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步月楼的萧光明
2015-12-16萧纪光
◎ 萧纪光
血战步月楼的萧光明
◎ 萧纪光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清廷甲午战败。4月17日,被迫签下一纸《马关条约》,台湾割日。日军近卫师团进兵台湾,5月29日,登陆澳底。6月17日,在台北举行始政式。
10月9日,嘉义陷落。义勇军统领丘逢甲匆匆写就六首《离台诗》,开篇写道: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在第三首,他又热切写下了对光复台湾的期待:
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
成名竖子知多少,海上谁来建义旗?
是啊!海上谁来建义旗?
日军“根据侦查结果和当地人的报告”得知,“目前刘永福(1837—1917)的主力(约10000人)在台南附近,另有五千在凤山附近驻扎。在枋寮、凤山之间还有若干客家兵贼(义军)”。第二师团长乃木希典中将在澎湖接到上级指示后马上下令:“南进部队混成第四旅团11、12日在布袋口附近开始登陆”,与攻取嘉义的近卫师团“会合,向台南前进……各部队集结后即从本港出发,在舰队的支持下,于枋寮附近登陆……(步兵)占领东港之后,军需第一梯队登陆。第二梯队在数日后于打狗登陆……”
10日下午,日军枋寮登陆部队在八重山军舰与西京丸的引导下相继从马公港出发。南部客家人聚居的六堆各堆领袖得到消息,连夜赶至西势忠义亭共商大计。最后决议以既有的六堆宗社结团为基础,组织民众武装的联合义军,誓死抗战,并推派前堆(今屏东县长治、麟洛两乡)总理邱凤扬担任大总理,负责作战总指挥。所有人马宣誓起义之后,大总理邱凤扬便指派左堆(今屏东县佳冬、新埤两乡)总理萧光明(1841—1911)与副总理张阿庚、戴登坛连夜赶回茄苳脚,防守第一线;先锋堆(今屏东县万峦乡)总理与副总理负责支援前线;其他各堆负责人火速回到各自庄头,俟机支援。
11日,天气晴朗,没有风浪。日军到达枋寮海域,成三线抛锚。随后,常备舰队的主力也赶到。八重山军舰约40名陆战队员先登陆,搜索番子仑庄附近,未见异常情况。各部队于是从上午7时27分开始陆续登陆。8时许,八重山军舰发现下埔头附近有“残敌”活动,随即炮击,“残敌”于是向村落里面散去。晚上9时30分,日军第二师团18000人于枋寮登陆完毕,随即兵分三路进攻。茄苳脚位于枋寮、东港之间,日军如果不能先占领此一战略要地,则进不能入东港、退不能守枋寮。师团于是在其精锐之第四联队第三中队登陆后,即令占领茄苳脚,警戒东北方向。
据云乃木中将还立下告示曰:“揭白旗服从皇军,即可保全生命,安居乐业。否则就要杀个鸡犬不留!”但是,他们却遭到萧光明(1841—1911)领导的左堆义军的顽强抵抗。
日军第三中队接到占领茄苳脚的命令后,于上午10时40分从登陆地点出发,前哨小队到达下埔头后,确认茄苳脚有义勇军出没,越近越多,于是分为两部分:一半射击前面的义军,一半向右翼的村落射击,然后一起跨过水田,在距茄苳脚约600米处一齐向义勇军射击。义勇军只有零星还击。日军于是进一步靠近。义军的还击逐渐猛烈,还发了榴弹。日军第三中队中队长增派一个小队,命其与前两个小队一起构成三梯队,占领茄苳脚的房屋。
茄苳脚原是典型的防御性聚落,拥有栅门、城墙、刺竹林等防卫设施。日军侦查得知,萧光明又带领当地民众在村落周围修筑了高三四尺的胸墙,并在墙上开出枪眼,在墙的内侧设登墙用的三层台阶。村落的房屋也很坚固,戒备森严。如若包括刘永福留置的四百兵士在内,守军不下千人。
义勇军在萧光明的带领下,借着清军所遗留下来的军火,镇守四个主要栅门。当日军三个小队在水田中前进到距左堆守军三四百米处时,义勇军开始从枪眼猛烈射击,并击毙不少日军。日军上级商议之后,决定进攻位于东栅门的萧宅步月楼。
萧宅是经商有成的萧光明于1860年(咸丰十年)请大陆师傅,进口大陆建材,开始兴建的一栋占地4000多平方米,五堂六院,双回字型,具有客家民居所强调的内聚性与防御功能的完整封闭的围龙屋。
日军继续前进,遇一水深及腹部的小沟而跨不过去。最后,第一小队终于越过水沟,冲向义勇军在步月楼旁修筑的防御堡垒。萧光明率众坚守步月楼。步月楼楼下有门,日军必须经过此门才得进茄苳脚。但义勇军紧锁其门,从里面向外射击,阻止日军前进。第一小队的兵士进退不得,只好到墙下藏身;义勇军于是倒下热水退敌。这时,第二小队已逼近义勇军的堡垒,但也受到胸墙阻挡而无法前进。义勇军反击猛烈,弹如雨下。日军为躲子弹只得跳进水沟,仅让头露出水面。日军中队长改派另一小队突击,始终因水沟阻挡而不能前进,只得也藏身于胸墙下子弹打不到的死角,准备晚上撤退。
在此之前,向塭仔新打港前进的日军第四联队第一中队,在到达下寮时听到北面茄苳脚方向传来激烈的枪声,于是转向茄苳脚。当他们到达茄苳脚南七百米处时,看到第三中队正在苦战,马上前进到距离义军堡垒50米处,从右后翼猛烈攻击。其后,日军又派第十二中队增援,前进到第三中队的右侧,包围义勇军的左翼。由于义勇军正集中力量反击日军第三中队,增援的两个中队轻易从左右两翼突破,相继冲进村内,放火焚烧……
义勇军最终抵挡不住而败走。这场战役,连村中妇幼也投入战斗,史称“步月楼之役”,此役在惨烈中结束,现场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午夜,日军占领了茄苳脚。据日方统计,日军一共有604人参加这场侵略战斗,战死将校1人、士兵14人,受伤57人;义勇军则战死80余人。
据萧家后人云,在战斗中,坚守东栅门的萧光明次子萧升祥,不幸壮烈牺牲;率领大刀队迎战于南栅门的萧光明三子萧月祥,也身受重伤,于战役结束后不久去世。萧光明先是与左堆副理张阿庚隐匿新埤张家水涵内,一个月之后,再由孙儿萧信栋与萧秀宽陪同,潜往广东原乡避难。
1899年,萧光明在原乡打下了发展根基之后,与秀才出身、在潮州任官的长子萧赞尧返回佳冬。
为了蓄积日后反抗的能量,生性豪迈的萧光明忍辱偷生,等待反击时机。他通过酿酒和染布事业的良好经营,再次在经济上成为受到地方民众敬重的富豪。
1907年起,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形势影响下,台湾人民又分别进行了六次有组织的武装起义。但萧光明却未能起义反日,而于1911年抱恨以终。