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用药咨询室的故事(二)
2015-12-16杨锐
□ 杨锐
发生在用药咨询室的故事(二)
□ 杨锐
故事之三:被迫的素食者
新的药物咨询室设立的第二天,一位大概与我同龄的女士走进咨询室。我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营养不良,面色灰暗,身体消瘦,步履蹒跚,脚下无“根”,说话有气无力,一看就是个“病人”。
这位女士的问题并不复杂,乳腺癌术后三年半,一直服用内分泌治疗药物依西美坦,近一年多发现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增高,为此改吃素食,几乎滴油不沾,她无比委屈地说:“我每天吃饭跟喂兔子一样,一点儿油星儿都见不着,但血脂水平还是降不下来。”因此她忧心忡忡,压力很大,怀疑是不是服用依西美坦带来的副作用。
依西美坦为一种不可逆性甾体芳香酶灭活剂,能明显降低绝经期妇女血液循环中的雌激素水平,使依赖于雌激素存在的乳腺癌细胞受到抑制,适用于他莫昔芬治疗后病情进展的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药物说明书中也没有交代其“使血脂增高”的副作用;近十年来的文献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没有发现致血脂增高的报道。因此,这位患者血脂升高的原因可能与服用依西美坦无直接相关。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血脂升高的原因一是可能与更年期有关,早有研究证实,绝经后女性内源性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血清脂蛋白和血脂增高,服用依西美坦使雌激素水平更低,因此加重血脂升高。二是可能与患者采取不当的降脂方式有关,只吃果蔬和碳水化合物,不吃油、肉,在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的同时,也会导致营养不均衡和营养代谢紊乱。其实,胆固醇以内源性产生为主,外源性胆固醇对血脂的影响没有大家想象得大,体内激素水平较外源性胆固醇的摄入对血脂的影响可能更大;甘油三酯与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的关联更大,即使摄入很少的脂肪,过多的碳水化合物也会在体内转化成甘油三酯在体内储存起来。因此,营养均衡、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降低血脂的前提条件。
我们建议患者先到综合医院作出血脂水平风险评估,再听从专业医生的意见,用或不用降脂药;更重要的是调整生活方式,保证营养均衡,尽可能食物多种,不能再“喂兔子”了。至于依西美坦,完全可以继续服用,只是需要注意不要导致骨质疏松即可。
人们往往忽略饮食的全面均衡,尤其是以治病为目标的节食,更容易“矫枉过正”,走向极端。在医疗过程中,要考虑所有相关要素,把健康的生活习惯与科学的治疗措施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治疗的目标。
故事之四:“洋洋得意”的老爷子
自开始用药咨询工作以来,与我照面最多的患者是一位得了肺癌的老爷子。这位老爷子只要来医院复诊,就到药物咨询室“溜达”一趟,每次来都是笑意藏满眉梢,颇为“志得意满”的样子。这样的患者在肿瘤医院里并不多见,他的音容笑貌深刻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老爷子是七十多岁的肺癌患者,加入靶向治疗吉非替尼实验组已两三年了。他之所以“得意”,是因为在实验组中有些人或因为耐药病情进展,或因为药物不良反应不可耐受而退出实验组,而这位老爷子不但病情稳定,且无任何不良反应,是坚持服药时间较长的人。
老爷子因参加药物实验,服药免费,每次来都要把他的故事重复一遍,最后总要说一句“我多活一天,都是赚的”。对于他的故事,我虽然早已烂熟于心,但面对他这种祥林嫂似的重复,我每次都给予充分的甚至是夸张的肯定与赞许,有时我自己都觉得是不是“演过了”。可是老爷子每每看到我对他的肯定与赞许很是开心,对于我的祝福更是喜不自禁,我就觉得这种“表演”是有意义的。
对患者而言,患病带来的后果之一是原来社会角色的弱化甚至消失,从此之后成了“病人”,癌症患者尤其如此。对癌症患者而言,没有什么比治疗的成功带给他更大的欣慰和幸福了!这就难怪他的幸福感溢于言表,并急于与人分享,更希望获得专业人员的认同。医务人员有责任帮助患者建立自我认同感,这会给他更大的希望,有效建立信心和自尊,而信心和自尊是一个人获得战胜疾病勇气和幸福感的重要心理基础。再看他的外表,红光满面,气色比未患癌症的人还好。我想,他的状态,一方面得益于药物治疗的恰当,也得益于他健谈乐天的性格。
张大千“三健”养生之“健吃、健谈、健步”,其中之一的“健谈”,即指为人热情,乐于与人聊天,喜则气缓,谈则心顺,这种性格会让自己的新陈代谢走向良性循环,形成抵抗疾病的屏障。真希望所有癌症患者都能向这位乐观的老爷子学习,满怀希望地过好每一天。
故事之五:过度“惜命”的老妇人
深冬季节,一位带着帽子的老妇人来到了咨询室,帽子摘掉后,露出苍苍白发,后来知道她刚刚60岁,不敢染发是担心染发剂的毒性。她似乎有许多问题想问个清楚,于是坐下来缓缓道来。
她并不是肿瘤患者,来肿瘤医院就医的原因是前一天晚上看电视,一位演员做客养生堂,说到有一天照镜子发现口腔黏膜有一异物,到医院一查确诊是口腔黏膜癌,因此立刻觉得自己口腔里也不舒服,便到肿瘤医院口腔科来查查。她说她三天两头儿往医院跑,经常去拍X线片,还因为这里那里不舒服而同时服用十余种药物……。
我很吃惊!可以想象她的生活状态,经常出入带有各种病菌的医疗场所,焦急地等待检查结果对自己的“宣判”,承受着药物不良反应的折磨,一有风吹草动,就如惊弓之鸟,紧张、焦虑、恐惧,生活被无尽又无趣的就医所充斥,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去含饴弄孙?哪里还有充裕时间去旅游观光?哪里还有浪漫情怀去会友交流?
如此“惜命”完全是在“害命”,结局的可悲几乎可以确定。我们给她以下几点建议:其一,对自己的爱护需要理性,对身体过度的关注与过度的忽视一样不可取。应适当地给予自身防卫系统以信任并让它们去“表现”自己、壮大自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过好有人称之为55岁到85岁的“黄金岁月”。其二,医院是众多病患出入的场所,难免各种病菌聚集,除非必要,应尽可能减少出入。如今资讯这么发达,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电话,不但可以获知健康养生知识,还可以寻医问药,答疑解惑。如果依然存在对疾病的恐惧,可与心理医生交流。其三,一些检查看起来无创,但实际是有害的,比如胸透、CT、钼靶等,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射线。人类接受的天然本底辐射量一年大约是2.4毫希沃特,每天约为0.0066毫希沃特,但一次胸透照射的辐射量为0.4毫希沃特,CT是X射线断层扫描,照射的辐射量更大。而辐射量累积过多,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其四,十余种药物存在于血液、组织中,身体就像一个“化工厂”,相对于老祖宗给我们筛选留存下来的食物,摄入这些药物就是“异物”,焉能不使正常组织受累!焉能不扼杀自身免疫系统!因此对药物要存敬畏之心,使用需慎之又慎,不可随意,除非必须,能减则减。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人活着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使自己幸福。”使自己幸福的做法也千差万别,但无论如何,因惜命而不断折腾,失去了内心该有的平衡和稳定,绝对与幸福无缘。已有研究证实,与情绪有关的疾病就有200多种。因此,惜命要有度,要得法,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