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石油父亲母亲
2015-12-16刘惠生
■刘惠生
我的父亲是我国第一个石油基地玉门油田的第一代石油工人。早在1941年,玉门油田建矿初期,父亲由当时的重庆油矿局奉调到玉门油矿工作。父亲的职业是汽车司机,当时的车况、路况都很差,条件十分艰苦。通常都是半夜三四点钟起来用喷灯烤车,发动车辆是靠摇把人工手摇。有时跑长途,在荒凉的戈壁滩上,还经常会遭遇狼群的袭击。若是车在途中抛锚,麻烦可就大了。
玉门油矿解放后,父亲仍在运输处工作。一次,有一个大油罐急需运往老君庙油矿作业区的西山上,可那时的技术、设备很差,要把一个约七八吨重的油罐拉到山上,谈何容易!当时油矿最好的车辆是美国的大道奇,载重量不足5吨,而且油罐比车身大出许多,超宽超长超重,更令人担忧的是山上根本没有公路。时间紧迫,来不及左顾右盼,情急之下,时任运输处处长王国勋亲自点将,命我父亲担此重任,因我父亲是老司机,驾驶技术好,经验丰富。父亲临危受命。于是,开着承载着油罐,承载着希冀的车辆,在坎坷的路途上,义无反顾地前行!汽车缓缓通过石油河大桥,向西山进发。陡峭的山路,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就像是踏雷,一发千钧,稍有不慎,就可能人仰马翻,车毁人亡。王国勋处长亲临一线指挥,父亲的车辆在前,而处长的“坐骑”紧紧跟随在后,生怕有丝毫闪失。山路上,每一次颠簸,每一次抖动,都牵动人心,扣人心弦。父亲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精湛的驾驶技术,出色地、成功地完成了这一运输任务。
大约是在1953年的盛夏,父亲跑车去酒泉,通过北大河时,恰好遇上山洪暴发,汽车陷入河中。为了车上的物资和车辆的安全,父亲没有选择弃车而逃,而是奋不顾身,继续驾车与洪水搏斗,直至汽车熄火,洪水淹没了车窗……父亲的生命危在旦夕,单位闻讯后,立即组织营救,将父亲的车拖出险区,车上的物资和车辆保住了。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晚母亲也赶往了出事地点,我和比我大两岁的姐姐,在家中围着一盏昏暗的小油灯,盼着,等着……那一夜,好深,好长,好黑。
我父亲在1968年“文革”中去世。
我的母亲跟随父亲到玉门油矿。母亲本来是有正式工作的,因我太淘气,太操心,母亲不得不辞去工作。有时,我为了向母亲讨要1仟元,就是现在的1角钱,赖着不去上学:“你不给钱,我就不给你上学去!”更为严重的是我小时候有气死的毛病,常常会因一些小事气得昏死过去。母亲无奈,只好依着我。后来,母亲在街道做起了家属工作。母亲是个热心人,街坊邻里有事,都愿找我母亲帮忙。尤其像孩子的入托入学这类事情,母亲都不厌其烦地与街道办事处和学校联系,妥善地处理解决,大大地免除了石油职工的后顾之忧以及家庭琐事的困扰。几十年间,我家一共搬迁过五六次,每到一处,母亲都当选为当地的居委会主任。那时做居委会工作,完全是义务的,没有任何报酬。一次,家属区一个姓魏的男孩,大概还不到10岁,因淘气离家出走。我母亲得知后,从下午一直到深夜两三点钟在市区四处寻找。当时母亲已年届六旬,身体又有病,我担心母亲的安全。我找到母亲后,生气地说:人家大人早都关灯睡觉了,都不管了,你操得哪门子心!而母亲说:孩子还小,万一出事了怎么办?就这样,直至凌晨将孩子找到送回家。邻居一位姓彭的妇女,丈夫因公去世,生活拮据,母亲经常接济她家。有一天上午9点多了,细心的母亲发现她家的门窗未开,情况不妙,敲门也没有回应,母亲赶紧找人破门而入,发现大人和三个孩子全都躺在地上,原来是煤气中毒,生命垂危,母亲当即拦了车急速送他们去医院抢救,一家四口得救了!据医护人员说,要再晚送去几分钟就没救了。母亲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不可能一一表述。母亲出身贫寒,爱憎分明,乐善好施,任劳任怨,一生口碑极好,人们亲切地称呼我母亲“四川奶奶”。直到1989年8月母亲70岁病逝,担任居委会主任长达37年,多次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最令我感动的是母亲去世时,家属区的人们痛哭着,自发组织为母亲送行,所送的花圈不计其数,摆满了我家居住的那排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