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80页评刊

2015-12-16

关键词:分散式气象中心

第80页评刊

来信截至 2015年8月10日

夏旭东:

在这个网络盛行的时代,微博、微信已成为大家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现在的网络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总是利用一些灾害性的天气信息来博取眼球。我觉得气象媒体再不应该去避讳这些,而更应该先发制人,提前发布信息,力争信息透明化,另外也可以发展气象爱好者来宣传气象信息。这样才能彻底遏制“谣言”。第3期的文章“气象传媒服务制作策略的新挑战”也给出了气象传媒如何利用气象信息的一些新视角,给气象媒体提供了非常有参考意义的改变思路。

评论from

@许小峰xiaofeng:很好的意见。

@中国气象频道:我们气象行业的媒体也一直在转型,现在不会避讳各类灾害事件。在气象行业强大的数据资源和专家资源支撑下,中国气象局的灾害报道团队往往是第一时间冲向台风、暴雨中心,提前发布各类信息及分析解读,力争信息透明化。感谢这位读者对于气象媒体发展提出的宝贵意见!

梁升:

2015年第3期“气象业务信息系统未来基础架构探讨”一文中针对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未来气象业务系统基础架构进行了详细探讨,这种架构对于实现省、地、县三级业务基础设施的整合,实现系统资源的共享有重要意义,可以节约大数据的存储和计算等资源。

但是这种架构强烈地依赖于“私有云”的中心服务器,如果出现中心服务器的故障,将会对多个用户产生较大的影响,以文中提到的“省局的信息系统资源是全省最为丰富和齐全的,县级和地市级单位所需的所有资源,均为省级所辖资源的一部分”来讲,如果省级的系统出现故障,必将会影响到全省的业务运行,对于这种服务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设计上,不知应该采取什么策略?

回复(from作者)

读者您好。您所提到的问题正是前一阶段(2014年底到2015年初)在进行气象云设计时令设计者踌躇的问题,即:云中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对业务的影响程度。

集中管理模式在物理安全方面要高于分散式管理,原因很简单:集中式管理模式在整体效率、成本和性价比方面都远优于分散式管理。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集中管理模式在系统安全方面所能采取的措施和技术手段,也远较分散式管理的多,其中包含了几乎所有分散式管理所能采用的安全技术(含各种业务备份)。因此在系统安全方面,集中管理模式的安全水准非但远高于分散式管理,而且还可以达到您所希望达到的任何高度——如果不计成本的话。对于集中管理模式,其安全水准不是是否能够达到的问题,而是是否值得达到的问题。

读者的问题实际上隐含着另一个话题:在省级是否建云?以及即便建云,是否采用“私有云”的问题。

采用云技术,建立云中心,其技术门槛远远高于建设一般的计算机房;而维持一个云中心的正常运行,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也远高于一般机房,这些都是铁的事实。这里的成本既包括设备和技术引进成本,更包括技术更新和专业维护等人力资源成本。如此高昂的成本,只有通过规模效应来冲抵,方才能够达到成本和效益的平衡。因此云中心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方才能够达到收支平衡。

既然决定采用“云”,那就必须遵循云计算的自身规律。从业界的发展趋势上看,资源和系统的集中式云端化管理是无法回避的。这不仅是云中心规模的要求,更是大幅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业务运行效率的要求。因此就气象部门而言,地县两级业务系统和IT资源向省级的汇聚,是大势所趋。同样,在完成省内系统和资源的汇聚后,各省的系统和资源逐步向有限的几个大型气象数据中心(云中心)汇聚,也是大势所趋。因此,省级即便建云,也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临时云”,这一点笔者坚信不疑。

唐瑶:

通过研读“气象传媒服务制作策略的新挑战”一文,个人认为现在气象传媒大部分是使用手机APP来传播气象信息,气象手机APP的种类有很多,内容也有所不同。虽然APP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是一定程度上也是看个新鲜,人们关注的主要部分还是当天的天气情况和未来的天气变化。对于气象手机APP而言,气象资料和数据可能来源有一定的差异,不同手机APP预测天气的准确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还有一点比较赞同作者,就是人们的生活从温饱上升到小康,之前主要以耕种为生,就更会关注热量和水分对农作物的影响;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城市,谋生手段不再靠天吃饭,那么就不如以前那么关心天气的好坏了。

点评(from 编辑部)

第3期中关于气象传媒和气象服务的内容引发了读者的广泛讨论,从一个小侧面体现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需求的增长,也欢迎大家通过本刊交流。

猜你喜欢

分散式气象中心
气象树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专栏:红色气象 别有洞天
贵州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
我国各地分散式风电发展规划概览
大国气象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
硬式内镜器械清洗消毒集中式与分散式的管理效果比较
凯文·凯利《连线》杂志创始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