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碎片的摇滚拼贴
——德国邵宾纳剧院话剧《信任》的解构与建构

2015-12-16

艺术评论 2015年7期
关键词:解构话剧肢体

徐 颖

碎片的摇滚拼贴
——德国邵宾纳剧院话剧《信任》的解构与建构

徐 颖

6月10到11日,德国邵宾纳剧院的话剧《信任》在北京世纪剧院开演,观众又一次与欧洲先锋话剧迎面遭遇。满台大信息量的强节奏重金属式推送,让一些人摸不着头脑,让一些人喘不过气。找不到我们习惯的结构严谨的戏剧冲突,它到底要讴歌什么?鞭挞什么?打算给出什么意义?观众的心灵在摇滚中无所归依。

一、解构

先锋戏剧大约就是这样,它要颠覆传统戏剧的全能上帝观点,它要摧毁我们为了心安理得地生存而投射到生活现象中去的意义乌托邦。先锋戏剧创作者的任务就是刻意要逼使观众直面生活、直观现象的真相,它将生活现象和这些生活现象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拾掇在一起,加以一定的艺术处理使之尖锐化,然后直接推送给观众。生活本身就是逻辑混乱的碎片,那就让戏剧也是逻辑混乱的碎片;生活本身就是无聊沉闷的荒谬状态,就让戏剧也充斥无聊沉闷的荒谬。不是吗?我们怎么知道,一整天富有意义的计划会不会被一个偶然的交通事故彻底打碎?到底有多少莫名的动机和潜规则,会将我们耗费巨大理性力量整合的生活秩扭曲成我们谁也不认识的样子?即使满怀诚意签署的契约承诺,一个一个串下去带出来的却可能是各种各样的经济灾难。技术发达和交往扩大让个人越来越渺小,在卡夫卡的城堡里,渺小的个人无法找到一份看起来简单而理所当然的文件。

在一个庞大的碎片化集合中,人与人的信任也碎了一地。

话剧《信任》,就是试图呈现这种信任瓦解的浮世绘。大背景是当下的金融危机,戏剧要和观众一起深入这个惨痛的金融灾难,在这个背景下挖掘社会和个体的信任崩塌的生存状态。剧中人惊呼:苏联的极权帝国已经崩溃,谁知道仍在疯狂飞奔的市场金钱帝国,是不是正在走向另一场崩溃!每个人都只顾眼前不负责任地生活——基金经理们兢兢业业的全部努力,就是将他们自己都看不到底的金融圈套画得圆而又圆;一对十六年的老情人,一个人想唤起另一个人共忆当初热烈相处的三个星期,结果只是徒劳;一个年幼时被遗弃的女孩,因为时常只能独自一人观看爆破建筑物的电视画面,长大后成了一个满怀狂热毁坏癖的人;一个挥霍成习的购物狂女子下了一百次决心改正,却没有一次认真实行……

这个人与人的信任关系崩塌的时代,谁还信谁?借贷者跟放贷者?投资产品跟基金经理?雇员跟CEO?人民跟政府?妻子跟情夫?孩子跟父母?连自己都无法相信自己!

而这一切的戏剧呈现,在《信任》里,只是预设了一个基本的背景框架,便将剧中人各自最突出的相关生活状态分别提取,堆积在一起高频率推送。人物彼此间完全没有故事关联,完全没有一个核心的戏剧冲突将大家纠结在一起。舞台上给出一个便于展开表演层次的场景,就一成不变地搁在那里,剩下的是,碎片化的大信息量的道白、碎片化的象征性肢体动作、碎片化的偶然性歌唱不断地将这些豪无情节相关性的状态叠加着展示出来。

意义瓦解的世界信任也瓦解,意义瓦解的世界的戏剧,自然只有解构的方式才与之相匹配。先锋话剧《信任》在解构主义的思潮中认知信任崩塌的世界,用解构的碎片展现信任崩塌的世界。

二、建构

然而,否定意义本身就是在强调另一种意义,对世界的解构总是在进行另一种建构。归根到底,建构的力量似乎强于解构的力量。

《信任》要将那些碎片化的内容组织到一起,从一开始就是在探索一种新的结构可能。

首先,每一组剧中人的剧中内容状态,实际上都是被认真提炼的。这些内容状态,构成了戏剧呈现的基础单元,因此,每个单元的提炼,即使不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起码一出来就必须不寻常,必须鲜明,必须“刺眼”。考察到此,忽然略微有点儿可怜德国同行,也许他们生活得太平淡了,《信任》中撷取的一组组剧中人那些关乎信任崩塌的“刺眼”状态,实在是有点大惊小怪,要在中国,随便搜寻一下,比这精彩十分的状态早就八面来风了!

不管怎么样,已经提取出来的一个个单元,既然它们是碎片化的,彼此没有形成核心的戏剧冲突的情节关联,总不能像倒垃圾一样随便往那儿一倒就成吧!因此,接下来就是要给他们建立一种呈现秩序,其实,也就是要给它们的呈现建立新的关联结构。《信任》的结构,可以说是一种摇滚关联,一种节奏强劲、色彩大反差的混搭拼贴——每一个内容单元自身的呈现都极度紧张、急促:语速极快,语言密度极高,台词用语极尽辛辣,使得每个单元内容都充满张力。而单元和单元之间,则大幅跳跃,形成巨大反差。为了加大反差,创作者还让德语与英语交替着混搭运用。戏剧的推进不靠故事情节,依据的是情绪的节奏。为了强化节奏的推力,剧中每个单元的内容都不断被重复,撕碎中的重复,重复中肆意撕碎。

最有意思的是舞蹈化肢体动作的运用。在国外演出时,有国外评论家对此评论道:“充满爆发力的肢体与文本如同一剂强心针,刺激着你的肾上腺素,令所有人为之疯狂。”毕竟是舞蹈大师皮娜.鲍希的故乡,大师传统的影响力自然渗透进来。而舞蹈化肢体动作的叠加,更强化了现场的冲击力。说舞蹈化肢体动作而不说舞蹈,就是因为这里的肢体动作也是碎片化的,没有韵律组织,组合的逻辑是戏剧化的情绪象征。比如,无信任的情人之间的肢体动作状态,是相互错位的拥抱,这样的拥抱同样按照撕裂——重复、重复——撕裂的肌理组合在一起。配合急促的道白,一遍一遍的撕裂——重复、重复——撕裂,张力极致化最终就是演员崩塌倒地。

语言与语言拼贴,此一剧中人的碎片化单元与彼一剧中人的碎片化单元拼贴,德语与英语混搭,话剧与舞蹈混搭,加上调度空间自由延伸的对照、对抗,像摇滚乐节奏一样滚滚向前。这样一种结构,有效构成了新的剧场震撼力和吸引力。

《信任》的解构,一直都在建构。

事实上,关于世界的解构主义认知似乎并不那么彻底,艺术悲悯的温度最终还是顽强地要显露出来。在一节节碎片混搭拼贴的摇滚行进之后,《信任》居然用一种温情的弥合来收尾。从始至终碎片化的肢体象征动作,在结尾处开始向韵律聚集,最终汇合成一段优美的现代舞,一段确确实实的舞蹈。创作者还是希望世界有意义,有美,有优雅和谐的结构,哪怕它们是乌托邦。中国人很懂这一点,古人云,人生有梦不觉寒。有意思的是,这样的表达,在那样的解构戏剧之后,归结为语言肯定很尴尬,很无力,而舞蹈,不言之言,恰到好处!

徐 颖: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郭翠君

猜你喜欢

解构话剧肢体
还原
解构“剧本杀”
肢体语言
话剧《二月》海报
我是话剧小演员
都市年轻人的“话剧梦”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肢体写作漫谈
张爱玲的逆“不及物”叙述以及对群体意识的解构
贝亲2015贺岁话剧《二胎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