃;既善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善于在此基础上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文化创新和发展。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讲话强调:“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强调继承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的实践,把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到时代的文化中,融合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9]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培育和凝练
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13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重要讲话。当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已在全国各地铺开,且声势浩大,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不少难题。如在宣传教育上,有研究者指出,一些高校宣传教育的枯燥现象较为突出,有些纯粹是空洞的说教,广播、板报、学校主页的宣传教育流于形式[10];在核心价值观践行上,“见危不救”“见义不为”“欠债不还”等社会现象还屡屡呈现在大众面前,“以耻为荣”、是非不分、善恶颠倒等思想观念还牢牢藏在一些人的内心深处。诸如此类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不去细加分析,只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及其进一步提炼、升华提出两点建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突出重点,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12个方面,如果面面俱到、不加区别地进行宣传教育,价值观的培育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华传统美德,针对当前民众思想道德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各阶层价值观面临的实际问题,突出“仁爱”“孝悌”“诚信”“崇礼尚义”等传统美德教育。在这方面,传统儒家文化可提供丰富的源泉,特别是儒家德性精神,其以“仁”为核心,是涵养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1]例如,我国最早的儒家经典《周易》就指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以此来培育“友善”的价值观,发挥经典的力量,效果会非同一般。同时,佛教文化已在我国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中的“五戒十善”“因缘果报”“四无量心”等佛教核心思想以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经典名句无疑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功能。另外,习近平同志指出:“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12]因此,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上,我们还要结合时代特点,注意利用各种先进文化包括国外先进文化,加强文化创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需进一步提炼、升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理论界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不同的观点。有研究者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理解为需要进一步凝练和提出更加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简洁明快的核心价值观表述。[13]有的研究者根据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提出的“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认为当下公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达致尽善尽美,不然为什么叫构建?而不是执行?进而提出不同的表述[14]。有的认为“三个倡导”不够简约,应该进一步提炼最大公约数;有的认为“三个倡导”表述缺乏价值内涵[15]。本文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凝练;要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观为指导,把握以下原则对其进一步提炼:
(1)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显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思想。首先要弘扬“仁”文化,继承中华民族崇美德、讲仁爱的传统。“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仁”已成为最具普遍性的价值[16]。“仁者爱人”,仁即仁爱、善良,而“百善孝为先”,《论语·学而》指出“孝悌为仁之本”。仁爱的根本在于孝悌。在家不知孝悌,何谈对他人仁爱?据权威考证,中国远在夏、商、周就有“重孝、亲人、贵民、崇德”的文化气质[16]38,这些具有悠久传承历史的美德,是西方文明所欠缺的。因此,要把“孝”文化作为“仁”文化的重点内容加以宣扬。其次,要大力培育“忠信”观。“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之道,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美德。忠即忠诚、忠厚,对国家、对党、对人民要忠诚、热爱;对单位、对岗位要忠于职责,敬业爱岗;对他人要“言必忠信,行必笃敬”,尽心为人。信即诚信,恪守承诺和信用,“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的“五常”,诚信不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第三,要重视“礼义”价值观的培育。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也包含极厚重的文化内涵。礼的核心是敬,“礼者,敬而已矣。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曾子·仲尼闲居》)《孟子·告子上》:“恭敬之心,礼也。”因此,《礼记》开篇就提出:“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被称为“修身之要,为政之本”。《礼记》又认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礼是“承天之道”,是“君之大柄也”“事之治也”。儒家把“礼”提到无上的高度。“义者,宜也”,义就是为所当为,富有正义,坚持道义,有时要大义凛然,甚至“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羞恶之心,义也。”人们要有耻辱感,这样才会有正义感。要见利思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孟子·尽心上》:“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今天,要让全社会树立“正义观”,倡导多“义举”、“善举”,多坚持原则、维护公平;让人们牢记“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古训。唯有如此,才能“扶正祛邪”,国家、社会才有正气。第四,要弘扬“和”文化,培育“和谐”观。“和”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人称“和合”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国语·郑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可见“和”对社会、家庭、个人之重要。第五,继承中华文化“民本”思想。中国在远古时期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道家始祖老子非常重视人性关怀,提出“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四十九章》)的思想;儒家孟子有“民贵君轻”的思想;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的重要指导思想,习近平把“重民本”提到重要地位,多次引用古代关于“敬民”的论述,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17]“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17]21
(2)考虑“四个全面”“中国梦”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四个全面”“中国梦”是我国当前治国理政的主要指导思想,核心价值观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应尽量在内容上避免与“四个全面”思想重复。例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就含有国家“富强”、社会“文明”之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包含了现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内容;而且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富强”思想已深入人心;同时,我国传统美德的“礼”也涵盖了“文明”内容。因此,“富强”“文明”“法治”等表述可以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
(3)简约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体现内容的“核心”,文字、内容不能过多。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本质和具有长远意义的“根本价值”,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之“道”;要发挥中华文化“重道”以及汉语言的优势,使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一字千金”。在当下的核心价值观中,从根本价值角度看,“敬业”和“友善”不具有根本价值的特征:一个人具有了良好的德行,具有仁义、诚信等前述根本价值,工作上自然会敬业、为人上自然会友善;同时,“平等”“正义”也涵盖了“公平”:国家、社会、个人做到了平等、正义,“公平”也自然会实现;同样,“民本”“平等”也涵盖了“民主”“自由”,“忠信”包括了“爱国”,而“忠”于国家比“爱国”在价值观念上更进一层。
四、结束语
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观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长期的探索过程。但大道至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以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传统文化观为指导,赋予中国文化特色。结合上述分析,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进一步凝练为:“仁爱,民本,平等,忠信,礼义,和谐”。在宣传、培育上,不忘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紧密结合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释道文化,让传统经典走进千家万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以“正人心、明是非、扬正气、化风俗”,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1]编委会.大辞海:哲学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26.
[2]赵剑民.管理之魂:管理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6.
[3]俞新天.中国价值观的世界意义[J].国际问题研究,2013(4):48.
[4]胡宁,张鑫.价值观管理基础理论研究述评[J].道德与文明,2007(4):95.
[5]葛荣晋,邱忠来.从人的角度探析价值观管理[J].东岳论丛,2013(2):17.
[6]叶自成.《习近平用典》中的治国思想精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8):10.
[7]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553-557.
[8]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出版社,2007:151.
[9]董根洪.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思想政治研究[J],2014(9):17.
[10]项久雨,任杰.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6):26.
[11]梁红军.儒家德性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3):80.
[12]王克群,史书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J].前进,2014(10):23.
[13]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8.
[14]傅永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字表述的学理思考[J].齐鲁学刊,2014(3):5.
[15]刘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2):114.
[16]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48.
[17]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13.
[责任编辑 李潜生]
The Fundamentality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nstruction——On Xi Jin-ping's Traditional Culture Views of Governance
LUO Yun-peng, JIAO Jie
(Anhu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Hefei 230022,China)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need to"put both feet on the ground",and also need to be connected with the soil of Chinese culture scientifically.Comrade Xi Jin-ping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governing.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should be guided by Xi Jin-ping's traditional culture views of governance and go a step further in refining and sublimation.
Xi Jin-ping;traditional culture;governance;Socialist Core Values;foster;refining
D64
A
1008-6021(2015)04-0001-06
2015-09-01
罗运鹏(1964-),安徽颍上县人,教授,文法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国学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